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5月3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應邀到哈佛大學接受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并在第368屆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盡管演講只字未提特朗普,此行也未同特朗普見面,但似乎大家都知道她在說誰。
在35分鐘的演講中,她表示,如果能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尊重各國的歷史、傳統;如果能抗住壓力,不以魯莽的方式去解決沖突;如果能多花點時間去思考,而不是把謊言說成真相,世界一定會更美好。這顯然是在表達對特朗普動輒懟人、給別國及其領導人取侮辱性外號的不滿。
默克爾還呼吁畢業生“有時候要停下來,靜止一下,思考一下。這當然需要勇氣,但也讓我們不把謊言當成事實、不把事實當成謊言”。《波士頓環球報》的評論認為,這實際上是暗指特朗普不間斷地發布推特。
默克爾還提到她曾在東德生活的舊事。《波士頓環球報》稱,這針對的是特朗普要求建立美墨邊境墻以阻擋非法移民的行為,筑墻本身就是不對的,而且墻并不能阻擋非法移民,特朗普對此心知肚明,他不過是通過這種“恐懼策略”來撈取選票而已。
講話最后,默克爾呼吁2019級畢業生保持樂觀,她表示,“自由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可以停止全球變暖,我們可以消滅饑荒,我們可以消除疾病,我們可以給人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的機會……讓我們自己驚到自己,看看到底什么是可能的。”這些話無疑是在給不喜歡特朗普言行的哈佛師生打氣的,因此贏得了熱烈掌聲,許多聽眾起身鼓掌。
德國是美國的北約盟友,但自特朗普上臺以來,兩國領導人的關系極其尷尬微妙。避無可避的幾次見面,兩人也都是在各說各話,雖然不至于吵起來,但彼此之間的不欣賞不對付是誰都看得出來的。

可以說,在民粹主義甚囂塵上的當下,這是對不在場的民粹主義者特別是特朗普發出的指責和勸告,因此注定載入史冊。無論從個人履歷、行為方式還是世界觀來看,默克爾和特朗普都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們之間的鴻溝之深,正是當今世界對立分歧的一個縮影。
默克爾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從小成績優異,不茍言笑,做事井井有條,1986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在東德的研究機構工作。后投身東德政壇,德國統一后獲得時任德國總理科爾的青睞而平步青云,2005年成為德國總理并連任至今。多年下來,默克爾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政治風格:靜觀其變,不輕易表態,兼收并蓄。縱然身處高位,她對民意和時代的變化一直有著難能可貴的謙卑,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在察覺到自己的民意基礎已經動搖后,她決定不再連任,但也不是突然辭職,而是安排了時間表,按部就班地徐徐后退。
特朗普出身商人家庭,畢業于沃頓商學院,把從父親手中繼承的二流房地產公司發展成行業巨頭,曾幾次經歷破產。而按照美國媒體的報道,這其中有很多不好公開的商業灰色地帶,特朗普因此死都不肯公布繳稅情況。這樣大起大落的經歷,讓特朗普不迷信書本知識和既有規則,而是偏愛從實踐中總結規律,通過打破規則來獲利。因此,他基本不讀書看報,而是從電視上獲取知識和資訊;從商業談判中,他總結出一套混合了恐嚇、訛詐、奉承、詆毀、極限施壓等元素的話術,當選總統后,他也自然而然地將之用于政治活動。
默克爾謹慎,特朗普冒失;默克爾是知識分子,特朗普像大老粗。除了風格上的巨大差異之外,兩人的世界觀也截然不同,默克爾是全球化的擁躉,堅信人與人之間應該包容信任;特朗普是民粹主義者,認定美國吃了虧,要求美國優先。因此,他指責德國向美國傾銷汽車,指責德國軍費開支太低。理念的差異和現實利益的沖突結合在一起,讓兩人像兩條道上跑的車,毫無交集。
而這正是我們這個世界當下的典型圖景:人們各執一端,互不相讓,火氣越來越大,誰也說服不了誰。舊的世界正在遠去,而新世界是什么樣子,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