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俏楠
(湖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城市,是人類文明演進、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有著獨特的文化現象。而這種地方文化便是該城市不可或缺的動力,在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資源是指“能夠突出原生地區的文化特征及其歷史進步活動痕跡,具有地域風情和文明傳統價值的一類資源,包括歷史遺跡、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鄉土風情、文學歷史、民族音樂、宗教文化、自然景觀等”,這是歐陽友權對文化資源的解釋。城市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量是文化資源,文化資源的開發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熱點和重點。
常德,古稱“武陵”,別名“柳城”,史稱“川黔咽喉,云貴門戶”,常德的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遺跡資源。(具體見下表)

來源:常德市人民政府網——文化常德
2015年,常德市政府7月提出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文化名城建設。基于文化資源開發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2015年,常德接待游客3641.85萬次,旅游收入達276.09億元,旅游收入占GDP的10.1%。其中以國家級4A級風景名勝區桃花源為主要建設。常德桃花源位于常德桃源縣內,被大部分人認為是陶淵明所寫《桃花源記》的所在地,現有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秦溪、秦谷、桃川萬壽宮和桃花源古鎮等核心景區,設有桃花源歷史文化體驗館、桃源工藝術博物館、百床館參觀區。使桃花源景區不僅是一個風景游覽地,更結合當地文化資源讓景區彰顯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1]。
常德市一改以往國內城市發展的弊端,把歷史環境和人居傳統全部拆遷,簡單將城市文化脈絡切斷,而是通過對舊城的修復與改造,將城市中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建筑、傳統街區等進行修復和擴建。“老西門”城市旅游商業街是常德市面積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通過對歷史、人文遺存的恢復為主的改造,保留了護城河、火神廟、郎江書院、單砂井、抗日碉堡、矮城墻等文化遺址,并整合了常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公共文化資源建設,為市民及游客展示了一個有著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城市開放空間[2]。
從以上資源現狀分析得出,常德市文化資源開發有其獨特的地域及文化資源優勢。但文化資源的開發也有不足。提出以下路徑發展策略,幫助常德城市發展。
正確的文化定位,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和文化建設以及文化產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城市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都會以文化定位作為參考,并圍繞文化定位進行統籌規劃、系統開發。
根據常德市的文化+旅游,文化+建設項目來看,常德市是想借助常德豐厚的文化資源底蘊,把常德建設成國內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那么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兩個項目的桃花源景區建設和老西門文創綜合體建設也比較成功。而常德的“親親常德,浪漫之城”的城市廣告定位與常德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不太符合。本定位是以年輕、時尚、浪漫的年輕風格為主導,失去了許多常德本身特有的光環和歷史靈韻,讓人與其文化資源不能進行有效的對接[3]。
常德市文化資源較為豐富,所以需要整理文化資源,分出國內資源與國際資源,省內資源和全國資源的比較,讓更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轉化,并進一步建設成為本市的文化IP。
就常德市現狀所挖掘的文化資源來看,桃花源屬于全國資源,但全國打出桃花源品牌的就有10余個,包括其中最有競爭力的重慶酉陽桃花源。而大小河街和“老西門”城市旅游商業街中挖掘的文化資源,尚不能作為文化IP來打造。所以,必須進行有效的整合,打出合適的拳頭產品,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這樣才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發展。
作為中國最早的城市,并有著極高的學術、歷史、藝術價值,是常德市獨一無二并具有國際地位的文化遺產。城頭山遺址于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國發[1996]47號)。城內各個時期的考古文化堆積基本保存完好,如大溪地文化時期開掘的環壕、屈家嶺文化時期的護城河、各期所筑的城坦及東南城門豁口。多年的考古發掘,給城頭山遺址留下了大量的遺跡,而這些遺跡可以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可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每座城市都應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而這種品格和氣質正是從地方文化中來,地方文化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是文化的凝結。還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如北京的故宮、西安的兵馬俑、杭州的西湖等等。當然打造城市IP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為,要秉承地方資源特色和城市的人文精神,才能不斷地累積經驗、才能超越和升華。
常德市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地方文化資源是重中之重,對眾多的地方資源進行整合,挖掘其中無可比擬的優勢資源,將成為該市發展優勢,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