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宇 李笑寒


摘要:文章以景觀設計的地域性為主要研究目的,采用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場地對地域文化、地域植被、地域材料、針對地域氣候特征的施工工藝等內容進行設計研究。設計成果形成了地域性的景觀風貌,營造了舒適的居住區景觀環境。文章通過設計實踐,論證了地域性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風景園林 地域性 居住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9)10-0146-02
一、背景研究
(一)景觀設計的地域性
隨著全球化的來臨,景觀也逐漸出現“趨同化”的跡象。在這一背景之下,景觀的地域性設計凸顯出其當代的重要價值。地域性景觀設計是研究景觀設計在這種自我更新和持續發展過程中地域特征的延續性,首先,它關注設計對于場地總體特征的深刻把握,包括自然過程(地理、氣候、水文、生物等)、人文要素(歷史、文化、習俗等)以及兩者緊密的內在聯系。同時,地域性景觀設計強調對場所精神的理解、歸納與精煉,在自然與人文的基礎上提出景觀設計策略,營造物質空間環境。最后,地域性景觀設計強調‘(人地共生”,以自然可持續為基礎、以文化傳承為內涵、以社會良性發展為目標,實現場地的景觀整治,并使其成為地域整體景觀的和諧片段。
(二)項目概況
范家店居住區改造項目位于吉林省長春市,東側緊臨環城快速路,南側為第十九中學,西側、北側為規劃市政道路。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48公頃,容積率1.89,綠地率35.0%。本次方案景觀設計面積約2.5公頃。
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位于北緯43°05-45°1 5;東經124°18-127°05,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海拔在25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開闊。長春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日照時間2688小時,年平均氣溫4.8℃。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長春的地域文化為不同歷史時期滿族、漢族等多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以薩滿教、二人轉等文化遺產等馳名。
二、設計理念及原則
(一)地域之上的景觀
綜合衡量場地自然條件、建筑立面設計風格、未來業主人群使用特點、工程造價等多方面因素,設計團隊提出了“地域性”景觀的設計理念。采用現代簡潔的設計手法,以滿足使用功能為根本出發點。以場地的地域文化、地域氣候、地域植被、地域材料及施工工藝為亮點,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風貌。這一理念強調場地的獨特性及可辨識性,沒有刻意追求“主流”的設計形式與“文化”風格的包裝。通過與甲方的多次溝通及不懈努力、堅持,設計理念得以最終貫徹實踐,如圖1。
(二)設計原則
“地域性景觀”的設計原則,共分為三個層,如圖2。首先,以場地為本。對場地的自然與人文要素進行深入理解。主要通過設計前期的文獻研讀、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來實現。這一階段特別強調現場踏勘的重要作用,采用現場體驗、拍照、無人機航空攝影等科技手段,掌握第一手的關于場地的基礎資料,為下一步設計做好充分準備。第二,強調場所精神性。在掌握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基礎之上,對這些要素進行精煉與梳理,通過景觀設計實踐強化場地的要素。這一階段重點強調景觀設計方案中對于人文精神的抽象表達與自然過程的精煉再現。第三,可持續性原則,包括施工階段的材料及工藝的可持續性,以及后期運行的可持續性。尤其應注重景觀設計成果的動態可持續性,為項目建成后的自然過程可持續、人文精神傳遞、維護管理可持續等方面做好充裕的設計預備。通過以上三個層次,使設計成果與場地地域特征和諧共生。
三、景觀設計方案
景觀設計方案在保證功能合理的前提之下,重點體現了景觀地域性的設計理念。本項目中景觀空間被建筑及道路劃分、圍合為多個綠地組團空間。根據這一特點,設計以南北向道路為主要景觀軸線,串聯起七個“花園”的景觀結構。這7個花園均勻分布在園區內部,既整體統一,又各自形成鮮明的主題。設計方案強調了地域的自然過程及人文精神,主要設計特色如下:
(一)強調場地的自然過程
長春市春季多風,夏秋兩季也常有涼爽的微風。根據這一地域氣候特點,設計了以風為特色的花園,如圖3。在綠地中設計單體造型略有變化的“風鈴柱”矩陣,每根立柱設計高3米,間距2米,共30根成陣狀均勻布局。在立柱頂端采用不銹鋼鋼絲懸掛金屬材質花卉形狀風鈴,當微風拂過,風鈴會隨風搖曳發出輕吟。在表現自然風的同時,也強調了人對于風的感受與互動,在花園的中心位置設計了一處被“風鈴柱”圍合的空間,這一空間被命名為“且聽風吟”小廣場,場地中設計有三組“聽風”座椅,目的是將游人吸引入場地休憩并感受風的自然過程,強調了風這一自然元素在設計中的特征。
長春市夏季多雨,設計中強調了雨水的自然過程。設計有一處雨水花園。花園分為“鏡水”水景區、雨水植物花園區。“鏡水”為一處長4000寬3000高450毫米的矩形水池,常態為靜水。水池高度的設計充分考慮到成人休憩及兒童親水的需求。池壁采用黑色花崗巖飾面,黑色石材有利于水面形成良好的鏡面反射效果,以映襯出長春夏季的晴朗藍天與大朵低沉的云影。雨中的水面則會因雨滴擊打形成瞬息萬變的漣漪,吸引人們駐留賞雨。雨水植物花園則以“海綿城市”技術為依托,實現對雨水的“滲、滯、蓄、凈、用、排”。同時營造生態科普、植物觀賞為一體的復合功能景觀空間。雨水花園的綠地采用下沉式設計,將雨水集中收集。中心區域采用碎石、粗砂營建季節性水塘,雨水中的雜質經過粗砂的過濾凈化,可下滲涵養綠地周邊的植物。水塘四周種植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干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粗獷的鄉土濕生植物,這些植物可以凈化池塘中的水體,營造野趣的植物景觀,為一些鳥類和昆蟲提供棲身處,形成富于活力與變化的生態小環境。
(二)注重人文關懷
本住宅項目主要是面向城市中青年階層進行設計的,這些家庭中絕大多數都有未成年子女及老人。設計方案特別注重人文關懷的體現。在技術細節上,如無障礙系統設計、老年人健身設施等均予以體現。同時重點設計了一處兒童游樂場地。為保證兒童的安全和健康,場地選址在園區內部的中心區域,遠離小區出入口及園區機動車主路。同時,為了進一步便于家長對兒童的看管照料,減少兒童進入場地周邊道路的風險,在兒童游樂場活動區域的外側設計了一條飄帶形式的景墻。景墻界定了場地的邊界、減少了道路帶來的噪音、灰塵及過路車輛、行人對兒童活動的干擾。景墻立面采用富有活力感的彩色馬賽克飾面,通過墻體弧度的變化營造出豐富的游戲空間,如圖4。兒童游樂場地面采用彩色塑膠材料,根據兒童的行為特點及身體發展階段設計有滑梯、攀爬架、秋千、沙坑等游戲設施,在地面色彩搭配上根據兒童心理學特征使用明亮愉悅的色系,結合游戲設施形成豐富的圓形、弧形圖案。游戲場周邊還設計有樹下休閑木座椅,便于照看兒童的老年人休息。
(三)鄉土植物的運用
長春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的巨大差異造就了豐富的植物類型及地域特色鮮明的植物品種。在種植設計中,在滿足設計規范的同時,強化了植物品種的地方特征及生態效益,典型樹種包括白樺、榆樹、遼東櫟、糠椴等。種植設計總體上實現喬木、灌木、地被多層次立體搭配,形成植物組團、群落。由于冬季寒冷漫長,設計采用常綠樹與落葉樹的種植有機結合,常綠植物的設計數量達到了總量的40%,如樟子松、油松、云杉等。長春地區還有大量的可觀花賞果用途的喬木,這些植物在居住區中的種植可以增加生活情趣與居住的氛圍,設計中選擇了山桃、李、杏、蘋果等。在地被的設計上,減少草坪面積,通過鄉土宿根植物替代,以增加生態效益及減少維護管理成本。
四、地域特色施工細部設計
(一)防凍脹停車場
長春冬季寒冷,霜期長,凍土層厚深達1.5米,土壤中水的凍融導致的凍脹災害頻發。停車場因車輛頻繁使用與碾壓,凍脹問題尤其突出。設計團隊參考地方施工經驗進行優化設計,采用彈性地面材料來巧妙解決凍脹問題,如圖5。地下土壤進行夯實處理,夯實系數達到97%;基層采用300厚級配砂石;面層采用300厚直徑20-30細碎石;車位四周采用300x150x300深條形石材收邊,約束碎石外溢。松散材料有利于雨水的下滲及揮發,同時有效地化解了凍脹導致的沉降變形,用最簡單的材料解決了相對復雜的問題。結合停車位周邊的喬木、灌木、地被組團式綠化,彌補了停車位沒有草坪種植的缺點,同時,因為碎石材料存在孔隙,理論上日后也可自然生長出野生植物,形成自然演替的有趣景觀。
(二)生態散水空間
散水是建筑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東北地區,散水對建筑基礎起到重要的防凍脹保護作用。經過與建筑專業及甲方多次溝通,散水混凝土層降到地面下200毫米,通過增加建筑基礎防水層的措施,將“明”散水改造為“暗”散水。在散水混凝土上方鋪砌碎卵石層,摻入粗砂,便于雨水的滲透排散。與散水銜接的綠地中種植多種宿根植物,營造建筑基礎周邊的小生境,為今后鄉土植物的生長及昆蟲的棲息提供緩沖空間,如圖6。散水空間的景觀處理弱化了建筑基礎對綠地的“消極侵入,形成了富有變化的,積極的景觀空間。
結語
長春范家店居住區景觀設計是一次積極的嘗試,設計團隊從場地的最基本特征出發,強調場地的地域性,并立足于這種地域性積極解決技術問題,營造了良好的居住區景觀環境。在居住區景觀設計行業注重“文化潮流”與“風格手法”的大背景下,這種嘗試更具有實驗性。影響一個住宅區景觀品質最直接、最根本的,并不在于商業的包裝,而是其在的地域性。這種地域性植根于氣候、植物、材料及使用的人群。積極地研究、發掘這種地域性,并主動利用其創造出設計價值,更具有長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鑫,地域性景觀設計理論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9
[2]曹晶,關于長春市農村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的調查報告[J]才智,2009 (33):198-199
[3]常雪,長春市牡丹園園林植物造景初探[J]東方企業文化,2014 (17):33-35
[4]王淑芬,楊樂,白偉嵐,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一—— 雨水花園建造探析[J]中國園林,2009,25 (06):54-57
[5]趙純,長春市園林彩葉植物種類及園林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5,35 (19):136-137
[6]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308-348
[7]楊震宇,李笑寒,關稅同盟煤礦的景觀設計——遺落風景的重拾[J]設計 2018 (09):94-95
[8]楊震宇,李笑寒,煤礦廢棄地的再生——文頓達爾公園景觀設計[J]設計2018 (0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