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廣偉
(中交三航局江蘇分公司,江蘇 連云港 222046)
某綜合業務樓長15.6m,寬14.8m,為三層框架條形基礎結構。綜合業務樓經2 個月主體施工框架封頂,底板施工完成布設沉降觀測點,各階段沉降觀測數距見下表1。根據各點沉降數距,可以發現1#、2#點沉降有收斂趨勢,3#、4#點沉降無明顯沉降收斂趨勢,后又經連續兩周每日觀測,1、2、3、4 點沉降累計值(mm)分別為2、1、11、13,3、4 點沉降仍未發現沉降收斂趨勢,經商討決定進行地質鉆孔勘察探明情況、查出根源。如表1所示,為沉降點各階段累計沉降值表。

表1 沉降點各階段累計沉降值表
經地質鉆孔資料反映,綜合業務樓地質表層為5~7m 厚山皮石,基層為粘土層和片麻巖,夾層為厚度極不均勻的淤泥層,海側3#~4#沉降觀測點區域淤泥夾層3~5m,岸側1#、2#沉降觀測點區域淤泥夾層0.8m 左右,夾層淤泥性狀為飽和、流塑,土質較均勻,含少量有機質,高等壓縮性,平均含水量60.1%,固結試驗平均壓縮系數(a0.1-0.2)1.27MPa-1、固結試驗平均壓縮模量(Es0.1-0.2)2.22MPa。可以證實,主體施工過程中荷載逐漸加大,表層拋填塊石層受壓變形大致相同,中間夾層淤泥受壓后,變形與厚度成正比關系,需進行理論計算,以提供后續決斷的依據。
僅考慮淤泥層壓縮沉降,簡要計算最終固結最大差異沉降量如下:

其中,△ S 、 Smax、 Smin分別為最大差異沉降量、最大沉降量和最小沉降量,Hmax、 Hmin分別為淤泥夾層最大厚度、淤泥夾層最小厚度,P0為附加應力含樓房自重應力和表層平均拋石厚度(6.0m)自重應力,Esi為壓縮模量。
經簡要最大差異沉降量計算,可以看出:如不采取措施,后續施工荷載繼續加大,在一段較長時間以后,樓房將發生明顯傾斜,必須擬定可行、快速、有效的地基托換方案盡早實施,制止綜合業務樓的不均勻沉降。
目前,地基托換有多種方法,如基礎加寬和加深托換、樁式托換(靜壓樁、預試樁、打入樁或灌注樁、灰土井墩、樹根樁)、灌漿托換(水泥灌漿、高壓噴射灌漿)、熱加固托換、基礎減壓和加強剛度托換、糾偏托換(加壓糾偏、掏土糾偏、降水掏土糾偏、壓樁掏土糾偏、浸水糾偏、頂升糾偏)。同時有整體搬遷地基處理后復位處理和拆除重建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不均勻沉降問題。本工程地基托換處理初步考慮采用掏土糾偏、高壓噴射灌漿、灌注樁、靜壓樁等方法,以解決綜合樓不均勻沉降問題。
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采取岸側掏土糾偏工期不確定、施工技術無保證,無法徹底解決不均勻沉降問題,不宜采用;采用整體搬遷地基處理后復位處理,顯然工藝復雜、費用高、工期長,不適用;采取高壓噴射灌漿進行地基加固雖工期可確定、施工技術有一定保證,但對后續可能采取糾偏處理不利,當前已不推廣、不流行,本工程不適宜;采用沖孔灌注樁方案進行地基托換具有可實施性,但對淤泥層擾動劇烈,有孔內淤泥上返的可能性,一旦發生采取措施阻止對工期影響大,樓層內施工影響因素多,實施較難把握;采用靜壓樁進行地基托換,工藝較新,質量、工期有一定保證,對淤泥層擾動影響較小,樓層內施工經咨詢可實現,與沖孔灌注樁方案相比,具有夾層淤泥影響小的優點,并為后續可能進行糾偏處理奠定基礎,確定采用。
經仔細研究計算采用φ219 錨桿靜壓鋼管樁(壁厚10mm)方案可實現地基托換,補樁46 根,每根樁設計承載力425KN(大于2000t×10/53=377 KN),壓樁力850KN,安全系數大于2.0。
補樁采用21m3空壓機,YD-80 型鉆機,潛孔錘偏心鉆具開孔。開孔施工工藝為:在條基上開鑿φ350 鉆孔→鋼管樁第一節2.5m 插入φ350 鉆孔內→下潛孔錘偏心鉆,開動空壓機和鉆機進行沖孔→通過垂直和偏心鉆擴孔穿過表層塊石層,鋼管樁(節間焊接)同時穿過塊石層→拔出潛孔錘,移走鉆機→在鋼管樁內充填C30 砼,準備壓樁。
壓樁采用100T 千斤頂,壓樁控制標準為壓樁力850KN。壓樁施工工藝為:條基面上,在鉆孔兩側埋設6M25 錨桿→安裝壓樁架→已穿拋石層鋼管樁樁頂放置千斤頂→壓樁施工→焊接接樁、壓樁→壓樁力大于850KN 停止壓樁→布設鋼筋澆筑鋼管樁內C30 砼→布設鋼管樁樁帽與基礎梁連接鋼筋→澆搗樁帽C30 微膨脹砼封樁。
補樁按排架實施,全部施工完成,樁帽砼及框架主體結構均無裂縫,經測量各觀測點沉降停止,無位移,但經兩月余加固方案實施,綜合業務樓主體框架1#與4#沉降點間不均勻沉降繼續擴大至15.6cm,不均沉降最大值達到10.5‰(156/14800),已超出現行地基與基礎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建造物的地基變形允許值4‰范圍,需進行糾偏處理。
因綜合業務樓傾斜超過現行規范允許傾斜率,需制定糾偏措施方案。后組織地基處理方面專家論證并經仔細驗算可采用斷柱、加抱柱梁抬升糾偏,并已有多個類似糾偏工程成功實施的案例,而且采用此方法符合實際情況,理論上可實現抬升糾偏施工,使綜合業務樓傾斜率滿足地基與基礎驗收規范要求。詳細計算過程如下:
(1)抱柱梁規格尺寸計算。20 根框架柱斷面尺寸均為50cm×50c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fc=14.3N/mm,ft=1.43N/mm。抱柱梁寬度根據施工條件取值為50cm,為使抱柱梁盡快達到框架柱混凝土強度,抱柱梁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40,fc=19.1N/mm,ft=1.71N/mm。框架柱最大恒荷載為1500KN。根據經驗摩阻公式V=0.24fcA,計算抱柱梁高度h。
1500×1000 =0.24×14.3×4×500×h,h=219mm。
取經驗系數2,h=438mm,取抱柱梁高度h=500mm。
(2)斷柱頂升采用200t 千斤頂,需進行千斤頂頂頭處抱柱梁砼局部抗壓驗算如下:頂升墊板采用25mm 厚鋼板,頂升受力面積A=3.14×(160+25+25)2/4=346185mm2;
抱柱梁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fc=19.1N/mm2,混凝土強度達到70%開始頂升,取折減系數0.7,N=0.7A×fc=0.7×346185×19.1=4628KN>2129KN(框架柱豎向最大軸力),抱柱梁滿足千斤頂頂升要求。
(1)計算各頂升點頂升高度,制作C40 混凝土墊塊,長350mm 寬350mm,每10cm 一層加鋼筋網片Φ12@80。
(2)為確保抱柱梁與框架柱結合緊密,在基礎梁以上50cm,風鎬鑿除抱柱梁處框架柱外側的砼保護層,清洗干凈,以滿足頂升受力要求。
(3)采用泵車澆注抱柱梁砼。
(4)抱柱梁砼強度滿足要求后(70%強度以上),每根框架柱兩側布置200t千斤頂2 個頂住抱柱梁后,在地基梁頂面以上20cm 位置,采用HILTI LP-32 型靜力線切割機進行斷柱切割,每小時可切割一根。
(5)頂升采用PLC 液壓同步頂升控制系統,逐級同步頂升使綜合業務樓傾斜率達到0%,并預留2mm 抬高量。
(6)頂升到位后,及時在抱柱梁和地基梁之間用砼墊塊墊穩,墊塊與抱柱梁之間空隙用鋼板塞墊,千斤頂緩慢減壓縮缸,當抱柱梁與混凝土墊塊表面全部接觸并受力平穩后,將千斤頂裝置撤除。
(7)將柱切割部位上下兩端混凝土鑿除200mm,露出切割部位主筋采用16cm長機械套筒連接,將鋼筋(規格同框架柱豎向主筋)從抱柱梁頂部植入抱柱梁和補樁樁帽,綁扎箍筋,支立模板,采用C30 砼將抱柱梁與地基梁、補樁樁帽澆筑成一個整體。
后經檢查頂升未對綜合業務樓框架結構造成影響,未發現裂縫。經多次沉降位移測量,綜合業務樓穩定無繼續沉降、無位移。
通過仔細分析、論證、驗算,采取符合實際情況的補樁糾偏方案,制定詳細的措施加以實施,由地基原因造成的建筑物沉降及不均勻沉降問題是可以成功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