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義務階段中的擇校行為是家長和學校之間達成的一種無形契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同學校對升學率和教育經費的需要達成一致,以至于擇校之風越來越盛行,并且由原來的量變發展為質變。政府、學校及家長三個主體在擇校行為中具有不同的價值訴求,不同的價值訴求對社會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關鍵詞】義務教育;擇校;家長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1-014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1.069
【Abstract】School selection in the compulsory phase is an invisible contract between parents and schools. Th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to "hope for their children and girls to become Phoenix"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eeds of schools for the rate of advancement and the funding for education. So that the wind of school selection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from the original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The three main bodies of government, school and parents have different value demands in the behavior of school selection, and different value demands also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Key words】Compulsory school parents
1 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的產生原因
1.1 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劃分
國家重點學校制度“是為解決國家20世紀50-60年代人才緊缺情況實行的制度,從而達到小而精的培養目標”。[1]但隨著時代發展,這一制度的不合理性也逐漸出現。教育資源優先偏重那些重點學校,而普通學校教育資源愈加匱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拿著納稅人的錢卻只為少數人服務。盡管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取消義務教育階段中重點學校制度的設立,但是這一現象雖然在形式得到了控制,事實上由重點學校制度所產生的一連串連鎖反映是越加強烈,家長對于重點學校的觀念并沒有隨著制度的取消而蛻化。
1.2 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這就直接導致了地區之間教學資源的不平衡。例如,我國東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不均衡。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意識到了西部教育發展的問題,也在努力縮小東西部教育差距,但是這種差距在短時間內縮小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其次,在同一區域中不同學校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也存在著差異性。重點學校的師資力量以及各項經費投入同非重點學校相比,比例遠遠超過非重點學校的。就師資力量來說,教師往往會選擇薪資待遇較好的學校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重點學校教學水平、師資力量加強,而非重點學校同其差距也就越來越大。當前,雖然我國已取消重點學校制度,但是這種有意識的區分學校的好壞在家長和學校的意識中在短時間內是不可取消的。
1.3 學校對辦學經濟利益的追求
當前國家雖然規定了就近入學的原則,學生需要按照區域劃分的原則來選擇自己就讀的學校。但由于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就出現了一系列的以錢擇校、以權擇校的行為。學校為了提升學校的教育經,會通過入學考試的形式對一些擇校生進行選拔。在這過程中擇校生首先需要交納一定的擇校費用;其次,再通過入學考試,根據分數來確定交納擇校的費用。這樣一來學校既可以有很大的空間來挑選足夠的人才,學校也可以借此獲得一筆教育經費。擇校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家長和學校自愿達成的一種契約行為,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卻違反的教育的公平,讓義務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公平,而義務教育的內容卻缺乏公正性和普遍性。
2 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產生的負面影響
2.1 阻礙學校之間平衡發展
義務教育階段中家長為優質的教育資源支付昂貴的費用,而學校利用這些資源發展學校的教育事業,表面上看這無疑是一種雙贏的局面,但實質上卻限制了普通高校的發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對于擇校現象的出現并非不知情,即使加以制止,學校也會通過一些其他的形式來完成擇校過程。隨著示范性高校教育經費的提高,硬件設施以及師資力量的水平也能夠達到一定高度,因而就會有更多的生源,其學校教育經費也有了活的源泉。而對于普通高校來說,本身的教育資源就不存在優勢,再加上沒有好的生源,學校的名氣自然而然會不盡如意,并且這種狀況也陷入了一種無限的循環當中,更是不斷拉大學校之間的差距。
2.2 增加家庭生活負擔
家長選擇學校其實最為重要的是看中學校的師資力量,看中老師的教學水平,因此所謂擇校就是擇師。而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師資力量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優秀教師往往都集中在相對發達的地區,而那些不發達的地區也是擇校能力比較低的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家庭對于重點學校的擇校難度。其次,“擇校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資金問題,更是社會關系的一種檢驗,所以面對擇校,對于那些擁有廣泛的社會關系的家庭是幾度歡喜,而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就陷入了幾度愁的狀態”。其中,就近入學政策也為不少家庭帶來的壓力。因為缺少足夠的社會關系,只能通過定居在學校所在區域范圍內來獲得孩子受教育的權力,這就形成了現在較火的學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