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峻峰
摘要:方志敏愛國愛黨、愛民為民、創新創造、清貧奉獻的革命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學習和弘揚方志敏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對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方志敏 革命精神 初心和使命 新聞宣傳工作
今年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方志敏誕辰120周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方志敏創建了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方志敏展現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充分體現了愛國愛黨、愛民為民、創新創造、清貧奉獻的革命精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學習和弘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感悟并牢記初心和使命,對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學習和弘揚方志敏愛國愛黨的革命精神,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方志敏懷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在《可愛的中國》中,他深情地說道:“朋友!中國是生育我們的母親。你們覺得這位母親可愛嗎?我想你們是和我一樣的見解,都覺得這位母親是蠻可愛蠻可愛的。”他對當時中國遭受列強欺辱、積貧積弱備感痛心:“咳!母親!美麗的母親,可愛的母親,只因你受著人家的壓榨和剝削,弄成貧窮已極……啊!我們的母親太可憐了,一個天生的麗人,現在卻變成叫化的婆子!”他拷問國人的靈魂:“中國人真是一個劣等民族嗎?真該受他們的藐視嗎?”他呼吁廣大國人:“無論如何,我們決不能讓偉大的可愛的中國,來亡于帝國主義的骯臟的手里!”他對中國母親的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變化……”
方志敏堅信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實現他的愛國主義理想。他“把一切直至生命交給黨”。領導農民運動,建立革命根據地,北上抗日,無論在哪個時期,方志敏始終對黨忠誠,“黨要我做什么事,雖死不辭”,為了黨的初心和使命奮斗不已,直至獻出生命。
新聞工作者學習和弘揚方志敏愛國愛黨的革命精神,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宣傳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好黨的主張,講好中國故事,讓愛國愛黨之情深植于人民群眾的心中。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類主流新聞媒體都對新中國7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作了濃墨重彩的報道,關于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的報道更是精彩紛呈。一篇篇生動的報道不僅進一步激發了人民群眾對祖國對黨的由衷熱愛,還告慰方志敏等革命先烈“這盛世,如您所愿”。這正是黨的新聞工作者踐行初心和使命的體現。
學習和弘揚方志敏愛民為民的革命精神,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
方志敏對群眾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投身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人民群眾謀幸福,他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在江西吉安開展農民運動期間,方志敏深入農村開展調查研究,走進田間地頭與當地群眾廣泛交流,了解群眾需求,發動了“二五減租”運動。在江西弋陽、橫峰一帶,方志敏積極動員群眾,用淺顯易懂的事例向大家宣傳革命道理,迅速組織了上百個農民革命團,成功發動了弋橫暴動,之后與邵式平、黃道等一起,領導和依靠工農群眾堅持游擊戰爭,開展土地革命,創建了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在根據地實現工農群眾當家做主,注重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努力讓群眾過上好日子。他在著作《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中說道:“蘇維埃政府,是工農群眾自己的政府,非常親近群眾,傾聽群眾的意見,忠實地為群眾謀利益。”
新聞工作者學習和弘揚方志敏愛民為民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做到上接“天線”,下接“地線”,既要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又要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活躍躍的創造”。在與群眾的密切聯系中汲取力量,發現亮點、創作精品。今年,中宣部組織開展了“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先后有1300余名記者追隨當年紅軍長征步伐,深入實地采訪,累計跨越16000余公里,推出10000余篇鮮活生動、形式多樣的報道,生動再現革命故事,闡釋偉大長征精神,網上總閱讀量近20億次,社會反響熱烈。上饒廣播電視臺先后開展了“走基層、看發展”媒體融合大型新聞采訪活動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主題蹲點式調研采訪活動等。記者深入全市各地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園區企業,把鏡頭對準基層干部群眾,與他們談變化、談脫貧、談幸福、談未來,采訪播發了大批帶有泥土氣息的報道,展現了紅土地上的發展變化,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無論是全國性的主題采訪活動,還是地方上的蹲點調研活動,其目的都是讓新聞工作者走進基層,走進群眾,腳踏實地看變化,在新聞采訪實踐中近距離感悟初心和使命,用真情實感記錄美好新時代,其報道的生命力就在于來自基層,來自群眾。
學習和弘揚方志敏創新創造的革命精神,不斷提高新聞宣傳水平
方志敏注重并且善于創新創造。他認為蘇維埃政府“具有新興階級極大的創造力量,它能從各種困難中,想出許多有效的新方法來解決困難”。在根據地,他開辦銀行,發行股票債券,設立消費合作社、貯糧合作社,開展邊區貿易,努力發展經濟;他辦學校,開展全民識字掃盲工作,建設列寧公園,努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建立工農醫院,開辦免費診所和廉價藥店,甚至辦起了衛生學校,努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他還領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努力推進法治建設。贛東北和閩浙贛根據地在方志敏的領導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被毛澤東稱贊為“方志敏式”的根據地。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授予方志敏“紅旗勛章”,第二次代表大會授予閩浙贛蘇區“蘇維埃模范省”稱號。
新聞工作者學習和弘揚方志敏創新創造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守正創新,改進新聞宣傳形式與手法,不斷提高新聞宣傳水平。在媒體融合時代,創新創造顯得尤為重要。去年以來,新華社先后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男主播和女主播,實現了人工智能與新聞采編深度融合,既可以在日常報道中提升電視新聞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又可以在突發報道中快速生成新聞視頻,提高報道時效和質量。此外,據《人民日報》報道,在今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電視直播實現了六大突破:第一次使用升降塔拍攝時政畫面;第一次在閱兵沿線外側使用移動拍攝車跟隨拍攝;第一次實現離中心區更近的索道攝像機架設;第一次在領導人閱兵移動拍攝車上增加陀螺儀;第一次設置了近距離貼地機位;第一次自主研發,提升了仿真系統的“仿真”作用。報道團隊通過技術和創作方式創新,為全球電視觀眾奉獻了一道大氣磅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央視新聞客戶端發布的數據顯示,央視從9月29日清晨6點開始進行的70小時不間斷直播,央視新聞客戶端、中國移動咪咕平臺、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快手總觀看量超過27億。事實證明,創新創造能夠有效提升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學習和弘揚方志敏清貧奉獻的革命精神,鍛造新聞工作者優良作風
清貧奉獻是方志敏一生堅守的崇高品格。他在獄中寫下的著作《清貧》,展現了共產黨人為了實現初心和使命,甘守清貧、樂于奉獻、廉潔奉公的形象。方志敏在文中寫道:“為革命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用之于革命的事業”,“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他在人力和財力上積極支援中央蘇區,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顧全大局,義無反顧率領紅十軍團北上抗日;他情系戰友,突出重圍后又返回敵人包圍圈接應尚未突圍的隊伍,絲毫不顧個人安危;他嚴守群眾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他常常把自己的馬讓給傷病員,或者用來馱物資;他厲行節約,舍不得喝茶,只喝白開水;他堅持和戰士吃一樣的伙食,從不搞特殊;他最珍貴的物品只是一只懷表和一支自來水筆,還被敵人搶走了。
新聞工作者學習和弘揚方志敏清貧奉獻的革命精神,就是要著力鍛造優良作風,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為推進新聞宣傳事業發展不懈奮斗。今年6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周泉泉在采訪途中被落石擊中因公殉職。她生前不畏艱險,勇于奉獻,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新聞視角獨特,故事生動感人。《廣西日報》柳州記者站站長諶貽照年過五旬,仍然堅持奔走在采訪一線。2017年8月抗洪期間,他和同事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一線,一度“失聯”數十小時,仍堅持在風雨中用手機拍下當地干部搶險救災的視頻,并冒著生命危險穿越40處塌方,兩次突圍發回新聞視頻。他主創的融媒體作品《柳州融水突圍記丨〈廣西日報〉記者“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災區最新畫面!》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諶貽照熱心為苗鄉侗寨作宣傳,通過自己的微信推介村寨風情和土特產品。他因優良的作風、出色的業績榮登中國好人榜。周泉泉和諶貽照等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忘我的工作態度,詮釋了什么是敬業奉獻、什么是潔白樸素。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就要恪守清正廉潔底線,繼承和發揚清貧奉獻精神,增強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政治自覺,在擔當實干中不斷開創新局面。
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方志敏光榮的一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學習和弘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以初心和使命映照“四力”,必將促進新聞宣傳工作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作者單位:上饒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