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萍
在“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辦園理念引領下,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幼兒園開展了“小主人成長”園本課程的建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該園通過理念引領和頂層設計,使促進“自主發展”成為本園的理論主張和實踐訴求;通過實踐讓課程回歸幼兒生活、著眼幼兒本質、走向游戲精神,使幼兒真正成為課程的主人;通過課程制度的建設和課程實施能力的提高,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一、辦園文化背景下的課程內涵追溯
1.課程文化源于辦園理念
溧陽市實驗幼兒園結合“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辦園理念,定位于“小主人成長”課程,其文化主張為“自主發展”,主旨為“讓兒童成為課程的主人”,以促進幼兒主動發展。課程理念的引領既促進了幼兒的健康成長,又使教師明確了教育立場。
幼兒園對現有課程作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和審視,基于幼兒具有無限可能性的認識,立足于幼兒立場,確定了課程建設的方向——實施主體性教育,讓幼兒成為發展的主人,借助江蘇省課程游戲化改革契機,以游戲化精神引領課改。
2.課程內涵基于明確定位
溧陽市實驗幼兒園“小主人成長”課程以“兒童本位,主動發展”為理念,以幼兒“樂想、樂為、自主、自信”為宗旨,以“課程建構生活化、幼兒活動游戲化”為方向,結合本園特色,與已有課程融合,讓幼兒成為“生活的主人、游戲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運動的主人”,最終形成適合幼兒成長的實踐策略和操作路徑的課程形態。
“小主人”,即著眼喚醒幼兒主體意識,培養能自覺、自信地從事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等實踐活動,進而體驗到自主成長的快樂的兒童。“成長”,特指幼兒在成人的支持、引領下,按自己的方式主動尋求進步的過程。
二、自主發展理念引領下的課程建設推進
1.立足幼兒立場,凸顯幼兒主體性
一是讓自主發展成為課程的理論主張和實踐訴求。在重新審視課程方案和進行專題學習討論后,溧陽市實驗幼兒園制定了《溧陽市實驗幼兒園課程建設和管理的意見和要求》,明確了課程建設的文化主張、愿景和推進思路,在課程類型和結構方面也提出了引領性的意見和要求。這使全園的課程建設有了明確的方向。
二是讓幼兒成為課程的主體,讓幼兒發展成為課程的主旨。集團四個園區的課程基礎、園區空間環境、課程資源、師資優勢均不一樣,課程建設的切入點和方式也不一樣。幼兒園通過對這些因素進行梳理、分析后,現已形成了大致的課程改革路徑:各園區找到適宜的切入點,由點到面,以全課程的思路進行園本課程建設,以教研組為推進引擎,突出小主人成長理念,從觀察幼兒的經驗、興趣和需要出發,鼓勵教師實施源于幼兒的班本課程或將課程向班本轉化。于是,便有了奧體園區以大帶小的“伙伴課程”,建設路園區的四季“田野課程”,清安園區的“四合院”課程……這些課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關注幼兒,將幼兒作為課程的主體,讓幼兒在課程中主動發展。
2.傾聽幼兒期望,滿足幼兒需求
一是讓課程回歸幼兒的生活。讓幼兒成為課程的主人,就是要讓幼兒參與課程設計,在課程中去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學會如何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學會交流合作、協商討論等。要做到這一點,傾聽幼兒期望是前提。幼兒期望蘊含在幼兒的生活、學習、運動和游戲中。因此,要讓幼兒回歸生活,成為自然形態下生活和游戲的自由支配者。于是,班本微課程“我的野草朋友”“改造戲水池”等相繼誕生。
二是讓課程著眼幼兒的本質。幼兒園課程之所以要生活化,是由于課程的邏輯起點不在于習得知識,而在幼兒的日常生活。幼兒的學習是在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開始的,如在“沙坑引水記”的主題活動中,通過“井水怎么引上來洗手”的探索引出八個問題,引發了一個追著問題跑的班本課程系列活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體驗和直接感知,學到了使用壓水機的方法,知道了如何延長和固定出水管,如何使用三通接頭增加出水口,如何在沙池中更好地玩水。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組織者和參與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幼兒在先,教師在后”的理念貫穿其中,真正讓幼兒成為了課程的主人。
三是讓課程走向游戲的精神。游戲精神的“自由、自主、愉悅、創造”是“小主人成長”課程所追求的目標。以“伙伴課程”以大帶小之“奧體商業街”為例:大班幼兒和中班幼兒一起制訂計劃并向小班幼兒解讀清楚,中班幼兒跟著大班幼兒一起實踐“當家人”,共同布置店鋪場景、確定營銷策略、選擇游戲材料等。幼兒既是學習者,又是學習資源,他們快樂地建構著課程,通過各種對話、學習交往、幫助和合作,成為了課程的主人。
3.支持幼兒學習,促進幼兒主動發展
一是加強課程的專業審議。課程實施前,先要了解幼兒的需求,并對課程資源和實施目標進行審議。實施中,教研組協助教師集體備課,并在實施現場對跨組活動進行質量審議。如有需要,還會進行再次審議。課程實施到最后,通過講述課程故事等方式,對整個課程的實施進行審議。審議使班本課程更專業,讓課程建設更規范,也讓“小主人課程”的生命力更加凸顯。
二是賦予課程的自主調整權。為了推進課程改革,溧陽市實驗幼兒園及時制定了幼兒一日作息彈性實施制度,賦予教師調整課程的權利,激發教師開發課程的積極性。于是,追隨幼兒需求、興趣的課程相繼誕生。這使幼兒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以探究為主的學習隨處可見:樹林里、山坡上……“田野式”的教學倍加凸顯,使幼兒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課程資源觀的改變讓教師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樣的學習才是幼兒全身心投入的主動學習,而幼兒在田野中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
三是嘗試使用大眾化的課程評價策略。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講故事來認識幼兒、發現幼兒,從而促進幼兒發展。講故事的過程既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又是一個糾偏的過程,還是指引教學向前發展的指南。于是,在幼兒園的微信公眾號上,一個學期就有了28個課程故事。在這些用教育行為編織的故事里,藏著教師的用心觀察、幼兒的發展,以及教師和幼兒的互動細節。
三、結束語
總之,以幼兒為立場的課程,要關注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關注游戲和生活的價值,提升教師對幼兒生活、興趣和需要的敏感度,讓課程源于幼兒生活中的問題、需求和興趣,讓課程從幼兒的生活中來,再回到幼兒的生活中去,力求使課程更適宜兒童的成長與發展。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