■馬思夢 魯 涵(曲阜師范大學)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提出要重視民歌的收集和創(chuàng)作,因此,那個時期的民歌得以流傳至今,也是我們了解當時大眾生活情況的重要途徑。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針對50年代民歌的創(chuàng)作來源及創(chuàng)作手法、民歌的作用、對民歌風格的研究、歷史文化意蘊的研究。專門針對臨沂地區(qū)50年代民歌研究較少,臨沂地區(qū)作為抗戰(zhàn)革命老區(qū)一直積極響應國家的各種號召,使這一時期應運而生了一大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歌,不僅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也是如今研究當時音樂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通過相關文獻查詢和對梁鳳舉等人的走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0年代臨沂地區(qū)的民歌,按照題材大致分為如下幾類:
(一)民歌分類
1.勞動歌曲
《繡花曲》在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播放錄音后廣為流傳。臨沂人民便把這首小調(diào)改編歌詞,對于各種歌曲的歌詞改編是最常見的民歌創(chuàng)作現(xiàn)象,這首歌是梁鳳舉1老人在50年代學會的第一首歌,至今記憶猶新譜例1
這時梁鳳舉已聽從調(diào)配來到了臨沂老中心城區(qū)南壇,開始了“大煉鋼”。這時,她又學會了一首新歌曲,這是由山東壽張縣景陽岡公社有名的鋼鐵五姊妹編唱的歌曲,名叫《姊妹之歌》(后經(jīng)唐訶編寫成《鋼鐵五姊妹之歌》)。在這首歌中我們不難體會到當時人們對于勞動的瘋狂與熱情。譜例2
還有一首《四季迎春》是梁鳳舉在鋼鐵廠學會的,那時她已22歲,她笑著說“學會這首歌后,便一直想找個像歌里的王清江那樣的對象。”學會這首歌沒有多久,大煉鋼便接近了尾聲,梁鳳舉進入紡織廠工作,并在他人介紹下認識了一名教師,婚后生育四個兒女,相伴至今。譜例3
同時期讓梁鳳舉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短小的勞動號子,她們村里最懶的懶漢整天扛著鋤頭在村里邊走邊唱這首《開荒流血汗》。譜例4
2.人民公社歌曲
由于“人民公社化”運動,各村生產(chǎn)隊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公共化得到空前發(fā)展,吃飯都靠在公社食堂。因此人民公社歌曲十分有特色。這首《新社會新事多》,便是梁鳳舉在食堂內(nèi)跟一位大娘學來的:譜例5
(二)反映愛情主題的民歌
愛情是永恒不變的主題,這首《二姑娘》的民歌在當時較為流行。譜例6
(一)臨沂方言對歌詞的影響
1.襯詞的使用
臨沂方言中對于襯詞的使用十分頻繁,例如:兒、了、唻、啊、呀、喲、呀哎、么呀、么啊、啊呀、呀嗨、哎喲、哎呀、嗨呀、喲喂、那個、這個、嘚兒呀、嘚兒喂、依兒呀等等,臨沂人十分喜愛用這些襯詞來表達情緒,因此在歌曲中也大量使用這些語氣襯詞。
首先,臨沂民歌喜用襯詞。在《繡花曲》一歌中,幾乎每一句后面都跟著一個“呀啊”,共出現(xiàn)了12次,其中也多次出現(xiàn)了“那個”“依兒呀”等詞,全曲幾乎每一句歌詞后面都要跟著一個襯詞。這些詞語幫助歌唱者更好地表達了輕松愉悅的心情。在歌曲《四季花開》中,臨沂方言中的兒化音被使用到極致,全曲不到200個字,其中出現(xiàn)了近20個兒化音,此外每段都是以全是語氣襯詞的“伊么呀嘚兒喂,呦呦哎喲哎嗨喲”作為結尾。《歌唱大生產(chǎn)》,這是一首臨沂小調(diào),以其中兩句為例:“大家(那么)快樂過來了(那么)年,開春(那個)不久(嘚兒來嗨嗨喲嗯哎號喲咯)忙種田(吶嗯哎咿呦)。”這首歌中的襯詞字數(shù)非常多,甚至超過了實詞,這也體現(xiàn)了襯詞在臨沂民歌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襯詞還可以放在勞動歌曲中,作為口號使用。例如《開荒流血汗》這首短小的勞動號子,就是開荒地這種無趣又重體力勞動時演唱的,其中實詞只有兩句,其余的全是“嗨呀嗨呀嗨呀,嗨呀嗨呀嗨嗨呀”這樣的襯詞。
2.倒裝句的使用
山東人很愛用倒裝句,這一點在臨沂方言中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吃飯了嗎你”“要什么啊同學”“忘帶錢了我”等等。這種倒裝句很多時候是起到強調(diào)的作用,因此很多歌曲在經(jīng)過臨沂人的傳唱與改編后,便有了不一樣的韻味兒。
《鋼鐵五姊妹之歌》原本的歌詞是“五姊妹火熱的心,決心要搞百萬斤,玉米長的枕頭大,地瓜每個像石碓……五姊妹來志氣堅,各種衛(wèi)星飛上天,萬難擋不住十姊妹,跨過洪舉鐵姑娘……”在這首歌傳唱至臨沂后,臨沂人民根據(jù)自己的語言習慣將歌詞做了改動:“五姊妹火熱的心,決心要搞百萬斤(玉米)。長得枕頭大,地瓜每個像石碓……五姊妹來志氣堅,各種衛(wèi)星飛上天(萬難),擋不住十姊妹,跨過洪舉鐵姑娘……”這一改動雖然使每句的歌詞字數(shù)不再工整,卻唱出了另一番味道。“玉米”和“萬難”二詞唱出了強調(diào)的語氣,并且使這首歌具備了勞動號子的特性,變得和適合在勞動時作為口號演唱。
(二)音樂形態(tài)分析
1.旋律特點
臨沂地區(qū)地處山東半島,民歌的旋律優(yōu)美流暢,細膩婉轉,又具有靈活性,喜歡在尾音拖腔、加花,在樂段最終結束時落在穩(wěn)定的音級上。這一點在《二姑娘》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歌中每一句的結尾都以結束音做一個回音的進行,并且一個大樂句結束的時候會落在穩(wěn)定音級上。
從以上民歌中,“5-3-2,5-3-1”常常作為骨干音,例如,《二姑娘》中骨干音為“5-3-2”,《四季花開》中骨干音為“5-3-1”,《開荒流血汗》中的骨干音為“5-3-1”。臨沂民歌音階的常用基本形態(tài)有二種:五聲音階(do-re-mi-sol-la)、加變宮的六聲音階(do-re-mi-sol-la-si)。其中以五聲音階使用最為常見,并且多是宮、徵調(diào)式。在所搜集的歌曲中,除了個別是六聲音階外,其他的均是以Ⅱ級音或Ⅴ級音為半終止,Ⅰ級音為終止的五聲調(diào)式,極少使用到Ⅳ、Ⅶ級音,這就使得這些民歌不是委婉、柔弱、纏綿的,而是十分豪放堅定,具有鼓舞氣質(zhì)的。在臨沂民歌中,四、五度的音程跳進十分常見,以及六、七、八度音程和復音程這樣的大跳音程,使得歌曲激情高昂、強烈豪爽。尤其是用在勞動號子中的大跳音程,更有鼓舞之氣。級進音程的使用也是臨沂民歌旋律的一個特點,使得旋律流暢而樸實,配合著跳進音程交替出現(xiàn),使臨沂民歌常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風格:一類是高亢激昂的勞動歌曲,另一種是細膩舒緩的愛情歌曲。
2.節(jié)奏
臨沂民歌在節(jié)奏方面較為靈活,常采用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替的方式來合成節(jié)奏型,4/4拍與2/4拍較為常見。
臨沂民歌的節(jié)奏有兩個十分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對于附點節(jié)奏的使用,這一點在以上幾首民歌中都有所體現(xiàn),在虛詞、疊詞、語氣詞、襯詞出現(xiàn)的地方都會使用附點音符,可以更好地表達情緒,配合歌詞的語感;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連音線的使用,臨沂民歌的自由常態(tài)使它在演唱時更不拘于節(jié)奏的約束,因此為了更方便還原民歌記譜,連音線就會被大量使用,以達到更準確的情緒表達。
(三)音樂風格分析探討
綜上所述,其旋律特點盡管多有二、三度音程,但四度以上音程(特別是六度)也很常見,這使得其音樂風格與南方風格相比,在抒情中增添了許多豪邁、堅強的風味。總體來說具有北方音樂的風格,其中一部分具有山東本土的風味,還有一些曲調(diào)與東北民歌旋律類似。如在《新社會新事多》一歌中,幾乎每一句的旋律都帶有東北二人轉的特色,婉轉靈活的旋律和不停跳進的音級,都和二人轉十分的相似,其味道非常的明顯。東北民歌擅用轉音,這首歌曲中也大量的體現(xiàn)了出來,尤其最后幾句的念白也十分具有東北特色,這種念白在二人轉中極為常見。還有《四季迎春》有遼寧民歌《小看戲》譜例和歌詞的影子。這兩首歌中都使用了六度的音程跳進,這是北方民歌共同的特點,大度音程的跳進更能體現(xiàn)其熱情爽朗的風格特點。
山東與東北三省自古以來關系密切,人口流動是兩地民歌傳播與交流的紐帶和載體。清朝以來山東自然災害不斷,向東北大量地移民,也就是俗稱的“闖關東”。這更加促進了兩地的交流,山東的民間歌手將齊魯大地的民歌源源不斷地帶到了關外,在與當?shù)匚幕呐鲎才c交流中,山東民歌與東北民歌相互交融,又被山東人帶回家鄉(xiāng),相似的文化與習俗使東北曲調(diào)更容易被山東人接納,因此在臨沂民歌的旋律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東北民歌的影子。
50年代的臨沂民歌雖然受到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但其中也多顯現(xiàn)出臨沂地區(qū)特有的獨特曲風。在歌詞上依然有許多描寫勞動場景與青年男女愛情的內(nèi)容,50年代歷史背景對于臨沂民歌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歌詞的變化,很多固有的歌曲被填寫上相對應的歌詞。靈活多變,善于吸收是臨沂民歌的優(yōu)點,因此我們還是可以在這些民歌中找到鮮明的臨沂地區(qū)特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