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宋微 ●柳玉鵬
作為同中國山水相連的中亞鄰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都是中國的全面戰略伙伴,也是最早支持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兩國同以農業為支柱產業,并將實現糧食自給作為國家戰略目標之一。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積極促進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投資。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可積極在吉、塔兩國的農業領域探尋發展機遇。
區位優勢與先行經驗
在發展農業的前景上,在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擁有比較優越的自然條件。享有“山地之國”美譽的吉爾吉斯斯坦50%以上的國土面積適宜發展農業,塔吉克斯坦更是被稱為中亞地區的“水塔之國”。塔吉克斯坦國內河流眾多,大部分發源于高山融雪和冰川,最終均匯入阿姆河流入咸海。塔吉克斯坦總徑流量509億立方米,水資源占到中亞整個地區總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冰川水和雪水礦化度、硬度低,水質對于農業灌溉較為理想。
其次,多年來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宏觀環境穩定,對與中國開展經貿合作抱有強烈意愿,均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良好的政治互信和宏觀環境為長周期的農業投資奠定了基礎。
三是吉、塔兩國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有迫切的糧食安全保障需求。農業收入占兩國國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半數以上。但由于歷史原因,兩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糧食保障國內供給,糧食安全水平低。因此,兩國都將發展農業現代化列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
受優勢區位因素的吸引,中國企業同吉、塔兩國的農業合作近年來愈發頻繁,臨近的一些中國新疆地區企業是首批投資受益者。
“我非常愿意將棉花出售給中國人。”塔吉克斯坦棉花種植者瓦希特近日接受俄羅斯agroxxi網采訪時表示,他在3年前就與中國公司展開棉花產業合作。中國新疆的中泰公司當時正在塔吉克斯坦政府的支持下尋求在當地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棉花產業基地。塔政府提供超過13000公頃的棉田,該公司引進了中國新疆棉花產業技術,大大提高當地棉花年產量。中泰公司建立了一條在塔吉克斯坦棉花種植、加工和紡織的產業鏈,每年生產150000錠紗線,占塔吉克斯坦紡紗總產能的80%。其產品出口到土耳其、俄羅斯、意大利和波蘭等國家。
農業投資享受優惠
對于考慮赴吉、塔兩國進行農業投資的中國企業而言,有兩大領域值得關注。
一是種植業。吉、塔兩國的自然生態條件與中國新疆地區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雙方開展農業合作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中國企業可考慮與當地企業開展股權合作,共同進行集約化投資,建成集農產品的種植、倉儲、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
種植業是吉、塔兩國著重扶持和發展的行業,中國企業可加強與中國在當地使館經商處的溝通和聯系,由政府出面協調,為企業爭取幾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出口免繳增值稅、進口貨物免繳關稅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同時,中國企業也可請使館經商處在企業落地和開展工作中予以多方面協調支持,包括協調有關部門和科研機構全力配合企業農業技術研發,就企業經營存在的有關問題協調東道國相關政府部門,并承諾首先保證企業用水用電。
二是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是吉爾吉斯斯坦經濟重點領域之一,但是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尚不成熟,在加工、運輸、保鮮、儲藏等多個關鍵環節的技術水平發展滯后。塔吉克斯坦大部分食品企業加工設備均已老化,每年需進口大量面粉、面包等食品。此外,棉花是塔吉克斯坦重要的經濟作物,但棉花深加工技術缺乏,棉布、服裝、棉籽油等棉花深加工投資存在較大缺口。
在此背景下,為鼓勵生產投資,塔吉克斯坦制定了以下優惠措施:在商品生產領域建立的新企業,在正式注冊的當年免繳利潤稅,并自首次正式注冊的第二年開始,在不低于法定最低注冊資本的情況下,投資規模越大,免稅年限越高:投資規模在50萬美元以下利潤稅免繳2年;投資規模在50萬美元到200萬美元之間利潤稅免繳3年;投資規模在200萬美元到500萬美元之間利潤稅免繳4年;投資規模超過500萬美元利潤稅免繳5年。
此外,作為外資企業注冊資本或進行現有生產技術改造而進口的商品,根據企業注冊文件直接用于生產產品或完成工作或提供服務的,并且不屬于應繳消費稅產品的生產技術設備和與之配套的產品免征關稅。基于此,建議中國企業可以現有的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依托,提升農業種植和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建立覆蓋中西亞的銷售網絡,大力開拓境外農產品銷售市場。
制約農業生產的四大因素
面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農業投資“藍海”,中國企業在當地尋找商機時也要注意到一些客觀的限制因素,做好風險規避。總體來看,在吉、塔兩國展開農業投資有四點風險需要注意。
一是農業基礎薄弱,機械化不足。冷戰結束后,由于缺少獨立農機工業體系,吉、塔兩國農業基礎十分薄弱,隨著蘇聯時代遺留的農機裝備逐漸老舊報廢,新設備補充不及時,可用農機逐年減少。此外,兩國灌溉設備老舊,有大面積耕地無法有效灌溉,而建設水利設施成本較高。
二是作物品種退化,優質良種欠缺。吉、塔兩國農產品單產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良種的缺乏,長期以來由于品種研發能力不足,傳統品種逐步喪失原有優良性狀,作物品質劣化,抗性減弱。
三是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技人才短缺。吉、塔兩國科研經費較為短缺,導致農業科學技術出現萎縮狀況。由于科研機構的資金來源主要靠政府撥款,而兩國政府財政無力支持研究與開發提供所需要的資金,令農業科研人員銳減,科技潛力急劇下降。
四是農業發展融資困難。吉、塔兩國農業信貸方面發展仍然十分滯后。銀行對農業提供的貸款支持仍低于同期工業、建筑行業、外貿行業,而且主要放貸給大型國有農場和集體農場,私有農場獲得貸款的門檻過高,外國企業獲得當地銀行貸款的難度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當地合作伙伴方面,中國投資者應注意雙方企業間的文化不同,以及在企業制度、管理理念方面的差異,合作的難度較大,因此溝通技巧和合規非常重要。同時,在用工方面,應尊重東道國對外來勞工比例的規定,注重對當地員工的培訓和技術轉讓。
鑒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生產者前期需要墊付生產資料。吉、塔兩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需要預留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將導致額外支出。因此,在當地有投資意向的中國企業要做好精確市場調研,根據需求定位產品,避免盲目跟風投資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