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輝(玉溪市元江縣曼來鎮文化事務中心)
中國民歌按音樂構成和組織方式(織體)可分為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民歌兩大類,以單聲部民歌為主,多聲部民歌并非所有民族的民歌中都有。著名音樂研究學者樊祖蔭先生《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載,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文化部和中國音協主辦“全國部分省、自治區多聲部民歌座談會”學術研討,據估計全國有將近17個民族有多聲部民歌。后來隨著《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選工作全面展開,又相繼發現了部分少數民族有多聲部民歌,至今共發現漢、壯、布依、彝、哈尼、僳僳、納西、拉祜、景頗等20余個民族有多聲部民歌。但音樂工作者發現,源于古代“百越”族群的多數民族都有多聲部民歌,而同樣源于古代“百越”族群的元江傣族卻未發現多聲部民歌,令人困惑不解。
上世紀80年代末,音樂理論家和作曲家李安明先生在玉溪市音樂普查中,發現元江縣蔓來鎮高寨、養馬河兩個村寨的黑傣中流傳著雙聲部民歌,撰寫了《傣族雙聲部民歌初探》一文,發表于《民族藝術研究》1991年第6期;繼之,在1997年中國少數民族第七屆(貴陽)年會上,又宣讀了介紹傣族雙聲部民歌文化背景的論文《男女串玩習俗與傣族雙聲部民歌》。這一發現和研究成果,填補了傣族無雙聲部民歌的研究空白,為我國民歌大花園增加了一朵艷麗山花。
筆者是土生土長的曼來鎮人,長期在傣族雙聲部民歌發源地之一和主要流傳區域高寨、養馬河兩村所在的曼來鎮文化事務中心工作,對傣族雙聲部民歌有過不少接觸,特別李安明先生多次帶隊來高寨、養馬河兩村做田野調查,筆者在協助工作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雙聲部民歌的認識了解,現淺述如下。
(一)地理環境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三個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自治縣,是云南省傣族聚居人口較多的縣(區)之一。元江東與石屏縣毗鄰,南與紅河縣相連,西與墨江縣接壤,北與新平縣緊鄰。距省會昆明市216千米,距玉溪市中心城區紅塔區128千米。高寨、養馬河兩個自然村位于元江縣城西北部,曼來鎮政府東南部,距縣城約10千米,距鎮政府所在地曼來鎮約3千米。前臨紅河支流南溪河,后靠哀牢山,寨子依山而建,村民傍水而居。截至2018年底兩村共有265戶,958人;耕地總面積1020畝,經濟總收入1617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9705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等為主,主要經濟收入為林果、甘蔗、養殖及勞務輸出。
(二)歷史淵源
元江縣的傣族大多居住在紅河兩岸低谷熱壩區,這里的傣族有7個自稱:泐傣、傣仲、傣雅、傣得、傣漲、傣卡、傣朗(黑傣)等,分布在全縣有關鄉鎮。高寨、養馬河兩村的傣族為黑傣,約兩三百年前由紅河州元陽、紅河縣一帶沿紅河溯流而上到此定居。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各族群之間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甚至同化,黑傣各種習俗和周邊兄弟民族也有諸多共同之處,如共度春節、中秋等,但三年一次的祭竜則為其所獨有,屆時各種民俗活動紛紛亮相,傣族雙聲部民歌演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活動之一。由于自然條件優越,加之過去交通不便,生存環境封閉自適,傳統民族文化保存較好,流傳在這里的傣族雙聲部民歌至今未被異化、同化或消失,得以傳承和延續。
(三)社會文化背景
流傳在這里的串玩習俗(當地人稱“串卜少”),是傣族雙聲部民歌產生和賴以生存的土壤。串玩是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中普遍存在的風俗,是一種讓不同地方的未婚男女青年交往和自由擇偶的娛樂活動。為破除內婚,同村男女不往來,而隔寨串玩交往,該習俗為陌生青年男女牽線搭橋,相識相知,加深了解,增進感情,進而選擇終身伴侶。
農閑時節或傳統佳節,高寨和養馬河兩村的男女青年三五相邀,跋山涉水到紅河縣木龍鄉的田壩、南洞、壩哈、曼沙等村寨串玩,邀約當地男女青年一起談情說愛,尋覓配偶。傣族雙聲部民歌演唱貫穿整個串玩活動始終。這一傳統習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仍較盛行,據當地老歌手刀明興說,當年有時一個玩場上經常有十多對男女各自對唱,圍觀者成百上千。
另外,串玩在充當不同村寨男女青年相互認識和選擇終身伴侶橋梁的同時,還具有較強娛樂性,尤其在過去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深受人們喜愛并樂于參與;但當今其結交和選擇終身伴侶的橋梁功能已基本不復存在,成為了一種傳統民族民間娛樂活動。
(一)演唱方式
傣族雙聲部民歌由男女兩個大致相同聲部以錯位疊唱或重唱的方式組合而成,演唱地點既有室內,也有室外。過去室內多在各村寨為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建蓋的公房中演唱,后來選擇僻靜的林間空地或草地進行;外地歌手則在相邀的主人家中進行;室外則是男女青年在趕街、走親串戚或外出生產勞動等場合相遇時,男方先唱單聲部的《問調》試探邀約,如女方同意即雙雙到林下或竹叢等幽靜之處繼續唱《拖調》?!锻险{》開頭部分單聲部(男聲)演唱,隨后插入女聲部進行雙聲部演唱。
(二)演唱內容
演唱內容分傳統調子和即興調子,傳統調子靠歌手的多年學習和積累,會的調子越多越受尊重;即興調子靠歌手的才情,根據現場情境及對方情況等現場發揮。據統計上世紀60年代流傳的傳統調子達40余首,2018年經紅塔區作協主席李琳先生采風調查統計仍有26首,并收集了其中的《小炸哩》《愛妹愛到老》等10余首調子的唱詞。
各調唱詞內容不同,但均以打探情感意向和表達愛慕之情為主。如《問調》:“(男)這姑娘哎,是漢族還是傣家小妹呢?看背面像是熟人啊,卻原來還沒有見過面呢!//(女)那伙子哎,你是要去哪里?要去哪個地方嘛,格到我們那里去?到我們村子里去吧!”《小辮花》:“玉荷花開像白紙,小辮花開像白銀,白銀摻渾銀,渾銀摻銅銀。//小妹的床邊和蚊帳繡著銀花邊,小妹的被子四邊繡著金花邊。小妹的床邊兩角鋪緞子,小妹的床邊四角鋪綢子。洞房迎新人,雙雙喜結親。”男聲部用傳統調子起興,女聲部適時跟進。對唱開始男女雙方同時唱相同內容,邊唱邊聽,隨著唱詞變化而變化;如男方從傳統調子轉為即興演唱,女方隨即應變跟上。
(三)演唱程序
演唱多在農閑時節月明風清的夜晚進行,一般第一晚僅唱《提弦唱調》《星宿滿天》《理風》等6個調子,第二晚可唱《三月火燒壩》《三月天打雷》《小辮花開橋頭》等8個調子,第三晚或往后則后可任意演唱其他調子。如一方唱傳統調子跟不上,或在即興演唱時被對方難倒即告輸。過去男輸方一般要送女方送彩線、衣物、銀泡、鐲子等;女輸方則送自己紡織刺繡的土布、方帕或腰帶等。一方認輸演唱即告結束,由旁人頂替再唱,直到盡興方休。若兩方不相上下,演唱會通宵達旦甚至持續數天。
(四)曲調形態
雙聲民歌在聲部的橫向流動與縱向結合等方面有鮮明特色:詞曲結合密切,敘事舒情兼顧;聲部疏密相間、對答錯落有致;五聲音階為主,旋律音域一般在五度范圍內,演唱正詞時多為一字(音節)對一音,演唱虛詞時則常為一字對多音,且基本為輕聲吟唱;演唱多為八三拍,是傣族民歌中少見的節拍形式;調式自由,結構靈活,長于表意,敘事為主;襯詞豐富,語氣貼切,喜笑哀怨,無所不能。(五)相關禁忌
由于唱詞內容以表達男女之情為主,故一般親戚、上下輩及同村男女不搭擋對唱;喪葬期間不唱;不唱互相逃逗的“祟話”;除非對方主動告訴,忌諱詢問對方姓名、婚配之類的情況;唱完不在對方家中食宿,“唱你的調子吃你的飯”被視為失禮;演唱時歌手的配偶不能干涉,否則被認為沒有氣度等。以上禁忌或演唱禮儀,均為適應串玩時男女交流互擇配偶的需要而產生。
(一)主要特征
1、藝術形式獨特。雙聲部民歌由男女兩個大致相同聲部以錯位疊唱或重唱方式組合而成,男引女跟,兩個聲部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曲調多以問答方式進行,段落結束時兩個聲部大多同時收束于同一個尾音,顯示聲部的和諧美;有時結束有先有后,落音也不盡一致,充分展示各自嗓音特點,又表現出強烈對比美;加之獨特的八拍子和協調襯托的三弦伴奏,悅耳動聽。
2、植根于串玩習俗。男女情感交流的主題幾乎構成雙聲部民歌全部內容,演唱為了求偶;沒有串玩習俗便沒有雙聲部民歌。作為溝通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雙聲部民歌與串玩習俗相依相伴得以形成和發展。
3、具有普遍的審美認同。雙聲部民歌以男唱女跟為特征,特別適合男女串玩時整體氣氛的需要。其他傣族支系歌手一般不會唱雙聲部民歌,黑傣歌手卻大多能唱鄰近其他傣族支系的調子,但認為那些調子容易唱,沒有雙聲部民歌難唱,這種認定確定了雙聲部民歌獨立的傳承和發展。
(二)重要價值
1、學術價值。黑傣雙聲部民歌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傣族唯一多聲部民歌,填補了學術界多年來沒有傣族多聲部民歌記載的空白。與其他民族同類民歌相比,黑傣雙聲部民歌的內容、演唱方式和相關習俗等均有獨特之處,具有多方面學術價值。
2、藝術價值。男女兩個聲部交疊,融洽成優美旋律。演唱過程隨著場合和情境變化,傳統歌詞和即興發揮變換自如,兩個聲部銜接配合和諧自然;歌手按各自思路既唱又聽,雙方始終處于變化中有統一、統一中有變化的狀態,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3、社會價值。傳統調子與即興小調自由穿插,兩個聲部對置與互補,很多唱詞只有演唱雙方能夠明了,讓試探、逗引、斗智、定情等在優美旋律中進行,成為過去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或求偶的首選,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
4、歷史價值。既有約定俗成的傳統調子,又有順應當時、當地和對方情況等的即興發揮,其中蘊含有歷史、民俗、生產、生活、審美等大量信息,為研究民族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一)傳承方式
雙聲部民歌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重要形式之一,過去學習雙聲部民歌是當地男女青年人生的必修課,促成雙聲部民歌世代傳承。受環境影響熏陶,高寨和養馬河兩村的孩子少年時期即有學習唱歌的欲望,父母也會有意識的教唱。一般父親教兒子,母親教女兒,或向其他同性歌手學習。優秀歌手大多產生于歌手世家,除有較好嗓音條件和能聽音辨調外,還要能言善辯、才思敏捷、知識廣博,因此雖然會聽會唱的人多但優秀歌手少。
雙聲部民歌一般是同性之間相傳,即父傳子,母傳女,或同性親友相傳。由于既有傳統調子,又有即興發揮,歌手既要才思敏捷,還要口才好,得靠自己用心鉆研和積極實踐,故師承關系不明顯。
(二)現 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寨、養馬河兩村適齡青少年大多能受到“普九”教育,部分甚至受過中等或高等教育,再加近些年男女青年大量外出打工,他們結交異性朋友和尋找終身伴侶表情達意的方式與其他地方的男女青年無異。另外,從娛樂角度上講,如今各種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演唱雙聲部民歌的情趣較難吸引現在的男女青年,雙聲部民歌賴以生存的土壤逐漸流失。加之元江傣族沒有文字(據說是失傳),雙聲部民歌大部分詞曲通過口耳相傳有較大難度;另外演唱雙聲部民歌需要邊唱邊聽邊想有較大難度,年輕人大多不感興趣,不愿意學習,現在當地50歲以下的人已很少會唱,有明顯的瀕危趨勢。
為使這一優秀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得以保存、延續和發展,繼續體現其價值。近些年來,隨著全國各地文化建設迎來了新高潮,玉溪市委、市政府實施文化旅游興市戰略,以期通過挖掘和提升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節慶等項目,使其煥發出新的強大生命力,為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服務。在各級文化部門和曼來鎮黨委、政府關心支持下,高寨、養馬河兩村分別成立了雙聲部民歌傳習所,經報批5名村民被認定為雙聲部民歌非物遺傳承人(其中市級1人,縣級4人),組織了4支以演唱雙聲部民歌為主的文藝隊開展活動,參加了縣、鄉鎮組織的多次節慶文藝活動,宣傳了雙聲部民歌,提高了其美譽度和知名度。
但在筆者近期對高寨、養馬河兩村雙聲部民歌現狀的調查中發現,4只文藝隊僅有20余名隊員堅持活動,相比于兩村近千的人口基數,參與人數甚少;筆者隨機抽樣調查了其中9隊員的基本情況,平均年齡高達54歲,再加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文盲5人,小學3人,初中1人),顯然不利于雙聲部民歌的傳承和延續,更不要說發展,狀況令人堪憂,對其加以傳承保護勢在必行。
元江縣高寨、養馬河兩村流傳的傣族雙聲部民歌,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惟一傣族多聲部民歌,與其他民族同類民歌相比,無論內容還是演唱方式及其相關習俗均具有自己獨特風格,并蘊含有傣族的歷史、民俗、生產、生活、審美等大量信息,展現了傣族人民的文化創造力,并經過世代傳承,在當地及周邊地區有較大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是傣族人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應該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收集整理和傳承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