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中國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磧口宣言》指出:“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理多樣、文化多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村鎮,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遺憾的是,由于盲目開發建設、保護意識淡薄等原因,給許多古村鎮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并有快速消失的趨勢。保護古村鎮已成為迫切任務,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磧口宣言》在我國古村鎮保護與發展事業剛起步的階段,起到了喚醒社會公眾關注古村鎮的作用。15年后的今天,古村鎮的文化價值已經被更大范圍接受,有更多數量的古村鎮被列入了政府部門的保護名單,有部分古村鎮也得到了實際保護。這是近年來專業人士與政府部門合作的一項重大成果。但是,我們仍然要認識到,相比于古村鎮的龐大數量,和當下所面臨的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互聯網新時代的社會大背景,我們還需要做出更大、更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讓古村鎮得到有效保護。
為此,我們呼吁:
1.各級政府繼續加大古村鎮的保護力度,并且在執行過程中始終堅守遺產保護的科學理念和基本原則,始終堅持政府在古村鎮保護與發展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大力支持古村鎮的基礎研究工作,多方鼓勵和扶持民間自發的古村鎮保護組織,主動規范和管控進入古村鎮的社會資金。
2.多方探索古村鎮在鄉村振興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且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古村鎮以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的先天優勢,應該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扮演排頭兵的角色。
3.重視古村鎮的數字化工作。古村鎮現存的數量龐大,歷史信息極為豐富,但是它們所面臨的鄉村空心化、旅游過度化等方面的威脅也非常嚴峻。為全國古村鎮建立數字化系統的工作,應該盡快進行。這些數字化資源務必盡量詳細,同時應該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研究者所共享和使用。
4.多角度、多學科開展古村鎮的價值研究。古村鎮的文化價值不只體現在建筑和構筑物上,還體現在農業、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經濟學、民俗學、文學、哲學、藝術等學科上,需要有不同專業的學者對古村鎮進行不同角度的研究,才能充分地挖掘出它們的價值。鼓勵學者們對全國和全球范圍內相同或類似的村鎮,進行比較性的分析研究,以發現和凸顯各自的獨特價值,并將其作為開展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出發點。
5.廣泛開展古村鎮價值認識和保護理念的大眾普及工作,推動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的公眾參與,提高古村鎮在地方和民族文化認同中所發揮的作用。古村鎮的價值認識和遺產保護的科學理念,已經為專業人員和部分文化人士所認識,但是仍未深入到廣大普通民眾。很多古村鎮只是被當作旅游消費地,在現實操作中也出現了很多與遺產保護的科學理念相違背的錯誤行為。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專業人員與跨專業的文化學者,去研發更加有效地普及古村鎮價值認識的文化產品,和更加有效地落實遺產保護科學理念的實踐經驗。
6.專業人士要繼續提高在古村鎮保護規劃、修繕設計、轉化利用上的專業水準。鼓勵在各地開展多學科、跨行業、超部門的交流活動,強化規劃設計方案的可實施性和針對性,以及面對古村鎮各個利益相關方的不同訴求的包容性。古村鎮的保護需要將價值研究與保護實踐這兩大環節打通,需要多學科互動,需要跨行業合作,也需要不同部門的相互支持。此類活動如果以實際案例作為討論對象,將會具有更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7.原住民是古村鎮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政府和專業人士應該鼓勵并強化原住民作為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的主體地位, 努力提升古村鎮的宜居水平,為原住民的繼續居住創造條件,包括改善古村鎮的社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公共空間、景觀綠化等;也應該設法提高古村鎮居民的勞動技能和生活美學素養,并且積極吸引年輕一代以多種方式回歸或服務于古村鎮。古村鎮只有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及文化氛圍相融合時,才會重構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并且多方位開展古村鎮居民的技能培訓與生活培訓。
8.深入開展與古村鎮保護相關的傳統建筑修繕與改造技術培訓。高水平的修繕與恰如其分的改造,是創造古村鎮宜居環境的重要手段。各地應培養既諳熟本地傳統建造技術,又掌握適度改造技術的工匠隊伍。
9.積極引導新居民在古村鎮內開展文藝創作、文化創業等活動,積極探索多種形態的產業發展路徑。古村鎮不排斥新居民,新居民對古村鎮的文化價值應該有深度認識與高度認同,相關部門應該為此類新居民進駐古村鎮創造條件。
發布地點:中國·磧口古鎮
發布時間:2019年5月24日
《中國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磧口新宣言》是由郭旃、吳必虎、羅德胤、劉沛林、孫曉陽、張世滿、沈陽、Ir.Hans Doets、孫小榮、霍耀中、陳興義、林祖銳等12 位專家,在總結中國古村鎮多年來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共識基礎上,對磧口宣言做了時代性、適用性、可操作性的進一步定位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