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雞一唱天下白”,公雞打鳴時的動靜攪醒過不少人的美夢。曾經有學者推測,如果在公雞頭部測量的話,打鳴聲的聲壓級直逼130分貝,堪比飛機發動機。我們人類若是暴露在這種水平的噪音之下,只用短短1秒就會造成聽力受損。那么公雞自己是如何忍受住自己制造的噪聲的呢?
一群來自比利時的研究人員決定較真一把。他們找來3只品種不一的成年公雞,并在它們的脖子上綁上微型麥克風,位置剛好在外耳道開口附近,以還原公雞耳朵里聽到的真實聲音效果。
根據他們在2017年12月發表于《動物學》(Zoology)的論文,3只公雞的實力輕松超過了前人的預估,其中一只打鳴平均聲強甚至達到了142.3分貝——在這種音量下,人類內耳的毛細胞會損傷乃至死亡,導致聽力受到長期損傷,如果連續聽上幾分鐘,甚至會頭暈目眩。
與此同時,雞頭標本的顯微CT掃描結果揭示了公雞抗噪音的絕招。原來,公雞的外耳道在張嘴和閉嘴狀態下完全不一樣。公雞在打鳴時,上喙會張至最大,這一動作能夠放松鼓膜,使1/4的外耳道完全關閉,下垂的軟組織還可以覆蓋住50%的鼓膜,相當于把耳朵由內而外地捂得嚴嚴實實。
此次研究未能測量到公雞實際的降噪效果,但早期的另一項研究或能提供參考:公雞打鳴的動作會牽動控制聽小骨活動的肌肉,可產生10~20分貝的降噪效果。因此在幾種保護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公雞的抗噪能力用來對付自己的叫聲應該綽綽有余。
但母雞就很倒霉了,對它們來說,同樣的動作只能略微縮小外耳道的直徑,因此降噪效果遠比不上它們的雄性伙伴。結合前人的研究結果,論文作者推測,這種構造上的差異可能是進化的結果。一方面,母雞自己的鳴叫聲最高只能達到76分貝左右;另一方面,聲音強度會隨著到聲源距離的拉遠而快速衰減。
研究者們通過安裝在雞舍柵欄上的遠場麥克風測量也發現,半米的距離就能讓公雞打鳴聲減小至102分貝左右,這差不多是普通家庭音響開到最大的音量,雖然還是吵,但幾分鐘還不至于造成聽力永久性損傷。因此,母雞并不需要一套專門的降噪機制——“惹不起躲得起”嘛,在同伴吊嗓子的時候站得遠一點兒就好了。
事實上,類似的自我降噪法在鳥類中并不罕見。因為,和哺乳動物不一樣,鳥類的內耳毛細胞在受損后可以再生。在因為噪聲而導致聽力受損后,鳥類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大約100小時)之內就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
所以,被公雞吵醒的人,還是老老實實戴上耳塞,感嘆一聲自愧不如吧。
——摘自“果殼童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