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佳欣
摘 要 國家助學貸款是黨中央、國務院利用金融手段資助高校貧困學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進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資助扶持舉措。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少弊端也開始逐漸暴露,其中金融風險尤為顯著,本文通過回顧國家助學貸款的發展歷程,發現國家助學貸款具有信用風險、利率風險、資信風險、政策及法律風險等金融風險,并通過分析形成這幾點金融風險的成因提出應對風險的策略從而提高助學貸款繼續開展的積極性。
關鍵詞 國家助學貸款 金融風險 風險管理
一、引言
國家助學貸款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當前市場經濟穩步發展的前提下,利用金融手段和政策扶持引導資助高校家庭困難的學生并進一步完善高校教育扶持政策體系的一項基本措施,其主要由政府主推動和主導、商業銀行貸款和財政貼息,教育機構部門、高等教育學校和商業銀行之間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其根本目的在于科教興國、促進受教育機會人人平等從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進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隨著我國高校規模的不斷壯大,國家助學貸款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一項資助政策,并且在實施的過程中得到了各界認同。但是自國家助學貸款開展以來,其實施過程仍存在一定的弊端。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國家助學貸款相比于銀行其他貸款來說,其違約率和金融風險持續處于較高水平。因此有必要對其金融風險采取適當的防控和管理措施,從而促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持續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國家助學貸款存在的金融風險和金融風險的成因,并相對應地提出了降低國家助學貸款金融風險的控制和應對策略。
二、國家助學貸款的發展狀況分析
(一)國家助學貸款的開展現狀
從媒體曝光的數據來看,自2007年以來,國家助學貸款已陷入嚴重的信任危機,貸款人的誠信意識降到冰點。不少高校學生接受采訪時提到,班上獲得貸款的同學并不是家庭最困難的同學,而真正需要貸款的同學對貸款的理解卻有所偏差,消費觀念較為落后,學校在助學貸款方面對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同時,銀行出于保護自身利益,也開始作出了惜貸行為。當務之急是提高畢業生誠信意識,從而降低助學貸款欠貸率,推進助學貸款的順利開展。
(二)國家助學貸款的發展歷程分析
1.初步試行階段。1999年5月,國家下發了《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試行)》,首次在北京、上海、天津等8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很多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大學夢,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但這一階段的貸款范圍較小,全國各地的大部分貧困學生還難以完成學業。
2.擴大范圍階段。2000年2月和8月,國家陸續發布了《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管理的若干意見》、《關于助學貸款管理補充意見》和《中國人民銀行助學貸款管理辦法》[1],將開展范圍從原來的8個試點擴展到全國各地,并且將經辦銀行擴展到四大國有銀行,貸款對象范圍擴大到研究生和雙學位全日制學生,降低了申請助學貸款的門檻,增加了申請貸款的方式。往后三年,國家先后提出了助學貸款呆賬壞賬的核銷辦法、免征貸款營業稅、允許家長作為見證人、“四定”“三考核”以及加強助學貸款管理意見等辦法,不斷完善助學貸款政策。但由于畢業生出現了信用危機,2003年,全國借貸學生平均違約率高達20%,不少高校陸續被停發助學貸款,銀行貸款業務難以正常開展,甚至不得不面臨停頓的局面。
3.重大改革階段。2004年6月8日,教育部、銀監會等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對貸款政策和機制進行了重大改革。為鼓勵經辦銀行的放貸積極性,減輕貸款學生的還款壓力,國家將建立專項基金為銀行適當補償,并延長畢業生的還款年限:由自學生畢業開始改為畢業后一到兩年開始償還本金,4年內還清改為6年。從此,國家助學貸款改革為一種新的模式,在銀行、教育部門和高校的聯合參與下,助學貸款的進行愈發順利。
三、國家助學貸款的金融風險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貸款人由于種種原因在貸款到期日前未能按照約定及時償還本金及利息的風險。助學貸款通常的資助對象為家庭條件較差、難以維持基本的學習費用而可能面臨輟學等問題的學生,而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及其未來工作收入狀況是還款的唯一擔保,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且大學畢業生流動性較大、銀行很難對其貸后情況進行全面、實時的監控,一旦借款人違約,銀行便會遭受損失。
(二)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由于預期利率水平和到期實際市場利率水平的差異而造成的損失的可能性。助學貸款利率由國家確定,還款期間不再發生變動。這樣在實際還款過程中就會導致兩種情況:一種是市場利率出現上漲,銀行不能根據當前利率收取利息獲得更高的利息收入,從而造成一定損失;另一種情況是市場利率出現降低,利率的降低將會加重借款人的還款負擔,從而降低貸款人的還款積極性,使違約率出現升高,最終使銀行遭受損失。
(三)資信風險
資信風險是指銀行對于貸款人的資信情況無法準確評估和了解的管理風險。助學貸款具有筆數多、數額小、貸款人分散等特點。目前,我國還沒有普遍推行的信用評估體系,使銀行在審查、管理貸款人方面成本過高,遠遠大于其所獲收益,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只能放棄對借款人的有效挑選和審查。同時大學生在畢業之后的流動性較強,進一步加大了銀行追蹤管理貸款人的管理成本,從而提高資信風險。
(四)政策及法律風險
國家助學貸款是一項政策性貸款,其政策風險往往較大。一旦國家對與之相關的政策進行改動,國家助學貸款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此外,倘若與大學畢業生結業相關一系列政策有所變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貸款人的還款積極性。法律風險指的是由于當下法律體制不健全,無法對銀行債權進行有效保護而對銀行造成的風險。
四、國家助學貸款金融風險成因分析
(一)我國個人信用機制的缺乏
就目前來說,我國的信用體系和機制并不完善,均正處于起步階段。個人信息的缺乏直接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性。信息不對稱往往會造成兩種結果:一是貸款前的逆向選擇,即貸款不能被真正需要的學生所利用。一些家庭條件良好、消費思想超前的學生努力申請貸款;而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卻往往因“自尊”等問題有意忽視、逃避助學貸款,從而無法使助學到款起到真正的作用;二是貸款后的道德風險。一部分貸款人在申請到貸款后,將貸款用作非學業用途,而不是努力學習改變生活條件,這樣就與助學貸款的意義大相徑庭。此外,還有少數人選擇逃避還債,對銀行造成損失。
(二)大學畢業生履約能力不高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更是達到了795萬人這一前所未有的水平。畢業生人數的快速增長直接導致了就業壓力持續增大,且目前我國經濟轉型仍在繼續,部分因經營困難而面臨淘汰的企業不得不進行崗位撤銷,加大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強度。再加上地方收入不平衡、部分畢業生消費習慣不良等問題,使得一些畢業生在恪守信譽和維持起碼生存兩者之間難以平衡,從而導致客觀違約。
(三)畢業生流動性較大
助學貸款由學校當地銀行下發,但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地點遍布全國乃至世界。許多貸款人畢業后就失去聯系,更有一些畢業生有意逃避還貸義務,但銀行無法對其所在地進行追蹤,只能通過寄函、聯系畢業院校等無顯著成效的方式催款。
(四)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國還沒有具體針對國家助學貸款問題的法律法規,而大多數銀行均按照金融法律發放貸款。助學貸款是一項典型的政策性貸款,更多地體現其公益性,而當前的金融法律更多是根據生產型貸款制定的,對于助學貸款并不完全適用。此外,我國對欠貸問題的審查和追究力度并未上升到法律層面,缺乏應有的約束力和震懾力,對部分銀行和學校的不作為也沒有相應監管規定,最終便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
五、解決助學貸款風險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誠信教育,建立個人信用體系
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信息的不對稱現象,便于銀行掌握、追蹤貸款人的去向。同時,高校應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更加全面具體地了解貸款的同時加強學生的誠信意識、責任意識。高校也應該將學生的貸款信息詳細記錄,并納入學生的終身檔案,在畢業考核、就業以及人事錄用時作為參考指標,提高貸款人對還款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
(二)轉變擔保方式
就目前來說,貸款人還貸的唯一擔保就是其信用,而在當前信用體系不完善、學生畢業后流動性大的環境下,信用擔保與沒有擔保幾乎沒有差別,這就加重了商業銀行所需承擔的風險。針對這一現象可以改變擔保方式,將信用貸款轉變為擔保貸款。國家可以設立專項擔保基金,當地可以實行民間擔保、企業擔保等多元的擔保方式,甚至可以采用學生聯保等方式,從而提高擔保信用,降低商業雁行所需承擔的信用風險。
(三)加強管理,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國家助學貸款是一項政策性貸款,政府在實施過程中應承擔相對更多的責任,尤其在當前信用體系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更要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帶頭研究并解決助學貸款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點問題,將自身責任落到實處。同時,應該盡快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將還貸行為上升到法律層面,真正做到使助學貸款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旨在培養人才,實現教育公平,建設人才強國。只有從根本上提高貸款人的誠信意識,政府、銀行、高校多管齊下,積極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才能有效防控助學貸款的金融風險,避免國家助學貸款的實施停滯不前。
參考文獻:
[1] 吳艾君.對國家助學貸款金融風險問題的深層研究[J].理論探研,2009(3):15-19.
[2] 和錫梅.國家助學貸款的金融風險分析及防范對策[J].理論縱橫,2007(9):34-36.
[3] 馮振偉.國家助學貸款的金融風險及控制策略[J].教育視點,2009(8):9-10.
[4] 公延春,呂厚偉.高校助學貸款中的金融風險成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學術研究,2011(21):28-29.
[5] 陳海鵬.國家助學貸款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J].經濟視點,2018(3):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