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翅 曾偉達 陳一新
(廣州花卉研究中心,廣東廣州 510360)
紅掌(Anthurium andraeanumLinden),又名紅鵝掌、火鶴花、安祖花,為天南星科花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1]。‘粉冠軍’是目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紅掌栽培品種之一,該品種是紅掌盆花中的中小型品種,葉片翠綠,光澤好,側芽發生性強,株形極為豐滿緊湊,花苞粉紅色,嬌美可愛,環境適應能力極強,室內擺放期長[2]。但是,‘粉冠軍’規模化生產過程中易發生叢生苗現象,叢生苗的生長耗費大量營養,影響頂芽的生長發育,進而降低盆花商業品質。紅掌栽培生產過程中一旦出現叢生苗現象,便認為是不合格成品而將其丟棄,對產品品質及生產效益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解決生產中出現的紅掌叢生苗現象是亟待突破的技術瓶頸。
‘粉冠軍’在不同生長期發生側芽的情況不一,在穴盤苗的生產階段側芽發生率幾乎為0,但是在穴盤苗移栽上花盆后盆栽生長階段側芽發生率大幅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盆栽生長期是‘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高危期,在生產管理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嚴加防范[3]。因此,對此生長階段的‘粉冠軍’采取不同栽培管理措施,是分析叢生苗現象的成因以及尋找解決方法的關鍵途徑。目前,我國對紅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快速繁殖、組織培養、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對叢生苗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研究甚少。在紅掌栽培生產過程中,通過采取溫室溫度調控、抹芽、噴施生長素IAA等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研究解決‘粉冠軍’栽培過程中發生的叢生苗問題,為廣大花卉生產工作者提供栽培技術參考。
1.1 試驗材料供試‘粉冠軍’由廣州花卉研究中心從化基地提供,試驗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廣州花卉研究中心從化基地紅掌栽培溫室進行。
1.2 試驗方法
1.2.1 溫室溫度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 采用‘粉冠軍’穴盤苗,植株長勢大致均同,移栽上盆種植于9 cm口徑花盆,試驗設3次重復,每試驗處理共180盆。試驗過程中溫室環境控制按試驗處理要求進行調控,其他栽培管理技術均按正常管理方法進行,試驗期為‘粉冠軍’杯苗生長期4個月,期滿后每試驗處理隨機選取30盆測量植株株高、葉片數、側芽數及側芽發生率。冬季低溫季節溫室溫度控制試驗的試驗處理1、處理2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進行,夏季高溫季節溫室溫度控制試驗的試驗處理3、處理4在2016年6月至9月進行。試驗處理設置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試驗處理的溫室溫度調控要求
1.2.2 抹芽處理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 取經過4個月杯苗生長期后的長勢相近的‘粉冠軍’杯苗,按抹芽與不抹芽2個試驗處理要求進行栽培處理,然后移栽至12 cm口徑花盆進行栽培試驗。每個試驗處理設3次重復,每試驗處理共180盆。試驗期為6個月,試驗過程中定期觀測植株生長情況,抹芽處理在側芽發生后進行抹除,并作記錄統計,不抹芽處理的植株發生側芽后不進行抹除。兩組試驗處理均放置于同樣的栽培溫室進行,采用同樣的管理方法。
1.2.3 噴施生長素IAA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 試驗采用‘粉冠軍’穴盤苗移栽上9 cm口徑花盆,待其生長穩定后按照試驗處理要求噴施不同濃度生長素IAA,試驗過程中按正常栽培管理要求進行,試驗期為4個月。試驗過程中定期觀測植株叢生苗發生情況,并作記錄統計。每組處理各濃度60個樣本,3次重復,試驗結束后每試驗處理隨機取30個樣本,測量植株的株高、葉片數、側芽數及側芽發生率。試驗各處理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試驗處理噴施生長素IAA濃度設置
1.3 農藝性狀測定方法與統計方法株高測定對象為主株的高度,葉片數測定對象為包括側芽在內完整植株的葉片數,側芽數測定對象為發生主株分蘗的側芽數。所得數據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軟件處理。平均數據以“平均值±標準誤(S.E.)”表示,多重比較采用鄧肯氏復極差檢驗法(Duncan’s Multiple Ranger Test,DMRT)。
2.1 溫室溫度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由表3可見,在冬季低溫季節,處理1控制較高加溫溫度環境下‘粉冠軍’植株長勢優于處理2,但是差異不顯著;處理1的植株側芽發生數及側芽發生率均低于處理2,兩處理間對比差異顯著,但是處理1的側芽發生率與側芽數均屬較高水平,還是有叢生苗現象發生。紅掌栽培過程中冬季加溫要求在18 ℃以上,溫室溫度低于16 ℃可能會產生凍害現象。近年來的栽培情況顯示,‘粉冠軍’屬于比較不耐寒的紅掌品種,生產過程中容易發生凍害現象。因此,在冬季溫室加溫控制在20 ℃以上,有利于‘粉冠軍’的生長,并能對抑制叢生苗的發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表3 冬季不同溫度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處理3與處理4的‘粉冠軍’杯苗長勢大致一樣,植株側芽數及側芽發生率差異不顯著,處理3與處理4平均側芽數分別達到2.86、2.72株,側芽發生率均高于36%,叢生苗現象比較明顯。因此,在夏季高溫季節控制溫室設施設備,盡量降低最高溫度,對抑制‘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無明顯的改善作用。廣州市夏季高溫高濕,晝夜溫差不大,夜間最低溫度在26 ℃以上,非常不利于紅掌生長。本試驗方案僅設置調控白天溫度,假如能調控溫室夜間溫度在22~23 ℃,增加晝夜溫差,試驗效果可能會更佳。
表4 夏季不同溫度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
2.2 抹芽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由表5可見,兩試驗處理各項測量數據除株高外差異均不顯著,植株發生分蘗的側芽數均約為4株,兩個試驗處理‘粉冠軍’叢生苗現象明顯。‘粉冠軍’叢生苗植株側芽被抹去后,主株不能恢復正常生長,在抹芽的節點,側芽會重新長出。因此,抹芽處理對‘粉冠軍’的叢生苗現象無明顯改善。
表5 抹芽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
2.3 噴施生長素IAA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由表6可知,噴施不同濃度生長素IAA對‘粉冠軍’生長影響差異均不顯著。生長素IAA即吲哚乙酸,其最明顯的作用是促進生長,但是在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任何一種生理活動都不是受單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各種激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是受多種激素的相互作用所控制的。生長素濃度適宜時促進植物生長,當生長素的濃度超過最適濃度時會出現抑制生長的現象[4]。因此,噴施生長素IAA對‘粉冠軍’生長影響不明顯,其主要原因有待下一步試驗研究。
表6 噴施不同濃度生長素IAA對‘粉冠軍’生長的影響
本試驗主要研究探討紅掌栽培過程中溫度控制、抹芽、噴施生長素IAA等處理方法對‘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影響,試驗結果如下:在冬季溫室加溫控制在20 ℃以上,更有利于‘粉冠軍’的生長,并能對抑制叢生苗的發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夏季高溫季節改良溫室設施設備,盡量降低最高溫度,對抑制‘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無明顯的改善作用;抹芽處理對‘粉冠軍’的叢生苗現象無明顯改善作用;噴施生長素IAA對抑制‘粉冠軍’叢生苗發生的作用不明顯。
根據資料顯示,強光照會促進植物的分蘗,從而導致植株側芽的發生[5],本研究未設置光照因子試驗處理是因為在‘粉冠軍’盆花生長階段調控的光照強度并不高,相對于其他紅掌栽培品種均是要求較低的光照水平,在低光照水平下的光照調控對叢生苗現象發生影響不大。
因此,‘粉冠軍’在盆栽階段發生叢生苗現象,在此生長階段通過溫室溫度控制、抹芽及噴施生長素IAA等不同栽培管理措施解決叢生苗問題的效果均不理想,提高組培苗質量及育苗階段培育壯苗可能才是解決‘粉冠軍’叢生苗問題的關鍵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