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輝 田森杰 付嬈
摘要:黑洞照片在整個的傳播過程中顯示出獨特的傳播特性,在傳播前期媒體進行了多輪預熱報道,并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來增加話題熱度,傳播過程中各大媒體對黑洞照片進行了祛魅報道,在傳播方式和傳播載體上體現出了多元化特征。傳播后期青年人群對黑洞照片戲謔化的敘事創作,使得黑洞照片由電視文本轉為新聞文本,具備了“三級文本”的特性。黑洞照片的傳播既體現著社交媒體時代媒介技術的發達和媒體報道方式的轉變,也體現出青年人群對于戲謔亞文化的強大敘事與創作能力。
關鍵詞:黑洞照片 媒體預熱 媒體祛魅 戲謔亞文化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全球包括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等六個地區召開新聞發布會并公布了首張黑洞照片。一時間,黑洞照片成為各大媒體重點關注的對象,《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都對黑洞照片進行了全球同步報道。黑洞照片的各個傳播階段,都顯示出了不同的特征,在這場由媒體和網絡民眾共同完成的黑洞照片傳播活動中,本身具有嚴肅性、枯燥性和深奧性的科學事件,卻被塑造成一個兼具教育啟發意義和生動有趣特征的飽滿形象。
設懸:傳播前期媒體預熱與群體期待設置
在黑洞照片發布會舉行之前,各大媒體就做了充分的預熱準備,通過懸念的設置,吊足了大眾的胃口,制造出強大的群體期待。以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為例,新華社官微進行了三輪預熱推送:4月10日早7點,其以《今晚,人類首次發布》為題進行了首次推送,推送內容為一張附有直播二維碼的黑色星空照片;在晚7點左右又推送了題為《一張照片為什么要沖洗這么久》的科普類文章,推送內容包含了北京天文館館長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的采訪視頻;隨后新華社的《聰明是你們聰明》推送,繼續為話題增加熱度,此次推送內容為一張動態的黑色卡通人物形象和一首名為“What Happens Now?”的英文歌曲,二者形成了完美呼應。《人民日報》官微總共進行了兩輪預熱,都采用了疑問式的標題,分別是《黑洞今天要現身,誰為它拍了第一張照片》和《什么?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有可能看不清?》。泛科學類媒體果殼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黑洞是什么,如何被找到等七個方面對黑洞進行提前解釋,南方視頻則以卡通動漫視頻的形式對黑洞照片發布進行預熱。
新華社的第二次推送兼具科普和預熱的雙重功能,通過天文專家解釋黑洞有多大,為什么沖洗黑洞照片這么久等問題,讓人們在充滿期待的同時又對黑洞和黑洞照片有了一定的科學認知。在新華社的第三次推送中,評論區媒體以俏皮幽默的方式與網民展開充分互動,互動過程中網絡語境的融入制造出與新聞對象之間平等的對話空間,這也再一次提升了黑洞照片的話題度。而《人民日報》官微的兩次疑問式推送,讓人們在充滿期待的同時又產生種種疑問,而這也正是群體期待設置的一種絕佳方式。推送內容中無論是標題、照片、文字、音樂、視頻,還是在評論區與網友的詼諧互動,使得黑洞照片話題熱度逐漸上升,而各大媒體在黑洞照片傳播前期留下的種種疑問和懸念,如黑洞照片有可能看不清等充滿戲劇性和沖突性的推送,更增加了人們對于黑洞照片的群體期待。
祛魅:傳播中期黑洞照片多元化的呈現解讀
在對黑洞照片的報道過程中,各大媒體基本上都采用了多元化的傳播載體和傳播形式去揭開黑洞照片的神秘面紗。在傳播載體方面,“三微一端+直播”成為各大媒體的標配,以《新京報》最為典型,依托于自身打造的“視頻矩陣”,通過《新京報》官方微博、《新京報》我們視頻、《新京報》動新聞等對黑洞照片的拍攝過程、拍攝難度以及拍攝意義進行了詳細闡釋,其中《新京報》我們視頻對黑洞照片進行了現場直播,并且還摘錄霍金生前的講話,借霍金之口對黑洞照片進行祛魅。在《新京報》客戶端方推出了《你好,黑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專題,并設置“最新動態”“視頻揭秘”“科普解讀”三個子欄目進行深度解讀。澎湃新聞與南方+客戶端進行聯合直播,不同于但單畫面的直播形式,澎湃新聞與南方+在演播室嘉賓、各國的分會場之間來回切換,使得整個報道的呈現更加全面和立體。
在傳播形式方面,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紛紛上陣、多管齊下,新華社官方微信使用自己打造的網紅“剛剛體”,在當日晚9點30分公布了黑洞照片。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利用專家的口吻,以動漫的形式,配著悅耳有趣的背景音樂科普黑洞知識,并且還利用長圖,具體解釋黑洞是什么“洞”、黑洞的前世今生等問題。CNN通過一條長約一分半的視頻內容,將黑洞的新聞圖片和文字進行視覺化處理,使用動畫模擬技術來增加內容的可讀性。俠客島則以感性化的方式來表達出黑洞照片的觀后感,并且以文理科學習背景投票的方式來組織讀者表達自我感受。各個媒體在黑洞照片的傳播形式上表現出語言修辭與視覺修辭的融合特征,多元化的修辭手法將抽象的黑洞知識具形化地展示出來,形成了良好的祛魅效果。
戲謔:傳播后期新聞文本向社交文本的轉化
各大媒體將黑洞照片公布之后,廣大網民在社交媒體中迅速對黑洞照片進行了再生產,使得本來具有嚴肅性的黑洞照片變成了搞笑幽默的戲謔化圖片:有網民為其“戴上”了墨鏡和翅膀,有網民將其變為新浪的圖標,或者將其PS為外星人的眼睛和甜甜圈。同時黑洞照片也成為年輕人爭相轉發的錦鯉和社交聊天之中廣泛使用的表情包,被賦予可以吸走霉運、帶來好運的新意義。黑洞照片被各大媒體報道后并未銷聲匿跡,而又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和面貌出現在社交場合之中,這使得黑洞照片的傳播更加具有延展性和親切感。
美國電視文化學者約翰·菲克斯依據文本間性理論,將電視文本及衍生性劃分為三級:初級文本、次級文本和三級文本,三級文本指的是觀眾對電視初級文本觀看之后產生的一種隨意松散的評價、談論和閑聊。①進入社交場域的黑洞照片已經具備了該理論中的“三級文本”特征,當黑洞照片從文字、視頻以及圖片等形式進入社交傳播領域,完成了新聞文本向社交文本的轉化,其文本的主要表現形式為表情包、PS照片等,其文本的生產主體是具有創造力的網絡青年群體。黑洞照片以其具有快感的話語結構和潛在意義以及大眾在文本生產上的創造性,凸顯出網絡戲謔文化特征,在這一過程中,黑洞照片文本生產主體由新聞媒體轉向為網絡民眾,青年群體的主體價值得以彰顯。而這種戲虐化的創作形式并未對本身具有嚴肅性的新聞話題產生負面影響,也沒有扭曲人們對于黑洞本身的科學性認知。央視新聞利用網民惡搞的黑洞照片在微博中發起了“黑洞PS大賽”話題,引起了更多網民的關注;財經媒體36氪將黑洞的PS照片與黑洞的科普性知識相互結合,用輕松娛樂的方式對嚴肅的科學事件進行傳播和知識推廣。這種由黑洞照片所形成的惡搞式的、戲謔化的亞文化反而與主流媒體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如果說黑洞照片前中期的傳播特性體現的是媒體報道方式的轉型與媒介技術的應用,那么在后期的傳播中卻更深刻地顯示出一種年輕人的網絡亞文化,顯示出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之間的影響與互動。
結語
黑洞照片傳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特征,既是當前高速發達的傳播技術的產物,也反映出年輕群體對于科學性新聞事件的參與積極性與強大傳播力。黑洞照片由前中期的媒體主導傳播轉向后期的受眾主導傳播,一方面增強了新聞事件本身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青年戲謔化敘事創作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而隨著媒介技術與互聯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年輕、幽默、具有活力和傳播力的年輕人越來越成為時代的主流人群,黑洞照片所展示出的報道、傳播特征或許會成為社交媒體時代重大媒介事件的一種報道、傳播范式,體現著媒介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 四川師范大學)
注釋:①李 鵬:《論“文本間性”思想與約翰·費斯克電視文本接受觀》,《國際新聞界》,20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