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疆·禹莉 張國勝

搜索素材,豐富創(chuàng)作內容。(右為楊光才)
楊光才,1946年3月生于甘肅定西的窮山溝,新疆152團退休干部。16歲參加工作,種過地、喂過豬、下過礦,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自學,成長為一名基層政工干部,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兵團作家協(xié)會會員、石河子曲藝家協(xié)會理事。2013年獲“兵團文化能人”稱號。
近40年來,楊光才在《新疆文學》《綠洲》《工人日報》《石河子日報》等報紙雜志發(fā)表小說、散文、評論及舞臺劇本、曲藝作品80余萬字。他撰寫的50多部小品、快板和相聲作品被搬上舞臺后獲獎。其中,小說《孫疙瘩送禮》獲《農民日報》小說征文二等獎。他創(chuàng)作的小品曾入選全國社區(qū)網絡春晚,在塔城地區(qū)小品大賽中獲多個獎項。2018年秋,楊光才和他的小品團隊代表兵團赴哈爾濱演出,獲優(yōu)勝獎。
6月25日下午,石河子老年大學演出大廳里人頭攢動,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品專場演出在這里舉行。整場演出從小品《爭爹》中拉開帷幕。小品以老人喜中500萬元彩票、兒女爭相贍養(yǎng)老人收場,讓觀眾在歡笑聲中,更明白“孝”的道理。當天,“兵團文化能人”楊光才和他的團隊,一下子展演了楊光才這兩年創(chuàng)作、編導、主演的6部小品代表作,題材涉及社區(qū)建設、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愛崗敬業(yè)、孝老愛親,無一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演身邊人,說身邊事,讓觀眾深感過癮。
談到“文化能人”,楊光才說他真沒多少文化,上了四年半小學,就是他整個讀書生涯。然而,沒有文憑不能沒有文化。在社會這所大學里,楊光才格外珍惜各種機會,如饑似渴地攝取各方面知識。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葉,團里提出“月月有晚會,人人登舞臺”,文化活動十分活躍。參加工作兩年后,楊光才的月工資漲到38元。他花5角錢買了一把笛子,花兩角一分錢買了一本《怎樣識簡譜》,當時還單身的他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拼命地學習樂理知識。從1962年開始,這個活潑好動的甘肅小伙,成了152團業(yè)余文藝宣傳隊的一員。這一干,便是30年。楊光才也從當年的小伙漸漸成長為基層政工干部,直至成長為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成為“兵團文化能人”,成為沒文憑但很有文化的“小學生”。
隨著時光推移,第一代軍墾戰(zhàn)士們英雄遲暮,“共和國軍墾第一城”石河子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石河子老年大學成為豐富老年人業(yè)余生活的文化高地。
2002年,石河子老年大學已有四五個舞蹈隊、兩個合唱團,還有民樂隊、管樂隊和模特隊,但唯獨沒有語言類節(jié)目表演隊。
看到這種情況,在152團文藝隊從事多年節(jié)目編創(chuàng),又在秦腔隊唱戲的楊光才向老年協(xié)會建議成立個小品或話劇隊。時任老年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的金迪說:“你先找?guī)讉€人,編排一個小品演一下讓我們看看。如果行,你就是小品隊隊長了。”
接受任務,楊光才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創(chuàng)作并排練出一個荒誕小品《七品官打假》。這個小品在老年協(xié)會演出后,一炮打響,觀眾一片叫好。從那時起,石河子便有了第一個土生土長的話劇小品表演隊伍,楊光才也成了石河子老年大學話劇小品隊編劇、編導、主演兼隊長。
剛成立時,話劇表演隊有56名學員,大浪淘沙,最后堅持下來的能上臺的七八個人,就楊光才一個男的,其他隊員都是女同志,他從幕后走向了前臺。
自那以后,在石河子市各街道社區(qū)甚至沙灣縣、瑪納斯縣的社區(qū)舞臺上,小品、相聲等語言類節(jié)目成了這些演出中的“硬菜”,人們經常能見到楊光才的身影,不少街道社區(qū)干部都熟悉了楊光才。他創(chuàng)作的反映善有善報主題的小品《老光棍相親》、反映計劃生育題材的小品《走出迷途》等一系列作品漸漸在觀眾中有了名氣。
2014年11月,沙灣縣政法委通過電話慕名找到楊光才,請他的團隊演出一個反邪教題材的小品。楊光才連夜構思,編寫了小品《神的末日》,發(fā)給沙灣縣政法委,很快通過政審,并要求盡快排出來。
為在最短時間里排練出小品,楊光才和團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們白天晚上加班加點排練,三天后就開始演出。接下來半個月的時間里,他和團隊上午一場、下午一場連軸轉,在沙灣縣的各鄉(xiāng)鎮(zhèn)村都去演了個遍,一共演出了22場,在沙灣縣城鄉(xiāng)產生了強烈反響。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楊光才先后創(chuàng)作了近90部小品,被大家親切地稱之為“民間藝術家”。無論是在石河子、沙灣、瑪納斯、烏蘇市黨政機關舉辦文體活動,還是企業(yè)開業(yè)助興、社會公益展演,抑或是到團場、社區(qū)、養(yǎng)老院等基層演出,他們的小品舞臺效果都很好。
伴隨著觀眾的喝彩聲,楊光才的作品從石河子走向了全國。他的小品曾多次入選全國社區(qū)網絡春晚,在塔城地區(qū)小品大賽中獲多個獎項。去年秋天,他和他的小品團隊代表兵團赴哈爾濱演出,獲得唯一的優(yōu)勝獎。

“舞臺大了,要求也就高了。”楊光才一邊在眾人贊許的目光中享受著藝術帶來的快樂,一邊為小品隊的長遠發(fā)展操心出力,奔波忙碌,不斷滿足老同志求知、求美、求樂的需求。
參加演出對楊光才來說是開心的,而這開心的背后是多年的積累、辛苦的勞動和精心的創(chuàng)作。
如今,在沙灣縣文化界有一句順口溜:“要小品,不要慌,到石河子找老楊。”在街道社區(qū),往往某個主題晚會很快就要演出,需要一個語言類節(jié)目,主辦人員便想到給楊光才“下命令”:“請您圍繞這個主題創(chuàng)作一部10分鐘的小品。”接到這個命令后,楊光才并不感到為難,往往一個晚上就能拿出劇本!
熟悉楊光才的人都知道,在原21小區(qū)社區(qū)早市,或者北子午路邊鬧哄哄的舊書市場上,在石河子的街頭巷尾,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推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其貌不揚、隨時能和你諞起來的老頭,他就是楊光才。
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喜歡,楊光才養(yǎng)成了天天看新聞、讀報紙、上網絡的習慣。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草根”,扎根基層群眾之中,最了解社情民意。這樣,掌握了上頭的政策,又了解下頭老百姓的想法,作品中有百姓生活的形象和鮮活的語言,觀眾看了覺得就是在演他們的事,傳達他們的心聲,當然會取得好的“笑果”。
圍繞某個主題、某個晚會進行“量身定做”,讓楊光才付出了很多。有時候,經過精心創(chuàng)作和排練摔打的小品或相聲,由于經過主辦方的審定,非常具有針對性,這樣的作品有時就成了“一次性”快餐,演出一次就再也沒機會演了。可是,楊光才依然認真對待。他說,這倒激勵他去創(chuàng)作更多的作品。
這幾年,在繁忙的演出和生活中,楊光才創(chuàng)作的小品、方言快板《老光棍相親》《家里家外》等,先后在兵團、師市和塔城地區(qū)獲獎。其中,反映計劃生育題材的小品《走出迷途》還在《中國曲藝》雜志發(fā)表。
形容一個人作品很多,人們習慣于用一個詞,叫“著作等身”。楊光才是一個快手,創(chuàng)作的語言類作品劇本很多,但他的劇本除了綻放在舞臺上,還保存在電腦里,保存在一個個剪貼本里。他的居室陽臺一角的柜子上,塞滿了他的獲獎證書,少說也有200多本,堆起來比他人還高。
可是,楊光才沒有滿足。楊光才不喜歡喝酒打牌,也沒有其它愛好。作為社區(qū)文化站長、石河子老年協(xié)會話劇小品隊隊長,74歲的楊光才依然奔波忙碌著。
“快板、小品、相聲等民間曲藝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我喜愛它們,要為發(fā)展傳承傳統(tǒng)文化盡我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