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遙 董 雅(云南藝術學院)
2016年4月14日正值傣歷新年,在西雙版納州舉行了“首屆象腳鼓舞及民族文化大展演”,由來自全州各個地區和民族的五千余名群眾參加,他們身著節日盛裝,列成浩浩蕩蕩的八個方陣,一路載歌載舞穿過市中心的主干街道而后聚集在潑水廣場,盛況空前。在所有方陣中就屬傣族的“象腳鼓舞”隊列最為精彩,是這次展演的主角。隊列中使用的“象腳鼓”是傣族人民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打擊樂器,在重大節慶和宗教儀式中都必不可少,但就是如此重要的一件樂器,在這次展演上竟然用的大多都是由政府臨時委派各個工廠,用塑鋼材料趕工制作的假鼓,是僅供視覺欣賞而無法真正演奏的道具。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次假鼓事件?與文章標題的“孔雀鼓”又有何關系?這還須從到底什么是“象腳鼓”開始講起。
象腳鼓是一種徒手擊奏的木制單面膜鳴鼓類樂器,外形似高腳酒杯,細腰型,通體中空。鼓面蒙牛皮,鼓皮四周用可調節松緊的牛皮條勒住,拴系于鼓腔下部。鼓身外表涂漆,常刻有各個民族所喜愛的不同風格的圖案,有的還在鼓身上拴系綢帶、彩球和孔雀羽毛,或給鼓穿上鼓衣作為裝飾。常見的形制依鼓身長度不同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鼓長約2米,鼓面直徑約30厘米,最小的也有1米長。不同尺寸的鼓流行的地區、用途、音色和演奏方式也不盡相同。
象腳鼓在中南半島(Indo China Peninsula)分布很廣,我國的傣(主要是居住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德宏、臨滄、瀾滄等地區的傣族)、德昂、景頗、佤、阿昌、布朗、克木等民族都使用,在緬甸的少數民族中有半數也使用象腳鼓,在泰國、老撾、柬埔寨、印度、越南等國家都有使用象腳鼓的民族。在傣族地區,演奏時通常將象腳鼓傾斜掛于左肩,鼓面朝上,左手大指及整個手掌下緣扶住鼓面,用右手指、掌或拳敲擊鼓面,左手其余四指拍擊鼓沿作配合,演奏高潮或情緒熱烈時,甚至腳和手肘都會參與敲擊。象腳鼓常與铓鑼、镲等樂器組合在一起,為孔雀舞等民間舞蹈伴奏,在傣劇樂隊或民間樂隊里,象腳鼓也常作為色彩性節奏樂器使用。同時,當象腳鼓與舞蹈相結合,演奏時配合舞蹈動作,這就是人們熟悉的“象腳鼓舞”。傣家流傳著一句生動的諺語:“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象腳鼓一響,腳桿子就癢。”在某種意義上,象腳鼓聲就是傣族民間舞蹈的靈魂。
象腳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目前漢文化圈內可見的早期文字記載有李思聰撰《百夷傳》:“車里樂者,車里人所作,以羊皮為三五尺鼓,以手拍之,間以銅饒、銅鼓、拍板,與中國僧道之樂無異。”同時還有錢古訓撰《百夷傳校注》:“銅饒、銅鼓、響板、大小長皮鼓,以手拊之,與僧道樂頗等者,車里樂也。”這是明代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兩位使者親赴邊疆實地考察的真實記錄。所謂“百夷”,明后專指傣族,但在當時是中原人對西南地區各種民族的泛稱,“車里”即今云南西雙版納州的首府景洪,其中“三五尺鼓”、“大小長皮鼓”即今天象腳鼓一類,形制和奏法都與現在基本相同,且至少自那時起就與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
此外,雖然其名為“象腳鼓”,但無論從制鼓初衷還是外形設計等方面與大象的腳其實都毫無關聯,“象腳”之名是早期漢族記錄者由于語言障礙,用“形似象腳”的主觀感受來形容此鼓所導致的局外人對它的誤傳,這點已有多位學者進行過考證與勘誤,但由于這個名稱早已被大眾接受并成為習慣,為了表述方便,大家也就繼續沿用這個名稱。
在遠古時代,鼓被用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樂舞,是人與天神溝通祈求風調雨順的神器,也是用聲音驅逐猛獸、激勵戰士、打擊敵人的號角和武器,還是用來向集體報時、報警的工具和隆重場合時使用的禮儀用器。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入,象腳鼓從原始宗教的神器成為了佛教儀式中重要的“聲音供養”的載體,借助宗教的傳播力量,在信息閉塞、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將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翻山越嶺、遠渡重洋傳播開來,同時也將各地豐富的文化集于一身。可隨著時代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鼓的實用功能被更實用的工具替代,象腳鼓的身影也漸漸從生活中退下,只在節日慶典和舞臺上才出現了。現代化發展迅猛,大批的青年人走出村寨進城務工,同時,受西方文化潮流的影響,留在村子里的青年們也不再喜歡象腳鼓,上一輩藝人日漸老去,象腳鼓的舞蹈、演奏和制作技藝鮮少還有孩子和年輕人愿意學習,美麗而脆弱的象腳鼓文化瀕臨著可見的滅亡。
面對這樣的境況,政府對其做出了一系列搶救性保護措施。2006年,傣族“象腳鼓舞”被云南省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又被國務院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傣族象腳鼓手工制作技藝”也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此之外,學界從未間斷對象腳鼓的研究,各地方政府也舉辦了多種多樣的象腳鼓舞比賽,建立相關傳習館、樹立品牌傳承人,在節慶時舉行文化展演等等保護措施。但齟齬的是,人們為傳承與傳播象腳鼓文化,使其適應現代社會做出努力的同時,傳統的以純手工方式制鼓的效率其實全然跟不上這過山車般驟增的需求。
傳統的象腳鼓制作過程神圣且講究,制作者必須有極好的手藝才能做出質量上乘的鼓。以臨翔區的傣族象腳鼓制鼓技藝為例,整個制鼓過程需要經過選料、伐木、陰干、開工儀式、下料、掏空、打磨、琢刻、蒙皮、彩繪裝飾、竣工儀式等等三十余道工序。一般選用樹齡為30年以上,直徑不少于30cm、木質軟硬適中易于雕刻的椿木或酸木。伐木一般要在農歷的七~八月進行,此時的木材質地最好,不易蟲蛀、開裂。木料備好后還需靜置一年以上,等木材中的水分蒸發、充分干燥后才可以開始制作。待萬事俱備,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開工儀式,儀式上將舉行祭竜樹(保護村寨的神樹)、祭寨心、敬佛祖等等祭祀活動。在制作象腳鼓的所有步驟中,最關鍵的一步是掏空鼓身。在將鼓長與鼓面按一定比例削出鼓的大致形狀后,便可以開始進行掏空了。先掏空鼓腳,再掏空鼓面,最后打通鼓腰。鼓面和鼓腳的掏空十分講究,要求厚度適中,鼓面邊厚不能超過鼓腳的三分之一,否則音質、音色以及共鳴程度等便會產生怪異感。鼓腰是連接鼓面與鼓腳的重要部分,鼓腰口徑的大小影響著鼓的聲音大小,藝人的經驗和技術決定著整支鼓最后的音響效果。每一支象腳鼓都需要純手工制作,制鼓藝人并不以此為生計,只是農閑時才做。一支鼓從選料到制成大致需要三至四年的時間,繁復的技藝當中凝聚了無數傣家人的心血、智慧與祖祖輩輩對生命的熱愛。
象腳鼓的制作技藝是一門偉大的藝術,但由于傳統的制作周期實在太長,常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碰到這一實際問題,民間藝人們便開始琢磨改良制鼓的工藝。如芒市的民間象腳鼓制作藝人朗四,他學習緬甸制鼓藝人用機器掏空鼓芯的方式,自己花錢請人打造了一臺類似的機器,還有許多手工藝者也用電動打磨機代替了以往用銼刀砂紙打磨的方式,都大大節省了制作的精力和時間。但即算如此,象腳鼓的制作依舊無法做到量產。
除了制作周期長,成本高這一問題也是阻礙象腳鼓發展的一大桎梏。各地制作象腳鼓慣用的椿木等木材生長緩慢,又由于其材質輕軟、防蟲耐腐、紋理通直等特點受到了家具市場的青睞,價格一度水漲船高。此外,雖然學界與政府大力保護象腳鼓文化,但當展演、比賽等活動過后,各地區依舊存在著銷路有限,傳統藝人逐漸年邁,學習和從事手工象腳鼓制作技藝的青壯年稀缺的情況。而對于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如何在當代社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是根本問題,沒有市場,沒有經濟的支持,不能形成供求平衡的產業鏈,象腳鼓就不能吸引年輕人從事,也將無法得到真正的發展。
2015年2月,云南書琴畫藝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忠華先生接到西雙版納州文化館的任務和訴求:為了實現2016年西雙版納州潑水節之象腳鼓印象展演項目得以圓滿完成,需要定制200支象腳鼓。但公司負責人在接到這一任務時也為困難重重,生產如此多的高質量象腳鼓,從木材選定、木材干燥、刨空、制作、調試等至少需要11個月的時間,可是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又對象腳鼓展演項目造成不良影響。公司和該項目負責人對此做出了深刻的反省,是生產力和工藝的原因導致了這一問題,這需要做出改變,在此環境下,南烏·孔雀鼓項目正式啟動。
南烏·孔雀鼓(又名:孔雀鼓,Nanwu Peacock Drum)是以象腳鼓為基礎而進行改良,以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及信仰色調、紋案、圖騰為主題,以現代環保工藝、流行時尚的表現手法融為一體的手敲皮膜打擊樂器。“烏”意為太陽,是云南少數民族的共同信仰,“烏”也作云南的代表符號——神鳥孔雀的叫聲,“烏”更為云南少數民族神圣顏色,其鼓低音作烏聲,其面為烏皮,故作南烏·孔雀鼓。
孔雀鼓的鼓腔整體以象腳鼓為基礎,運用現代工藝從鼓腔內壁、共鳴腔、放音孔徑、放音口到整個外形做到了極大的精細和改良。通過聲學結構協調,在保留傳統象腳鼓聲音的同時又提升了聲音的整體共鳴,外形有嚴格的尺寸、弧度要求,腔體有嚴格的聲學及樂音要求,從選料、制作、調音到制成幾十道工序精益求精。孔雀鼓腔體木材選用民間慣用的芒果木和桐木兩種,并嚴格遵守合法伐木、計劃伐木,有時更采用合法進口優質木材進行制作。前文中曾提及,《百夷傳》中有記載,古時候的象腳鼓是“以羊皮為之”,但由于制鼓工藝的失傳和制鼓原材料的局限,現在的象腳鼓大多以牛皮為鼓面。牛皮雖然可以作為皮膜打擊樂的鼓面,但皮質較厚,會導致手、拳、掌等敲擊時鼓面的震動回彈不足,且牛皮難以通過傳統拉繩調音的方式將鼓面拉緊調至較好音色,牛皮的油脂含量也較高,受空氣濕度和溫度的影響程度較大,所以固音效果不佳,雖然民間藝人巧用糯米糊于鼓面,米糊水分脫干可起到收緊鼓面的作用,但效果卻十分有限。好的鼓面將直接影響到鼓的音色和手感,孔雀鼓的鼓面、鼓皮嚴格遵守傳統象腳鼓的用料要求,以優質烏山羊皮為鼓面,部分產于云南本土,部分產于非洲安哥拉地區。優質的烏山羊皮,皮色為烏黑色,具有皮薄且韌性較強的特點,加之選擇以背脊為中線的優質區域,可以極大滿足不同需求的音高、音色調節要求,油脂含量低,所以音色、音高的穩定性極佳。孔雀鼓的調音方式同象腳鼓一樣為垂直拉繩調音方式。象腳鼓所選用的拉力繩為羊皮或牛皮搓裹而成,雖具有一定拉力,但強度遠遠不夠,孔雀鼓借鑒世界其他民族較為成熟的手敲皮膜打擊樂器的調音方式,選用高強度拉力繩作為調音繩,在滿足不同音高、音色需求的同時又大大提升了音高、音色的穩定性和可調性。
民族文化需要保護與傳承,更需要傳播與發展。南烏·孔雀鼓利用現代先進且環保的生產技術,精美的民族文化圖騰,聲學及樂器制作工藝,一方面是對原始象腳鼓的良好傳承,另一方面也是對原始象腳鼓的創新與發展。孔雀鼓研發團隊認為,民族文化的保護在于傳承,民族文化的活力在于創新和傳播。通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以孔雀鼓為載體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將會更加豐富多彩、和諧美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