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敏娜
今年大年初三,我們一家人開車前往家鄉的大海草山風景區游玩,卻在下山之際遇到當地人與游客的沖突,此次沖突表面上是游客與村民的口角,實際上卻是當地人的刻意為之,其中涉及到旅游開發和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晚上七點,高原上最后的陽光逐漸沉入群山之中,遠處最后一絲紅色的光亮昭示著白天的結束。
我們乘坐的一輛破舊的面包車在山間曲折狹窄的公路上飛馳。不同于一般人夜間在山間行駛的謹慎,司機老A一手抽煙,一手扶方向盤,把車開得像風一樣快。他在著急地完成他的任務。
我叫他老A,是覺得他像是個山大王,帶著一股蠻勁,又有一絲狡黠。說實話,在此之前,我從未見過他。雖然那晚我不斷稱他為朋友,但其實他只是舅舅好友的獄友。如果不是當晚被圍困山中,我們會和大多數人一樣對老A避之不及。
至今我也不知道老A姓甚名誰,只知道他家在大海草山深處,刑滿釋放后與妻子一起在景區牧羊、烤肉串,偶爾開車幫忙載客。老A非常講義氣,朋友有難鼎力相助。所以,他才會在大年初三的晚上,放下酒杯,帶我們沖出當地村民的圍困。
“嗤”,一腳急剎,面包車停在一個急彎會車處,迎面而來的是一輛載客的大巴。顯然,這輛大巴也在繞路。老A不緊不慢地把車子倒向左側靠山的位置,看著客車司機小心翼翼地將車錯開。
“他們這樣的大車,一定買了很高的保險,要掉就讓他們掉下去吧!要是我們掉下去了,這樣的地方可沒人來救我們!”
老A的話中透露出戲謔與得意。坐在車上的我們一家人,雖然心有余悸,也只能訕笑著夸他車技過人。
“哎,在里面七八年,很久都沒摸車了,好在這條路我熟,大家都是朋友,你們放心,我一定把你們平平安安地帶出去!”
老A重新發動車子。被圍在山里的我們,又升起了盡快回到家里的希望。
大約十分鐘之后,面包車終于開到了景區入口的岔道上。就在我們松了一口氣時,卻看到一輛橫在路邊的面包車,堵住了出山的路。
“你們千萬別下來,我去看看是怎么回事。”說著,老A跳下了車。
一番交涉之后,老A將我們介紹給他的老表,并由這個年輕人駕駛另一輛車送我們出景區。
車開到停車場,下車之前,年輕人不停地問我們:“你們是包他的車出來嗎?給多少錢?”
“不是!不是!是朋友,他是我們的朋友,送我們出來。”我們慌忙地解釋著。
“哦!”年輕小伙打開了車門。我們一家人快速跳下車,跑向我們自己的車。
大年初三傍晚5點左右,一名游客與當地村民發生口角沖突,村民聯合將進山的盤山公路堵住,并揚言要鬧事。雙方發生肢體沖突,游客打傷了一名村民。
游客想要盡快下山,而村民堵住了出山的道路。雙方僵持不下。
像我們這樣的游客大多只想開開心心過年,并不愿意與當地人發生正面沖突,若非當地人脾氣較為火爆,不至于爆發正面沖突。游客的訴求只是能夠順利下山,所以在當地人堵路之后,第一時間選擇了報警。
景區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當地人,與堵路的村民甚至還有親戚關系。在這場沖突里他們只能不斷勸說和溝通,希望能說服村民把車挪開,自己能夠順利交差。
憤憤不平的村民參與這次堵路行動,有些人是為了義氣。例如老A的老表,看上去二十出頭,并不憤怒,卻一再確認我們和老A是“朋友”,而且老A確實沒收我們錢。他們堵路并非是誰也不讓出,只要是熟人,一切好商量。
更多村民是為了利益,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希望旅游局能夠就分紅的事情給個說法。他們的內在訴求是希望能夠更多享受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
像老A這樣的投機者,堵路的村民早就叫他一起去鬧事了,但他媳婦的本家是景區某個景點的負責人,經常開大巴車將游客帶到老A家的攤位吃東西,也會在人手不夠時叫老A開車去幫忙。
“你說人家也挺照顧的,又是我媳婦本家,我去鬧多不合適!”
老A的計劃是,看著他們鬧,自己在中間,誰也不得罪,若村民方談判成功,他跟著分一杯羹,若談判失敗,自己也沒和自己人撕破臉,沒什么損失。
送我們出山的路上,老A半開玩笑地說:“堵著,一直堵著才好呢,我送完你們呀,就回去撿人,一個人收他50塊錢,拉他出來也不虧,是不是?”
村民的行動策略也有所選擇。節假日期間,交警部門增派警力到草山維護交通秩序,但交警五點左右就下班了。從報警到出警到達事發現場,大概有兩個小時的空隙,如果不是因為傷了人,他們應該能夠順利談判。
在我們的車開往縣城的路上,警車繞著盤山公路直奔景區,不一會兒,后方來車越來越多,急彎超車的不在少數。我們猜測道路已經疏通了,而這些遠方來的游客,正加速逃離這個是非之地。
若只是游客與當地人的沖突,則與大多數新聞沒有差別,游客方指責當地人黑心,當地人認為游客不尊重習俗,這樣的沖突較好解決。而這場沖突背后,還有更深的利益原因,它不是一場臨時爆發的口角,而是蓄謀已久。
有關事件的具體經過,主要由老A的口述、我們一家人在現場看到的情況,以及后續詢問我在當地的同學三個部分內容組成。
這座山叫做大海草山,嚴格來說,是一片起伏的山群,位于云南省會澤縣大海鄉東南部,是國家AAAA級景區。不同于云南其它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水草豐茂,屬于高山草甸植被。據《東川府志》載:“重巒疊嶂,高三十余里,危峰矗矗,常有云氣覆之,每天晴日朗,蒼翠欲滴,滇中四五百里皆見之。”
會澤縣由于地處高寒山區,脫貧任務艱巨而緊迫。由此,大力發展旅游業成為了脫貧路上的不二之選。據會澤縣統計局信息公開數據表明,2018年生產總值增加了8.5%,其中第三產業增幅高達9.4%,增幅最大。因此,政府對亞洲第一土壩毛家村水庫、雨祿大地縫、草山等景點都在不斷加大投資。
草山最適合的旅游時間在每年的七八月,冬季處于枯草期,風大雪厚氣溫低,本來屬于旅游的淡季,但在新春佳節,還是有許多臨近的人會選擇到這里短途旅行。大海草山景區于2016年引入了滑雪場項目,投資60億元,通過人工造雪,實現全年可以滑雪的目標,一躍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滑雪場。
而滑雪場的修建,成為了這次沖突的根源。
當地旅游業發展起來,除省內游客,四川、重慶等地的游客也絡繹不絕。由于滑雪是高收費項目,景區自然而然富了起來。
滑雪場承諾每年拿出五萬元給村里分紅,但據村民說,錢從未發到村民手中。
當然,滑雪場也給當地村民提供了工作機會,年輕人可以進入滑雪場工作,轉正之后可以享有固定工資和五險一金的待遇。不過,我詢問的三位村民都表示,并不愿意到滑雪場工作。據我同學說,山上很冷,且上班時間長,對于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自然不能適應現代工作制。村民不進滑雪場工作,當然也就無法享受修建滑雪場所帶來的經濟收益。
滑雪場對當地村民利益最大的影響還不止于此。沒建滑雪場之前,草山的旅游以自然景觀和當地特色小吃為主。以往旅行的終點在牯牛寨,游客在此處能在當地村民的氈房里休息,吃羊肉串、蕎粑和牛屎燒洋芋。可以說,最早分得旅游業發展一杯羹的,是當地的村民。
滑雪場修建以后,游客在景區大門購票,乘坐屬于滑雪場的旅游大巴直接進入滑雪場,游玩之后直接送出。由于滑雪場在牯牛寨再往里的山坳里,到牯牛寨來消費的游客急劇減少。同時,由于對車輛的限制,當地人再也不能通過載客的方式盈利,更加劇了當地人與滑雪場的矛盾。
前面提到的沖突,表面上是游客與當地人的沖突,實際上則是當地人為了爭取更多利益的醞釀已久的行為,這一場打斗只是事件的導火索。
觀察眼
草山事件只是會澤縣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利益分配不合理的一個縮影。會澤旅游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陣痛,爆發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沖突。這種發展方式并不是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我們也許需要理解草山當地人的憤怒。由于游客數量的劇增,給當地的自然生態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而他們卻沒有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好處,還要承擔旅游開發帶來的環境破壞代價。
這種情況,也是不少地方發展旅游業的通病。因為缺少規劃,新的熱門景點出現,經常伴隨著環境污染與沖突。發展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來解決,在規劃旅游項目時,一定要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牟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