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霞
近日,筆者為紅周刊撰文《創業板公司逃不開“越做越差”魔咒?》,統計數據觸目驚心。2009年10月創業板開板,首批精挑細選的28家公司隆重上市,9年過去了,首批2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2018年凈利潤之和為-15.59億元,2009年上市的全部35家上市公司2018年凈利潤之和為-30.89億元!2009~2012年上市的354家創業板公司整體凈利潤之和竟然也是負數!這樣的數據顯然極不正常,如果不是由于人為的業績操縱,很難有合理的解釋。
筆者認為,導致創業板陷入困境的另一個原因是,創業板上市公司在IPO時業績過度包裝可能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2009年創業板IPO上市企業共35家,2007年、2008年期初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分別高達90.9%和55.0%,多家公司上市前的期初凈資產收益率高達100%以上。
常識是一面照妖鏡,以常識來看,90%以上的凈資產收益率顯然是一種暴利,尤其是所有IPO企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高達90%時,其可信度顯然要打上一個問號,如此高的暴利也注定是不可持續的,2010年、2011年35家企業平均的期初凈資產收益率分別僅為9.7%、10.6%。
上市9年之后,2009年上市的35家上市公司2018年凈利潤之和為-30.89億元!
股權分置改革之前,一些業績過度包裝的公司上市后,業績往往表現為一年績優、二年績平、三年績差;股權分置改革之后,大股東的股票在上市三年后可以減持,為了讓大股東持股能賣個好價錢,在上市后的前幾年一些上市公司仍維持良好的業績表現。上市越晚的創業板公司,2018年業績表現越好,可能就是由于這個原因。2014年、2015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2018年總體業績為正,但同比大幅下滑,2017年、2018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總體業績則為正增長。
由于小盤股流通盤小、股價易于操縱,以及小盤股估值水平高、操縱業績的動能更大的特征,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很可能是A股市場財務造假的重災區。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創業板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合計1068.03億元,其中,2009~2012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與2014~2018年上市的創業板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839.70億元和228.33億元,前者遠高于后者。
巨額資產減值,是由于經營不善所致,還是因為這些資產原本就子虛烏有、此前長期虛增業績、虛增資產所致?
考慮到A股市場財務造假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于創業板公司2018年業績明顯異常的表現,筆者認為,監管部門有必要加強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監管,對于創業板2018年計提的巨額減值準備,有必要調查其減值資產的真實性,查明巨額減值是由于上市公司經營不善所致,還是由于以前年度虛增利潤、虛增資產所致。如果涉及以前年度財務造假、虛增利潤,追溯調整后相關財務指標觸發退市條款,應嚴格按照退市規則對相關公司啟動退市程序,對于因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而給廣大中小投資者造成的損失,應啟動賠償程序,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近期,深交所有關人員表示,將啟動創業板改革,舉措之一是擬取消創業板借殼限制,創業板一些殼資源概念股紛紛漲停,天龍光電連拉6個漲停。筆者認為,允許創業板市場借殼,為垃圾股提供一紙免死金牌,對于本來已經過度投機的創業板市場并非福音,只會進一步助長市場炒作氛圍,不利于創業板市場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無論是上市公司操縱業績、虛增利潤,還是二級市場坐莊、操縱股價,只會帶來市場暫時的虛假繁榮,股價脫離基本面的非理性瘋漲之后注定是一地雞毛。上市公司的質量是證券市場的基石,唯有上市公司的質量得到持續改善、提升,市場才能步入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深交所應該正視創業板市場當前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監管。
筆者認為,創業板公司先天不足、IPO上市前業績過度包裝,上市后為了配合大股東高價減持或為了再融資圈錢而操縱業績、虛增利潤,是創業板當前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監管滯后、違法違規成本太低,則是創業板市場亂象叢生的根本原因。對于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應該實施常態化監管,無論是上市公司操縱利潤行為,還是二級市場上機構坐莊、操縱股價行為,管理層都應依法查處、實施零容忍,切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給投資者一個更加規范、透明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