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武鳴區老促會
1. 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增強了自主脫貧動力。
為使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脫貧,廣西南寧市武鳴區引導在村貧困戶發展3+1特色產業,確保產業覆蓋貧困戶率達80%以上。武鳴區確定了5個特色產業:柑桔、糖料蔗、優質稻、牛、豬;2個備選產業:桉樹、雞。貧困村從中選擇3個項目作為本村特色產業,再根據本村產業發展情況,從自治區界定的69類產業中篩選1個產業作為本村備選。目前,全區用于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的資金710萬多元,已經惠及貧困戶1898戶6711人。
2.將品牌產業規模化,加快產業扶貧步伐
近幾年來,武鳴區大力扶持沃柑產業,打造“中國沃柑看武鳴”的品牌,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通過建設扶貧示范園,推進產業扶貧和村集體經濟發展。要求13個貧困村每個村建一個示范園,已脫貧的村共要建7個以上示范園。目前,已有24個貧困村上報貧困村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園方案,兩江鎮福江村、仙湖鎮六冬村已完成示范園的建設。
3.積極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
武鳴區推廣 “兩培兩帶兩促”(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帶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鄉土人才回流創業,促進農村基層黨建)經驗,緊扣“精準選人、能力培養、孵化創業、帶動增收”四大環節,加大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培訓力度,著力培養一批創業有能力、帶貧有成效的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武鳴區還委托廣西大學農學院組織開展創業致富帶頭人技能培訓,第一期完成120名。
4.積極引導貧困村發展村集體經濟
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武鳴區鼓勵貧困村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符合本村實際的項目。目前,已有部分貧困村上報項目,仙湖鎮淥雅村50千瓦光伏項目已建設完成。
5.鼓勵扶貧龍頭企業參與脫貧攻堅
武鳴區積極培育扶貧龍頭企業(合作社),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目前,武鳴區已認定48家農業企業、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扶貧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發展特色產業,企業與貧困戶合作,為穩固脫貧成果發揮了積極作用。
1. 大產業覆蓋不到小的貧困村。
許多貧困村地處邊遠山區,大規模種植而形成產業的可能性不大。靈馬鎮許多邊遠村屯,地處丘陵山區,坡陡路險,不適宜水果種植,全區極力打造的沃柑產業在這里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也引不來扶貧龍頭企業,貧困戶無法從中受益。
2. 小塊土地分割影響了貧困戶發展產業。在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制后,絕大多數村將土地承包給了農戶,而且為了公平起見,將肥瘦遠近地塊分割后“人人有份”,使得每戶所得土地零零碎碎,分散在不同的區域,無法實現規模種植形成產業。
3. 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辦法不多。沒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就不能解決貧困村的問題。近幾年來,武鳴區大力支持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也采取了許多措施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但是效果不佳。
4. 缺乏“領頭羊”,貧困戶找不到門路,失去了發展產業的信心。貧困戶致貧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哪個產業能致富、發展產業能不能致富、怎么發展產業。這些都需要有身邊的人來帶路、引路、作示范。但許多有能力的人都在外面發展。如何讓更多的外出能人回歸村里,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1. 大力實施產業發展“一戶一策”
“一戶一策”指的是對于一些無法融入到“一村一品”的貧困戶,要對貧困戶進行“因戶施策”。比如,靈馬鎮坡江村很難發展“一村一品”,該村就實施“一戶一策”幫助七戶貧困戶發展產業。有一戶養牛,每頭牛可賣8000—10000元;另有一戶則養豬兼打零工。這些貧困戶都靠這“一戶一策”實現了脫貧。
2.引導村民做好土地內部流轉,集中土地發展產業。
要引導農民用置換的方法,把各戶分散的地塊集中起來,用于連片發展農業產業。府城鎮四明村采取土地內部流轉,連片種植600多畝葡萄和提子,2018年總產達72萬公斤,總產值720萬元。
3.發展集體經濟還得靠村里
目前在武鳴,村集體經濟不錯的村,都是村里有由集體經營的山林或土地,依靠這些資源確保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而更多的村已將山林和土地全部承包給農戶。現在,一些村靠在村里建冷庫或水果初加工企業收取租金來彌補村集體收入,而這些投資大多由上級財政或上級引進的資金,這樣的發展村集體經濟方式,有其局限性,許多村無法復制。村集體經濟還得靠村里來發展。
4.讓能人回歸村里。
現在,村村通水泥路后,村里的資源開發利用更便捷了,能人在村里也可以有用武之地,應該提供良好創業環境讓能人回歸村里。
5. 扶持那些能夠帶動農民致富的企業。
在選擇扶持農業公司發展沃柑產業時,不要只看企業種植面積規模多大,還要看這個企業有沒有惠及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增收致富,要支持、扶持那些能最大限度帶動農民群眾增收的企業。 (執筆:盧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