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之一,劇種豐富多彩,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像京劇、滬劇、越劇、錫劇、評彈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戲曲劇種。然而,隨著經濟和時代的發展,有些戲劇藝術卻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迫境地。
為了宣傳、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自2016年起,蘇州市老年大學戲曲班、戲曲表演班的部分學員,在學聯會與學校教師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隊伍。各位隊員利用業余時間,自掏腰包購置演出服裝、演出器材,為各個社區、養老院、護理院的廣大戲曲愛好者獻上了一臺臺精彩的戲曲節目,受到了各位觀眾的喜愛和稱頌。
在大約三年的摸索中,這支志愿者隊伍不斷更新表演節目,總結服務經驗,目前已經基本形成兩大服務品牌:“少兒戲曲暑假班”和“竹韻戲曲隊”。
2016年,志愿服務隊在金閶街道彩虹社區的支持下,成立了“少兒戲曲暑假班”。少兒戲曲班以傳承傳統戲曲藝術為主要宗旨。各位志愿者利用暑假時間,帶領社區內的小學生學習越劇、滬劇等地方劇目。參加戲曲班的學生基本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父母把子女送來學習戲曲,這一行為就是對志愿者隊伍傳承戲曲文化的一種支持。因此,參加每期義務教學的志愿者,在教唱期間,不管酷暑雨雹,從來不請假,為公益事業默默地奉獻自己的一顆愛心,認認真真、一字一句地向孩子們傳授戲曲藝術。
因為孩子們來自各地,不了解戲曲方言,所以在教唱時存在一定困難。于是,志愿者先教孩子們說戲曲方言,然后才教他們每句的唱腔,并通過劇情的講敘,讓孩子們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增長了對戲曲的認識,從而加深對戲曲的喜愛。
少兒戲曲班已經先后學習了越劇《紅樓夢》、滬劇《雞毛飛上天》等作品的經典選段。值得一提的是,《雞毛飛上天》在參加社區“喜迎十九大、共筑中國夢”活動時,小演員們和教師在舞臺上的默契配合,贏得了區領導、學校教師、現場觀眾的廣泛好評。
2017年,志愿者隊伍依托滄浪街道竹輝社區的為民服務項目,成立了“竹韻戲曲隊”。戲曲隊以服務區老年居民為宗旨。在當年的婦女節進行首場專場演出以后,戲曲隊每月為竹輝社區的居民獻上一臺戲曲專場演出,讓社區的眾多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可以不走出家門就能欣賞到他們曾經喜歡的越劇、滬劇、京劇等。
為了保證每場都有新戲,每場都讓居民看到不一樣的節目,志愿者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編排新選段。令隊員們感到欣慰的是,每場演出都得到了廣大居民的支持,收獲了大家最熱誠的掌聲與喝彩。蘇州廣播電臺“聽腔調”欄目的工作人員,兩度來到社區,用現場直播的方式轉播戲曲隊的演出。
夕陽正紅,光照大地。志愿者們在豐富自身晚年生活的同時,還把傳統文化的光輝灑向了社會。他們用行動澆灌出了一朵朵“老有所為”的絢美之花。讓我們都來爭當新時代的志愿者吧,為公益事業奉獻出我們的一份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