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曹紅軍

板塊郵箱:leiyanmaomao@126.com

2013年4月,我第一次去陜西澄城老堯頭。一到村口,見一農婦帶一四五歲的小孩在家門口晾衣服,我停車問道:老鄉,堯頭窯的遺址怎么走???農婦很熱情地告訴了我。為表謝意,我將車上的零食送給了孩子。車開出七八分鐘后,后面有一騎摩托的人追了上來,他問我是不是剛才給孩子零食的人?我說是的。他說他媳婦怕我找不到,讓其給我帶路。他自我介紹說姓白,后來我才知道這個村子大多數人都姓白。他帶我把廢棄的老窯廠看了一遍,我們一邊看一邊聊,聊得起勁,我又跟著他回到了他家,他送我一件他父親當年燒的小物件。這件事情雖小,但讓我非常感動,當地人的純樸和善良由此窺見一斑。
堯頭窯遺址東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溝邊,約四平方公里,整個遺址包括古遺址窯址、瓷片堆積層、古民居建筑群、古道、古樹、作坊和高嶺土等。
據有關資料和考古推斷,堯頭窯始于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另據明朝澄城縣志載“澄城紫砂”始于唐代(公元618年),明天啟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記載“澄城堯頭產陶瓷器”。清嘉慶縣志載,澄城產紫砂器,樸實耐用,民國十五年《澄城附志》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其他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余皆尋常之物??梢姵纬菆蝾^窯迄今已有千余年燒制陶瓷的歷史,屬我國北方黃河流域著名的民窯之一。




老堯頭是周家洞村的俗稱,它位于陜西省澄城縣堯頭鎮,目前有元、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古窯遺址、古作坊40余座,古民居100余家。古往今來,澄城堯頭窯燒制的瓷器,大部分是當地群眾日常生活用品,種類繁多,題材廣泛。諸如缸、盆、碗、爐、罐、瓶、盞、托、燈、玩具等,圖案有多子多福的石榴紋,連年有余的蓮花紋,喻意長壽的桃紋,五行的八卦紋,以及花鳥魚蟲,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圖案,幾何紋樣等,無不彰顯出澄城堯頭窯獨特的藝術風格。2006年5月,澄城縣堯頭窯陶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5月,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堯頭在古窯址的中心,由于時代的原因,燒制的產品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要求,加之缺水等因素,絕大多數的窯已經被廢棄,在政府的幫助下已搬至有水源的新村?,F在周家洞村(老堯頭)的原住村民已不足十戶人家,且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子女大多數都在縣城或西安,這里到處都是廢棄的民居和窯址。
我從2013年開始拍攝老堯頭的原住居民的生活狀態。這些老人主要以養羊為生,吃水困難,生活貧寒且居住條件非常差,但是他們已經習慣了這里的一切,故土難離。年輕的孩子們對城市生活更加向往,陸續外出打工,大多已無法適應這里的生活方式。留住在這里的老人們,卻少有出走重建家園的念頭,他們堅守著這份故土,更是在堅守著心中曾經的輝煌和家園?,F在這里已發展成澄城堯頭窯文化旅游生態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