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僅推動人類進步與發展,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今年的全國兩會科技范兒十足,政府工作報告中不但闡述了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重任,還出現了許多科技“新聲音”。這些“新聲音”的出現,不僅說明我國政府對科技的高度重視,還反映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近年來成為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不少涉及科技領域的新提法,如“智能+”、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這三處表述均為首次提出。
這些兩會“新聲音”,點燃了我國創新引擎,讓科研人員有了新期待。
【報告原聲】: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四年后,2019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智能+”。
從“互聯網+”到“智能+”,政府工作報告表述變化的背后,是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又一次升級迭代。從“互聯網+”走向“智能+”,也被認為是一種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智能+”是“互聯網+”的延伸和下一站,體現了基于數字革命的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生產的全新賦能。“互聯網+”解決的是通信問題,是知不知道的問題,“智能+”解決的是提高效率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堯德中表示,“智能+”有著更寬的視野,也是一項更長遠的規劃。
從宏觀層面來看,“智能 +”正式接棒“互聯網+”,成為賦能傳統行業的新動力,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規模化落地的時機出現了。
從微觀層面來看,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商貿、智能醫療、智能金融、智能教育等“智能+”應用會讓人們走入更加智能的萬物互聯生活。
拓展“智能+”,與推動傳統產業特別是制造業轉型密不可分。與“互聯網+”一樣,“智能+”旨在將技術與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相融合,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降本增效。這在外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內部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意義尤為重大。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GDP增速目標設定為6%~6.5%,數據有所下調。一方面與2019年經濟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前潛在經濟增速仍在回調過程中,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新舊動能尚在轉換當口,經濟新動能的活力還未得到充分釋放。
國家統計局2018年1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至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呈逐年遞增之勢。
與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不斷攀升相應,經濟新動能的活力正逐步釋放,有望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智能+”的強力助推。
正如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所說,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生產力進步是不可逆的進程,而新舊動能轉換恰恰是生產力進步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無論是結構調整還是產業升級,都需要技術的跟進,如互聯網、人工智能等。
特別是當前社會正處于5G預商用的前夜。5G所具備的高帶寬、低時延和大連接的特點,將催生前端工業設備、傳感器等的“萬物互聯”,并將云端的智能化資源幾乎實時傳導到終端。這勢必將會全面加速“智能+”產業的發展進程。

新華社楊宗友攝
就像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所言,目前國內一些企業已經在人機交互、人工智能等領域觸摸到世界頂尖的科學成果,如果在這個領域我們走在世界前列,與全球真正同步,未來整個產業機會將會無比巨大,這也是我國能和發達國家同臺競爭,實現彎道超車的一次機會。
【報告原聲】: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
“科研經費‘包干制’,是我國今年科研管理工作的戰略部署和戰略思考,如果能站在全局這個立場上,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一決定帶來的積極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何滿潮說。
何滿潮形象地說,科研經費“包干制”的實施,實際上是把科研人員從繁瑣的管理體系中解放出來,“把這個枷鎖打破了,實際上就是最大化地解放了科研生產力”,從而讓科研人員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研究,從而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在社會上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真正落到實處。
這幾年,我國推出系列改革措施不斷完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但仍然存在“重物輕人”、管得“過細過死”等問題。一些科研人員說,“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必須小心翼翼精打細算,要會看財務報表、懂財務審計,簡直成了名專業“會計”。打趣背后,是無奈,更是對改革的期盼。
“現行的科研經費主要實行預算制和報銷制,預算是好事,但過于機械,在申請經費使用時,就要求一定要預算準確,而科研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性,很可能在實施過程中,因為受個別因素的影響不能達到預期進展,所以很難具體預算。”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說。
“我很歡迎‘包干制’!這是科研資助機制上頗有意義和探索性的創新,相信會提升科研項目運行的效率和投入產出比。”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不禁為“包干制”點贊。
“‘包干制’改革應盡快實施,讓科研人員盡早受益。”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建宇說,他最擔心“包干制”這種打破常規的改革與現有法規有碰撞之處,實施起來會有難度。
“希望國家盡快確定試點方向,大的原則以‘包干制’為準。當然,拿納稅人的錢做科研肯定要有限制條件,可以借鑒好的經驗,找到解決辦法。”王建宇說,科研經費來源可以分作“條”和“塊”,“塊”是某個地方某個科研機構,“條”則是中央撥下來的縱向經費。“我個人建議從‘條’來試點比較好,可以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或基金委的專項中挑出一些先試點。”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與王建宇想到了一處。潘碧靈說,經費是科研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來自國家級和省級部門的科研經費是主要渠道,所以科研經費“包干制”的落實要從中央部門、省級部門入手,規范程序、理順機制。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常務副主任許強指出,科研項目是創新性的活動,預算制的項目經費操作不可取,在績效和成效基礎上有容錯機制的“包干制”更適合。在具體實踐中,相關部門應針對科研人員建立誠信檔案;出臺更科學的科研項目考核機制,尤其是對項目推進中失敗實驗的成效考量;建立與“包干制”配套的審計制度。

智能機器人在臥龍電氣新能源汽車裝配車間工作(新華社翁忻旸攝)

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可以讓科研人員安心做實驗(新華社熊琦攝)
【報告原聲】: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認為,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特意提到“科研倫理”這個關鍵詞,是為了表明: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很重視科研倫理建設,在我國搞科學研究不能以危害人類為基本倫理底線,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科研倫理是隨著新興技術發展出現的一個新課題,既是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活動的人文反思,又是科學共同體內部自律規范的要求。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等新技術的發展如果沒有倫理規范的話,會帶來難以想象的后果。”在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任雷瑞鵬看來,中國由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的過程中,提高科研倫理水平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法律規范,科研倫理常常落后于科技發展,使得重大科研倫理事件發生之時,常無應對之策。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的倫理問題為例,在嚴重缺乏科學評估驗證,安全性存在不可預知風險的情況下,貿然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臨床操作,這無疑嚴重違背了基本倫理規范和科學道德。
“我國正全面進入數字社會,數字技術在帶來眾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信息過載、數據安全等問題。基因編輯嬰兒、數據和算法濫用等違背科研倫理的情況時有發生,凸顯了科研倫理的重要性。”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說,“對科研倫理的關鍵問題在認識上有共識,行為上有共振,才能發揮好科研倫理對科技創新的調節作用,促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于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
加強科研倫理制度化建設、推動科研倫理規范全球治理,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呼聲。馬化騰指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離不開科研倫理,數字中國的建設離不開科研倫理,數字時代的商業競爭離不開科研倫理。
政府應從宏觀層面加強約束。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指出,加強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成立權威的科研倫理專業委員會,制訂一系列原則、規范,在重大科研項目決策上發揮科研倫理的指導作用。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針對各項新興技術設置了相應的倫理審查委員會,由跨學科專家實時跟進技術的發展來討論相關倫理規范。
馬化騰建議,在數據規則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數據治理的頂層設計,建立數據收集、利用與保護的基本規則,防范并打擊數據濫用行為;在人工智能規則方面,要為相關人工智能應用建立安全標準,打擊數據及人工智能相關的新型犯罪,為人工智能應用探索制訂恰當合理的規則;在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立法方面,建議加快制訂針對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管理辦法。
同時,研究人員應當敬畏生命、遵守規則,守護好前沿科技領域的一方凈土,讓創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類。雷瑞鵬指出,提高科研人員的倫理意識尤其重要。在美國,醫生、科研人員都要經過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培訓,選修相關課程。我國現在也有能力開展類似活動,但質量和水平還有待提高。
此外,科研倫理懲罰機制也需跟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段偉文認為,尤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對科研倫理問題的監督、調查、處理和爭端解決機制,完善報告制度和申訴渠道,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查處和懲治力度。(本刊綜合)※

觀眾在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體驗醫療人工智能產品——“騰訊覓影”(新華社王全超攝)

貿然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臨床操作違背了基本倫理規范(圖/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