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勛

今年69歲的張振英是臨潼區任留街辦西口村人,入伍前曾擔任生產隊會計。1970年入伍,由于勤奮好學,經過部隊5年磨煉,基本能看懂各類施工圖紙,掌握了鉚工、焊工、鉗工、修理工等技能,為他的多彩人生開了個好頭。
復員后第三天,他就被臨潼氮肥廠聘用,一直從事設備制作與安裝、壓力管道焊接安裝等工作。1982年,又被臨潼縣臺板廠聘用,負責全廠鍋爐等大型設備安裝工作,鍋爐水處理設備,全廠熱力管網由他設計、制作安裝,實現鍋爐安全運行10萬小時無事故記錄。為了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和抱負,他自修完了壓力管道、工程機械、工程施工與管理等大專課程。這個人的特點就是負責任,肯鉆研,愛學習,工作干得風生水起,卻因為時代、體制等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轉正。此后他走出臨潼,先后被省內及省外幾家建設工程公司聘用,負責工程施工的技術與施工管理、建設工程文件的編制、收集,整理、歸檔工作。在此期間,他自學電腦自動化辦公操作系統,為他的業務提升插上翅膀。一次,他在北京一家工程公司與一位80歲的退休設計院院長同住一處,后者也學電腦,張振英便當了他的“老師”,一時傳為佳話。
身處施工現場他如魚得水,但思鄉之情常在心頭泛起。1998年他從廣東回到家鄉,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挑起帶領群眾致富的重擔。他迎難而上,在廣泛調查基礎上,第一步首先墊資2000元,整修恢復了村委辦公室。第二步,兩個晚上沒有睡覺,制定了《西口村干部工作準則》《西口村財務管理制度》《西口村黨員村民代表議事制度》,隨后召開村民黨員代表大會,逐條討論通過并付諸實施。
制度有了,辦事有了規范,接下來黨支部便著手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問題。經過幾年努力,為村上增設變壓器一臺,打井40眼,新修村中及田間道路4公里,架設電線10公里,完成村級電改任務,村子生產環境面貌明顯改觀,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在建成上述工程中,黨支部沒有向村民集資一分錢。
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才是硬道理。上任第一年,他就墊資兩萬元,為全村購回小麥、玉米良種,當年便提高了糧食產量。他甘擔風險,率先建起蔬菜大棚,成功培育出洋香瓜、禮品西瓜、哈密瓜及西紅柿等,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為群眾作出示范。2002年、2003年,他先后被臨潼區委授予黨員科技致富標兵稱號,命名為黨員科技示范戶。
2000年渭河發水,連日大雨,他與黨支部成員一起查看災情,為群眾排憂解難。災情過后,黨支部又協助6戶危房戶爭取到“廣廈工程”資金,翻建房屋,安居樂業。
他擔任黨支書的10余年里,每年帶頭完成鄉政府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指標,被臨潼區委命名為“五個好支部”。10年里發展黨員11名,培養出農民經紀人10名,農村致富能人6名,評選好媳婦好公婆20名,資助困難戶4戶,脫貧10戶,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從1700元增加到3800元,西口村藍天下升起一道醒目的彩虹。

到了2007年6月,張振英年近60歲,他向街辦黨委寫信,請求辭去黨支書職務并得到批準,他想給年輕干部提供一片藍天。
此后,他先后受聘于外地多家建設工程公司,先后擔任項目工程師、總工、監理工程師等職務。今年7月,被陜西一家工程技術咨詢公司聘為技術專家組專家。
技術咨詢專家并非徒有虛名。今年,他受公司委托,獨自為山西一家液化廠編制《液化廠投產運行必須具備的條件》一冊,撰寫了12000字的論文《LNG全容罐質量安全案例分析及質量控制》,提出必須從勘查設計、安裝施工、設備試運行三個階段進行事前、事中、事后質量控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徹底清除質量安全隱患,確保LNG全容罐安全平穩高效運行。
2014年,他代表北京一家建設工程公司參加全國首屆壓力管道等承壓設備安全運行及檢測評價學術會議,他的論文《場站質量事故分析與設備工藝安裝質量控制》,發表在《壓力管道等承壓設備安全技術研究進展精選集》一書。他何以成為專家,何以在某個方面有較完整、較清晰的見解,全在于四個字:鉆研、認真。
每參與一個建設工程項目,他都堅持每天記工程日志,總共有十幾大本,日日月月,樣樣行行,一目了然,日志成了他甚至是公司的寶貴財富。
2014年一天,他所在公司老總給他打電話,說公司5年前建設的山西一條長輸管道工程,管道被雨水沖刷外露:“我信任你,委托你進行工程技術質量管理,現在卻出事了。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都不承擔責任,你看咋辦?”張振英一驚,腦子里立即閃現施工過程畫面,基本認定責任不在自己。他說老總你不要急,容我查一下當時的工程日志。一查,他哪天去施工現場、哪天向施工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下達設計變更施工要求及施工方法,白紙黑字,明明白白。他立即帶著工程日志面見老總,澄清了監理單位沒有盡責、施工方未按照變更施工方案施工的事實,落實了事故責任。
2009年,他參加山西應縣至河北張家口天然氣管道工程,全長320公里,敷設管道兩萬六千多根,范圍涉及兩省兩市兩區六縣。管道鋪設將近完畢,國家質量監督部門提出質疑,稱生產管道的廠家當年沒有進行年審備案,按照規定,其產品應視為不合格產品,應予更換。好家伙,價值數十億的管道,已經埋在地下說換就換,將是多大的損失。最后經各方協商,決定由權威部門對管道質量進行抽查檢驗,看管道質量到底是否合乎國家標準。該部門將每根管道編號輸入電腦,隨機搖號抽出20根,然后按照管號查找埋在地下的管道。
搖號抽出的20根管道到底在哪里,無異于大海撈針。這當口,張振英為各施工單位編寫的管道工程排管圖起到指南針作用,上面詳細記載每根管道編號、焊口編號、鋪設位置、坐標。施工方只需依照排管圖標示,“按圖索驥”即可。很快,準確無誤查找到20根管道焊口位置,檢測結果是管道全部合格,保證了工期,沿線群眾如期用上天然氣,事后得到國家質量監督部門高度評價。
記日志也許不難,難的是天天不落,難的是每天跟隨施工隊作業,天寒地凍、驕陽似火,都要把每天施工動態化作平面靜態,如實記在本子上。張振英說,在外干事,我不在乎報酬多少,只在乎把我的事兒干好,把人做好,為時代做出我的貢獻。
張振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心系農村,總想報答農村。少年時代,耳朵里就留下大量農村歌謠、諺語、傳說、故事。當村支書10年里,走村串戶,除了忙工作上的事兒,還搜集了不少民俗民情資料。到了2018年,他由于身體原因回家治病,待病情好轉,多年知識積累終于派上用場。只用半月時間,就編寫出10多萬字的《南屯村鄉情風物志》,實現了他的人生夙愿。
他所在的西口村與南屯村、東口村、三王村,四村毗鄰相連,位于任留街辦南部,所以當地人習慣地通稱其南屯村、南四村。四個村地理位置相近,風土人情相近,所以他寫起來得心應手,好像與歷史與村民對話似的。
也有人把他寫的書叫村史。《南屯村鄉情風物志》的特點在于簡要講述歷史、地理,著重記錄當地風土人情,目的是不忘初心,留住鄉情。書中涉及地名來歷、歷史沿革、生產生活用具、生活習俗、婚喪嫁娶等,有人把它稱為南四村的小百科全書。
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文化內涵豐富,記錄了當地服飾、飲食、出行等方面歷史變革,還收錄近百首農諺、兒歌、民謠,是其他同類書不可比擬的。比如農諺: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如果當天下雨,秋糧必然豐收);今年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
再看兒歌: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提花斗。一下提到大門口,大門開開摘石榴——;大雁大雁一溜溜,飛到地里吃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吃死我不管。需要注明的是,念這些諺語、兒歌都要用臨潼當地方言,朗朗上口,趣味無窮,且畫面感極強,童年樂趣躍然紙上。
張振英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在外務工寫工程日志,在家務農寫鄉情風物志。一顆認真做事的心,兩本認真做事的志,亦工亦農,能文能武,應該就是他精彩人生的寫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