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記者 冷中華)2月18日,《城市管理與科技》編輯委員會座談會在京召開。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市城市管理委”)、《城市管理與科技》雜志編委會主任孫新軍,市城市管理委副巡視員、《城市管理與科技》雜志編委會副主任趙功,市城市管理委宣傳處處長尹圓、市城市管理委宣教中心主任朱虎等領導出席會議。孫新軍主任作了重要講話,并對新增編委頒發了聘書。
近30位編委、專家與雜志社成員齊聚一堂,暢談雜志的未來。會議由趙功副巡視員主持。
座談會上,城市管理與科技雜志社王新社長首先對雜志社2018年工作做了總結匯報。過去的一年,在孫新軍主任、趙功副巡視員及有關委領導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在各位專家的鼎力支持下,雜志社全體采編人員立足本職,腳踏實地,不斷拓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2018年雜志社采編等各項工作亮點頻出
首先,雜志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2018年以來,雜志社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如辛向陽編委在發言中所說,2018年,雜志社上接天線,牢牢吃透黨中央關于城市管理方面的精神,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緊緊圍繞城市管理的中心工作和熱點話題做好選題策劃。正是基于雜志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嚴把質量關,在2018年,“本期策劃”欄目申報并獲得了“2018年度北京影視出版創作扶持基金”項目,在期刊類別中榮居第一位。另外,在2018年度北京市屬報刊集中審讀中,本刊獲得高度肯定。
其次,服務市城市管理委中心工作呈現鮮明亮點。一是搭建新平臺。2018年10月,雜志社充分發揮紐帶作用,分別在首都經貿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搭建起政府與院校面對面交流的平臺。二是落地新理念。《城市管理研究》轉發2017年第5期孫新軍主任“六精六細”管理理念的文章后引起強烈反響,部分高校把“六精六細”理念作為指導教學的新理念,并延伸到城市管理教學中。三是宣傳新熱點。針對2018年市城市管理委宣傳工作的新熱點,及時做正面引導性報道。四是轉換新角色。2018年開始作為多種活動的支持媒體,如青島“第二屆海峽兩岸城市管理論壇” 、昆明“第二屆西南地區城市管理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研討會”、廈門 “平安社區 智慧消防”研討會”,參與演講,主動作為。正如編委劉廣珠教授所說,雜志已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宣傳北京城市管理經驗,進一步擴大雜志的影響力。
再次,雜志社采編工作實現新的突破。王新社長在總結中表示,2018年,在全體采編人員的努力協作下,雜志社實現了三個突破。一是欄目設置實現新突破。經過三年與有城市管理專業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雜志從2018年第一期開始,開設了“學術論衡”欄目,主要展示城市管理高校研究生和青年學者的研究成果。二是媒體融合實現新突破。2018年8月1日,雜志社正式開通了“城市管理與科技”微信公眾號。三是雜志容量實現新突破。從2018年第一期開始,雜志由原來的88頁增加到96頁,擴大和豐富了雜志的信息量。
2019年 編委專家建言獻策暢想未來
會議現場,編委專家們在聽完匯報后踴躍發言,精彩紛呈。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辛向陽,對雜志社未來發展提出了前瞻性建議:要關注趨勢性問題,一是城市管理在空間上進一步擴展,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副中心以及大興新機場等應積極關注;二是要注重城市管理在時間尺度上的把握,如面對2049年建國100周年,北京城市管理如何推進?對2035年、2025年等重要時間點等的把握也非常重要;三是城市管理要把握好標準,要抓住“三個求”,即中央及北京市委的要求、老百姓的需求、互聯網新媒體的訴求。
國務院參事劉秀晨認為,目前北京市的背街小巷治理、精細化管理等區域性整治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但要注意防止過度整治,不能把這些背街小巷都整成了道具,成了演話劇的那些布景。同時他認為,城市設計還沒有介入城市管理,城市改造和文物保護都應體現出城市設計。
青島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城市管理與區域經濟系劉廣珠教授用數據說話,《城市管理與科技》2018年刊發外埠文章占年刊發文章的43%,說明雜志對京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同時他建議,在“人物訪談”欄目,可以適當采訪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專家;創立增刊,給青年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平臺,擴大高校競賽成果的分享。
多年來一直跟蹤雜志發展的資深編委、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葉裕民對雜志作如是評述:定位突出、面向實踐、高質量發展。對于未來提升方向,她表示,第一要由運行管理走向綜合性管理,強化規劃管理和發展管理。第二可用一兩年時間,對城市管理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性介紹,加強城市管理的理論知識和理論研究。第三對于經驗總結的實踐性文章,宜多一些圍繞問題本質的揭示及問題解決過程中雙方過程的博弈。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于顯洋編委建議,在選題方面,可更多關注人文因素,以人的需要和感受為主題選擇一些有價值的理論文章,同時可考慮綠道的規劃,以及諸如口袋公園、奧森公園等公共空間的規劃等選題。
中國人民大學公管學院院長助理、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宏山則建議,雜志要講好北京故事,提煉首都特色;借專家之力,開設理論專欄;注重大數據和比較性研究。
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晶昊針對北京區域多元特色、末端擴容短板以及融媒體傳播等方面給出了很好的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莫于川教授談到,城市管理精細化、民主化、法制化是一個潮流,希望雜志要多加關注。
新時代 市城市管理委領導提出新要求
《城市管理與科技》自改版以來,一直堅持以“前瞻性、權威性、實用性、指導性”為編輯方針,聚焦國內外城市管理領域的新發展、新技術、新理念、新舉措,將“開窗口、搭平臺、凝共識”作為自己的職責使命。今年,雜志編委專家隊伍再次擴大,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陸軍,中國人民大學公管學院院長助理、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宏山,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晶昊分別受邀加入。
隨著編委專家隊伍的壯大,他們的建議和觀點也越來越受到市城市管理委領導的重視,尤其是專家們提出的一些比較具體的、可操作性建議,如劉廣珠教授提出的“人物訪談”欄目可考慮采訪高校或科研院所專家的建議,葉裕民教授提出的進一步強化城市管理理論研究的建議。
會議最后,孫新軍主任做總結講話。他首先對編委專家的支持和奉獻表示衷心感謝!孫新軍主任表示,當前紙媒生態處于劣勢,面對快餐文化、消遣文化的沖擊,做紙媒的需要坐下來,靜心研究。《城市管理與科技》作為我們的一張名片,要把它堅持下來,物以稀為貴,誰堅持下來誰就勝利,非常感謝在座的各位編委作為雜志堅強的后盾,以及對作為雜志煥發無限生機所需“土壤肥料”的支持。
北京的城市管理要走有中國特色之路,要理性地學習先進國家城市管理的經驗,追可追之處,追有共性的地方;人民的需求是最核心的需求,要認真地研究市民內在的訴求,一切工作要以人民的需求為中心;要提高科技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貢獻率問題,加大科技報道的力度,特別是5G和人工智能的到來,跟當年的新青年一樣,把新的技術、新的思想介紹進來,提高管理的精準度,讓雜志有前瞻性、接地氣,使雜志真正具有生命力。
新時代新要求,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孫新軍主任對編委寄予厚望。專家們的智慧是國家的財富,為正確選擇城市管理中問題解決的途徑及有效降低城市風險的預測,勉勵專家學者更好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為構建一個學術科技界和實際產業界的橋梁紐帶出一份力;為組織和集成一個利于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知識、信息、技術、人才服務的管理中樞出一份力;為祖國的城市管理建設出一份力,以優異的成績向祖國獻禮,攜手共創城市管理新輝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展望未來,讓我們手拉手、肩并肩,共同開創城市管理的美好未來!
(攝影:申春剛)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