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馮帆

他們是一群意氣風發的“老小孩”,最小的56歲到最大的78歲。他們身著騎行服,頭戴專業頭盔,跨上單車走南闖北,車后架上印著“張家口”“冬奧城”的小紅旗迎風飄舞,成為公路上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建隊五年來,他們騎行之路北至漠河、南至上海、西至西安。他們揮灑汗水收獲健康,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冬奧,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塞外明珠張家口。
因為真切感受到騎行的樂趣,他們將這支隊伍命名為——大境門騎行隊之“騎樂無窮”小分隊!
2014年,酷愛騎行的孫耀忠、陳連生、劉寶成等幾個人商量起了成立小分隊的大事。
“咱們都是大境門騎行隊的鐵桿隊友,隊伍現在快四百人了,這里面下至二十、上至七十,什么年齡段都有。咱們的體力比不了年輕人,活動時間跟他們也不一致,不如我們自己拉一支小分隊,全部由老年人組成,這樣大家的時間、體力都接近,能多組織點活動,你們說呢?”62歲的孫耀忠說。
“這個主意好,咱們把老年人聚在一起,有共同語言,能吃到一起、玩到一起,互相照顧起來也方便。”74歲的陳連生覺得這個主意靠譜。
就這樣,幾個人一拍即合。簡單商量了分工后,一支名為“騎樂無窮”的小分隊誕生了,大家騎行生涯也翻開了新篇章。
雖然年齡相近,但因為騎齡不同,大家的水平也有一些差別。資深隊友們主動擔起了“老帶新”的擔子,不僅為新隊友制訂訓練計劃,讓他們從距離市區最近的萬全、宣化開始逐步往遠走,還陪著練習,豐富他們的騎行經驗、保障他們的安全。
這種一幫一帶的做法很快就贏得了好口碑,小分隊規模也日益壯大,目前已發展到40多人。大家聚在一起,騎著單車看草原天路、逛暖泉古鎮、賞天鵝湖美景,不僅游遍了周邊縣區,還嘗試去了廣陵、大同等較近的其他省份城市。
隨著隊員們水平日益提高,2017年,孫耀忠策劃了一次大行動——團隊騎行去上海!這也是小分隊成立以來目的地最遠、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行動,對團隊保障能力、隊員身體素質、團隊凝聚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這可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首先每人負重最少20公斤,每天騎行一百多公里,怎么保證大家都能堅持下來,咱老哥幾個合計合計。”孫耀忠說。
“我來定路線。”騎行經驗最豐富、曾單車下海南的陳連生說。
“我負責修車。小崔退休前是大夫,就是咱們的隊醫了。”熱心的安仲云說。
反復商量后,2017年3月12日早6點,平均年齡67.2歲的10位銀發老人跨上單車,開始了這段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挑戰的旅程。一路上,狀況不斷,有隊友岔路口誤判,發現時已經騎丟了,對講機超出了范圍、手機沒信號、導航搜不到,這可怎么辦?經驗豐富的領騎通知大家原地休息后說“你們休息,我去找人”。負責收尾的老安馬上站起來,“老陳,你歲數大了,領騎本來就累,我去,我一定把人找回來。”就這樣,老安以沖刺的速度騎了7公里才找到走失的隊友,一次小危險化解了。
對騎行人來說,自行車是最重要的財產,晚上住宿時車子也會搬到房間里。從泰安出發時,熱心的安仲云幫隊友搬自行車不慎崴了腳,不一會兒就腫得像個大面包。“怎么辦?按照隊規,受傷的隊員要有1至2人護送回家,誰跟著回去呢?”隊長老孫跟大家商量。看著明明心里不舍又爭先恐后要送自己回家的隊友們,安仲云心一橫、牙一咬,說“我不回了,一個腳也能騎,咱們一起去上海!”
就這樣,隊員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累了互相拍拍背,誰感冒了大家幫他背行李,一瘸一拐的老安還繼續給大家修自行車。一路辛苦、一路歡笑,終抵達上海。外灘、東方明珠電視塔、世博中國館,碩大的隊旗一次次在標志性的景點前高高舉起,鏡頭里定格下的除了燦爛的笑容,還有大家緊緊連在一起的心!
2017年7月,騎行隊在火車南站接到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來自上海的阿妮女士。這緣分還要從2017年春天的那次騎行說起。
幾年來,無論騎行隊走到哪里都將宣傳張家口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精心制作了可以綁在車后架上的小角旗,騎行中迎風招展,“張家口”、“2022冬奧會”格外醒目。他們沿途游覽風景名勝時都會展開隨身攜帶的超大隊旗合影,成為景區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每當有人詢問時,他們都會自豪地介紹張家口。冬奧會申辦成功后,他們自發的印制了一些小單頁,讓更多的人了解張家口。
阿妮女士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意外結識了騎行隊。看到來自家鄉的同齡人,阿妮的眼中噙滿淚水,她說:“我是在張家口出生的,就住在建國路上,7歲時父母工作調動,我們全家搬到了上海,一晃50多年了,也不知道家鄉現在變成了什么樣。”在聽了大家的介紹后,阿妮女士頓時萌生了一個念頭——我要回“家”看看!
三個多月后,阿妮帶著自己心愛的自行車,坐火車回到了闊別半個多世紀的故鄉。隊員們自發地陪著她以騎行的方式游覽張家口,足跡遍布草原天路、暖泉古鎮、萬全衛城等。回到上海的阿妮在微信上留言:“這是我個人騎行史冊上最有意義的一頁,我永遠不會忘記!謝謝你們,來自家鄉的騎友們!”
現在,阿妮不僅是騎行隊的好朋友,還成為張家口“騎樂無窮”騎行隊之上海小分隊的重要成員。在這支上海小分隊中,大部分是在上海生活的外地老人,他們組織騎行活動,沿途宣傳張家口、向各地騎友講述自己與張家口的情緣故事,成為一支流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