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張應松

林下種植
農諺云:斤糧斤草。即生產1斤糧食同時要產出1斤秸稈。這么多秸稈如何處理、怎么利用成了一道難題。每年一到夏秋收時節,范圍廣闊、數量巨大的農作物秸稈集中登場,農民就地大量焚燒污染環境,不僅成為大小城市大霧迷城“元兇”,也是令各級政府防不勝防普遍頭疼的“頑癥”。近年來基層政府采取多種禁燒防控措施,但由于涉眾多、范圍廣、量太大,防治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偷燒現象時有發生。要想從根本上消除秸稈焚燒,唯有發動千家萬戶在秸稈綜合利用上變廢為寶深度資源化利用找到好出路,才能真正做到標本兼治。安徽肥西縣一位30多年從事蘑菇種植的能人,將秸稈大量作為培養基點草成菇,為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探索出一條簡便易復制新路,不僅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甚至把這種種植技術傳播到遙遠的非洲津巴布韋、埃塞俄比亞等國。
1959年出生于肥西縣豐樂鎮的丁倫保,1983年7月從安徽農業大學園藝系畢業,回到家鄉租了幾間空房種蘑菇,開始艱難創業路。丁倫保做事專一,認準方向堅持走食用菌技術研究推廣之路,“蘑菇癡”經過多年打拼,于1993年成立了一家集食用菌技術研究推廣、培訓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年產值3500多萬元。在業界,這位扎根泥土的行業精英不僅攻克20多項食用菌栽培難題,還成功申報十幾項國家發明專利,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蘑菇大王”和實踐經驗豐厚的安徽農業大學客座教授。
2007年,合肥市發布秸稈禁燒令。沒想到,政府禁令卻給丁倫保一個嶄新的創意啟發:如能嘗試大量用秸稈種植蘑菇,帶領農戶進行秸稈產業化開發,豈非一件惠及子孫的大好事?以前,丁倫保也用秸稈、木屑、花生殼作為少量輔料種養過蘑菇,使用量不大。而且秸稈收集、打捆、運輸成本費用相當高,運回來還要打碎消毒裝袋。對于小家小戶種植模式,這種方法性價比并不高,不適合大面積推廣。
研發的道路坎坷崎嶇,兩年時間里丁倫保把自己開發的所有品種蘑菇都嘗試完,發現均不適合野外種植,花費了10多萬經費。2010年8月13日,丁倫保帶著培訓資料去30多公里外肥西小廟鎮小柏村給菇農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課一講完,丁倫保就接到安徽宣城涇縣菇農陳有國十萬火急的求助電話,說他的菇子生長出了問題請他去看看。熱心的丁倫保不顧奔波疲勞,飯都沒吃立即驅車300公里前往涇縣。一到陳有國家就直奔大棚察看,手把手指導他如何采取措施補救,以把損失降到最低。就在丁倫保婉拒陳有國熱情招待連夜離開涇縣返回肥西的路上,不幸發生慘烈車禍!幸虧老天有眼,由于搶救及時,丁倫保保住了性命。住院期間,不斷有菇農電話詢問技術知識,他總是忍住劇痛耐心答復講解。這次車禍,造成丁倫保左臂神經壞死重度殘疾,再也無法抓拿物體了。在事業發展一帆風順蒸蒸日上之際遭此橫禍,丁倫保失落過也沮喪過,但憑借著對事業的熱愛,經過短暫調整休養,他戰勝病痛走出了心理陰影,生命的風帆再度高歌起航。丁倫保知道,傳統食用蘑菇多是大棚培育,工序繁雜,溫度濕度要求高,只有門檻低操作簡便,周期短見效快,在更加簡易的環境下以秸稈為原料種植出蘑菇,才是適合千家萬戶的種養模式。
苦心人天不負。終于,在安徽農業大學陶教授幫助下,經過4年反復馴化試驗曙光初現。2011年秋季,丁倫保發現有一種紅褐色食用菇經過改良,非常適應原始自然環境,直接在空地長出來的菇子品相個頭和大棚里的沒啥區別,只是有陽光照曬顏色會淡一些,于是,像發現寶貝一樣的丁倫保給自己的蘑菇取了個好聽名字——幸福菇。幸福菇菇色呈葡萄酒紅色,色澤艷麗,菇體清香味鮮,蓋滑柄脆,炒食煲湯入口滑嫩極具韌性滿口余香。經權威機構檢測表明:幸福菇蛋白質及鈣、磷、鐵含量豐富,并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因此,幸福菇屬于營養型全面菇類,長期食用會提高人體免疫力。同時該菇類子實體內含有較強抗癌活性物質,是生物制藥最佳原料。幸福菇不僅可鮮食更能制干,加工成其它食品,市場潛力巨大。
研發過程中,丁倫保還發現,這個品種的蘑菇抗病能力強,可以直接使用秸稈種植,連粉碎、消毒工序也省了,不需要任何輔助設備。甚至只要在房前屋后隨意開辟一塊田地或樹林下,都可以套種幸福菇。“這樣一來,農民種完水稻、油菜,就不用發愁秸稈怎么處理了,直接撒上菌種,就可以長出幾季蘑菇。過程也很簡單,跟種白菜一樣。”丁倫保為自己的發明創意很是欣慰滿意,激動得好幾天徹夜難眠。隨后,丁倫保又在位于肥西縣花崗鎮現代農業示范區自家種植基地進行小規模試種得出結論,這項栽培技術簡便易行,可以充分利用各種作物秸稈,如稻草(殼)、油菜秸、麥秸、玉米秸、高粱稈(殼)、木屑、棉籽殼、花生藤(殼)等作為大量鋪地培養基,以這些農業生產副產品為資源,成本低且可再生,栽培腐熟漚爛的稻麥草秸稈殘株是新型天然優質有機肥料,可直接還田增加土壤肥力,讓過度使用化肥的土地實現可持續生態修復。與此同時,幸福菇適應環境寬泛,可在露天大田、樹林、房前屋后栽培,最理想的是在樹林、玉米地、高粱地套種。不論大田、樹林等栽培都不需建大棚,不需任何設備,場地環境只要滿足清潔衛生,有水源,交通便捷即可,同時大棚、室內、花盆、陽臺也可栽培。幸福菇春秋兩季栽培,即每年8月中旬始至來年3月份均可栽培,自栽培到出菇時間大約55天。栽培一畝幸福菇需要消耗秸稈8000-10000斤,菌種400瓶(袋),每畝需要秸稈、菌種和勞力成本為3000元左右,總計可采三四茬,整個采菇周期1個半月。每畝可產鮮菇5000-8000斤,且不影響正常應季水稻小麥油菜播種收割,實現快速脫貧致富。

采摘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2018年11月4日上午,陽光明媚。記者來到肥西縣花崗鎮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蘑菇種植基地,只見一大片開闊農田里,一條條整齊的田壟上,覆蓋著厚厚的枯黃色稻草,掀開稻草,一顆顆粗壯水靈的蘑菇挺直身子,從覆蓋著稻草的泥土里鉆出腦袋,白莖紅冠惹人喜愛。令人驚奇的是,眼前這片蘑菇并沒有生長在大棚,而在空曠田野,沒有任何遮蔽,也沒有控溫、調濕設備。丁倫保蘑菇種植基地西邊,一片密集樟樹林下,翻開稻草,一只只小傘般的黃色蘑菇呆萌地探出頭來,讓人立即產生一種親近撫摸欲望。現場,丁倫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蘑菇地使用秸稈8000-10000斤,是10畝水稻、油菜能打出的秸稈總量,一季下來可產5000-8000斤幸福菇,這些稻草里長出來的“植物肉”已被政府部門認定為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綠色食品A級產品,批發收購價至少每斤3元,一畝地春秋2季最少可賺2.4萬元,成本只要3000元,市場前景良好。為推廣幸福菇栽培技術、帶動更多農戶致富,丁倫保發動身邊許多農戶種植,還免費提供菌種和技術。目前當地周邊鄉鎮已有100多戶農民栽培幸福菇200畝,并且已經產生效益。

丁倫保(左一)和客戶交流
經過不斷摸索,而今在丁倫保的種植基地,花盆里、香樟樹下,甚至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草垛子”里,都成了蘑菇的新家。丁倫保說,通過這種方式,市民隨意找片空地就能培養,吃上自家種的蘑菇。因為好種植,幸福菇還能種在花盆,成為陽臺蔬菜一種。眼下,丁倫保正在組織力量推廣這種自助式都市家庭陽臺景觀蔬菜。這種門檻極低成本微小的種植技術,已經在肥西縣部分鄉鎮推廣,既解決了收割季節秸稈大量產生的資源化及時利用,更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有力地遏制了土地污染,優化了大氣環境。丁倫保的種植基地也獲頒安徽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安徽省殘疾人培訓就業基地等榮譽稱號。2014年夏季,被丁倫保命名為“露天大田、林下套種幸福菇”新技術,已通過安徽省科技廳成果鑒定,并喜獲合肥市級科技進步獎。專家表示,該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這項創新成果不僅受到國家科技部原副部長杜占元肯定和贊賞,也在全國各地舉辦的農博會上受到青睞肯定。
發達不忘回報桑梓。出身貧寒、自身不幸經歷使61歲的丁倫保熱心公益幫扶殘疾人。他的企業目前招納20多名殘疾人在基地承包大棚里創業。丁倫保告訴記者,今年他制訂了幫扶殘疾人3年計劃:3年內培訓500名殘疾人,解決100名殘疾人就業,幫扶300人創業,種植基地擴大到2000畝,就地消耗更多秸稈,為政府分憂同時,讓更多殘疾人朋友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