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媚
在中國神話里,月亮上有一棵砍不倒的桂花樹。而嚴謹?shù)目茖W告訴人類,月球環(huán)境目前種不活來自地球的任何植物。但是,對具有“種菜天賦”的中國人來說,這個現(xiàn)實需要稍微更新一下——寂靜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探測器搭載的密封罐內,一株棉花嫩芽破土而出。
罐子里有它需要的空氣、水分、土壤和溫度,蓋板上的光導管可以吸收月面自然光。就是在這個“溫室”里,鮮嫩的棉花幼苗成為人類在月球上培育出的第一片綠葉。
除了電影里馬特·達蒙的火星土豆,此前人類的太空種植都發(fā)生在沿軌道運行的航天器里。
人類探索太空的進程中,植物一直是重要的參與者。在加加林進入太空之前,植物或種子才是航天器里的??汀?946年開始,玉米、黑麥、棉花的種子都上過天。植物種子去太空逛一圈,有點像把普通螃蟹放進陽澄湖游個泳就變成陽澄湖大閘蟹的做法,但本質上還是有區(qū)別的。
太空的環(huán)境特殊,比如高輻射、失重,能誘發(fā)種子基因突變,它們再回到地球或許能種出更優(yōu)良的作物。突變結果很隨機,能否符合要求就看運氣了:1971年,美國“阿波羅14號”飛船帶著500粒樹種繞月球飛了24圈,但后來在地球上長成的樹并沒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
這種去太空“鍍金”的方式并不能滿足需求,與研究物種進化比起來,食物供應才是終將向太空深處進發(fā)的人類最直擊靈魂的需求,畢竟運輸成本太高,你不能妄想有星際外賣。
早期的太空食品味道不好,包裝成牙膏狀讓宇航員對著管口嘬,這對宇航員的身心健康都有影響。加加林去太空時帶了3管“牙膏”——兩管肉糜和一管咖啡。后來伏特加也上了天,蘇、美宇航員第一次在太空握手時,蘇聯(lián)宇航員就給美國宇航員送了一支管裝伏特加當見面禮。
1975年,蘇聯(lián)開始嘗試在飛船中栽培小麥、洋蔥、燕麥、豌豆、甘藍、蘿卜和生菜等作物。他們把即將開花的郁金香送到“禮炮6號”空間站,種在能產(chǎn)生人造重力的小離心機里,看看它要怎么開花,好給這個不知季節(jié)變換的地方帶來一點春天的氣息。
然而等到夏天,花苞也沒有一點要打開的意思。當時塔斯通訊社報道:“郁金香植株長了將近半米,但花就是不開?!?/p>
不死心的科學家又把已經(jīng)開花的蘭花送到空間站,然而蘭花一到太空,馬上就凋謝了。直到兩年后,蘭花才終于在離心機經(jīng)過改造的“禮炮7號”上盛開——開不開花跟重力有關。
同樣是在1982年的“禮炮7號”空間站,細長的擬南芥開出了白色小花。這是人類首次在太空完成了擬南芥植物從種子到種子的栽培試驗。
真正進行大規(guī)模太空種植試驗是在“和平號”空間站上。1990年,蘇聯(lián)與保加利亞合作建成自動化空間溫室Svet,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四季蘿卜和結球白菜的栽培試驗。之后,俄羅斯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猶他州立大學合作,對Svet進行了升級改造。
1995年到1997年,俄、美在改造后的溫室里開展了超矮型小麥和蕪菁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迭代培養(yǎng)。有意思的是,小麥只有13厘米高,每株1個穗,不分蘗,但返回地面后又表現(xiàn)出了原始性狀。
NASA科學家喬婭·馬薩認為,植物的適應能力很強,它們這是迫不得已——畢竟它們也沒長腳,跑不掉。超矮型小麥嚴絲合縫地證明了這一點。
對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來說,2015年8月10日是歷史性的一天。7月種下的第二批紅葉生菜在這一天收獲,并由他們品嘗了第一口。
美國宇航員謝爾·林格倫先用消毒濕巾將菜葉擦拭干凈,然后把小瓶子里的初榨優(yōu)質橄欖油和意大利香醋淋在生菜葉上,再虔誠地送入口中。
他閉上眼睛慢慢咀嚼著,細細品味生菜的氣息與味道,感覺整個口腔都被喚醒了?!疤袅耍贸缘斤w起。”要知道,在太空吃上一口新鮮的食物是多么不容易,雖然現(xiàn)在的太空食品口味也不賴,但新鮮戰(zhàn)勝了一切。
作為太空里的另一個霸主,美國也是很早開始進行植物栽培試驗的。20世紀70年代,NASA在其第一個空間站“天空實驗室”做過水稻培植試驗,研究重力和光照影響下的植物生長情況。結果是幾乎所有水稻都長大了,但受微重力影響,生長方向不規(guī)則,顯得張牙舞爪。
1998年,國際空間站開始建造,它由多個國家分工建造,聯(lián)合運用。2014年,美國的空間溫室Veggie研發(fā)完成,并于當年4月被送到國際空間站。
一起送去的還有3個“枕頭”(栽培基質),兩個含有紅葉生菜種子,一個含有百日菊種子。謝爾·林格倫吃的紅葉生菜就是從這里培植出來的。
Veggie里面有光源、養(yǎng)料、土壤、水分和導水設施。因為失重,水不會乖乖滲到土里,植物的根也沒辦法定向生長,而“枕頭”專治這些不服。
2015年11月16日,謝爾·林格倫啟動了百日菊的種植試驗。在太空中種花比種蔬菜更復雜,因為花對環(huán)境參數(shù)控制的要求更加嚴格,從蘇聯(lián)種郁金香和蘭花的試驗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2016年2月14日,是特殊的一天,謝爾·林格倫和同事們收獲了一叢五顏六色的花。因為遇到真菌意外生長,這次百日菊的生長期長達90天,比預計的時間多了一個月。
斯科特·凱利高興壞了,枯燥的太空生活終于有了新成員的加入。他拍下花朵照片發(fā)推特,稱這是在太空開出的第一朵花,一些記者信以為真。
這是一個沒有認真做功課的宇航員??茖W家米卡·麥金農說:“我們學到了3件事:一、不要相信一個宇航員;二、每個人都喜歡花;三、我們已經(jīng)在太空中種植過很多植物了!”
在《三體》里,云天明走過麥田的那段,大概是讀者最放松的時刻,他用手指搓下一粒麥子的殼,將麥粒扔進嘴里,簡直就是一首田園詩。而在《火星救援》中,馬克很焦慮,因為土豆不夠吃。
科幻作品的想象力再大,在吃這件事上還是很務實的。多年的試驗證明,水稻、麥子和土豆都是非常適合太空種植的糧食。
在電影《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空間站里有一片綠油油的植物,有人認為是水稻或小麥。除了空間站還沒建成,植物部分幾乎是寫實。
2016年的中秋節(jié)夜晚,“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發(fā)射成功,上面有兩位“航天員”——水稻和擬南芥,前者是典型的糧食作物,后者是模式植物。它們完成了為期6個月的植物“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培養(yǎng),這在我國是第一次。
月面生物試驗中,除了棉花,“嫦娥四號”的載荷罐內還有5種生物:土豆、油菜、擬南芥、果蠅和酵母。土豆、棉花、油菜分別代表糧、棉、油,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
同時,多年來成為試驗品的生菜、洋蔥、大豆、番茄、豌豆、西葫蘆、蕪菁等植物基本都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植株矮小,可以節(jié)省空間;種植簡單;加工也簡單,因為目前應該還不允許帶鍋上天;抗病能力強。
NASA對人體的排泄物非常嫌棄,為了讓宇航員少放屁,還曾把豆類食品拉進黑名單。這顯然對宇航員很不友好。在太空種植物,不僅僅是為了吃、為了制氧,茫茫征途中它們還可以陪伴宇航員,給他們帶來一點精神寄托。
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宇航員多恩·佩蒂特在日記中說,為了能接近西葫蘆,其他航天員甚至愿意幫忙給過濾器除菌。他們表示:“如果去火星,我們需要一個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