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訊 陸軍
吳宗錫先生是評彈界老領導、老前輩。在青年時期,他就在黨的領導下從事革命文藝工作。上海解放前夕,他奉命對當時評彈藝術狀況和發展情況進行了詳細研究,為之后評彈藝術革新做了充分準備。1949年以后,他正式進入評彈界,曾長期擔任上海評彈團團長、上海曲協主席等職。吳宗錫先生不僅是評彈“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見證者,更以卓越的領導能力和積極的理論創造,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彈藝苑的拓殖者和耕耘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0歲華誕將臨之際,上海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吳宗錫評彈文集》(以下簡稱《文集》)。《文集》上下兩冊共有逾百萬字,凝聚了一位95歲老人的畢生心血,充分體現出吳宗錫先生始終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的崇高藝術理念。
吳宗錫的評彈觀是緊跟時代的產物,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面貌。他曾這樣概括:“什么是新中國的評彈呢?我總結了兩條,一條是演員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第二條對書目要推陳出新,進行整舊和創新。”這兩點是吳宗錫評彈觀的核心和靈魂。從藝術發展角度而言,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難以分割的。在保證藝術本真基礎上一手整舊,一手創新,進而在藝術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是評彈藝術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方法。吳宗錫在《玉蜻蜓》《珍珠塔》《白蛇傳》《描金鳳》等評彈傳統書目的挖掘整理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又參與創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王孝和》《海上英雄》《蘆葦青青》《青春之歌》《人強馬壯》等新編中篇,還寫出了《新木蘭辭》《黛玉葬花》《紅紙傘》等膾炙人口的彈詞開篇,這些作品描畫的英雄人物豐富了時代精神圖譜的內容,體現了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藝術追求。在推動評彈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吳宗錫與陳云同志結下了深厚友誼。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除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吳宗錫與陳云同志頻頻會談、通信,圍繞評彈事業如何發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吳宗錫既是陳云評彈思想的忠實踐行者,又為陳云評彈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也強調,“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而上海評彈團從成立之初就能牢固建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創演立場,吳宗錫功不可沒。1951年11月21日,就在評彈團(時稱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成立后的第二天,全團同志就自覺參加上海市文藝界治淮工作隊,先后到漴潼河疏浚工地和佛子嶺水庫兩地,體驗了3個月又20天的勞動生活。火熱的勞動場景極大激發了評彈演員們的創作熱情,《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隨之而生,并在次年連演250多場、累計觀看人數達到近30萬人次。吳宗錫還帶領上海評彈團的同仁們走進廠礦、里弄、農場,甚至遠赴邊疆前線體驗生活、創作演出,生動踐行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書臺的創演理念,“使演員們從以前為了謀求衣食豐足而鬻藝于市民有閑階層的狹小境界,開始步入服務于社會、國家、人民的廣闊天地。他們逐漸認識到為人民服務,不但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而且更要反映其生活、理想。從對藝術與時代、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的領悟,更進而明白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是一切藝術之源。”
創作藝術精品是吳宗錫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理想。在《評彈談綜》一書中,他對評彈的結構、關子、敘事、語言、表演、腳色、趣味、曲調、唱篇、彈唱、風格、樣式、美術、傳承、聽眾、綜合性等方面都做了系統細致地評述。而在《文集》的“唱詞賞析”一欄中,他對彈詞中一些著名的選曲、開篇做了精當深入的藝術分析。他廣與評彈演員交心,熟悉許多人的藝術個性、創作特點,這在他晚年所寫的“名家賞贊”中都有反映:如《醇酒釅茶蔣月泉》《情動于衷劉天韻》《傾心古典楊振雄》《純真正宗朱慧珍》《勁神情清張鑒庭》等文章,文筆與識論并臻佳妙。這些文章最早在《新民晚報》連載時,吸引了一大批讀者。他將評彈之“理味細趣奇”整理為“理細趣奇味”,并做了有針對性的闡述——“理”為“評彈的現實主義傳統”,“趣”是“評彈對文娛作用的重視”,“奇”有“評彈的浪漫主義元素”——這些都是有重要意義的理論成果。他對傳統書目中一些經典書回的鑒賞評析,如《玉蜻蜓·看龍船》《雙金錠·攔輿告狀》《三笑·小廚房》《描金鳳·玄都求雨》《英烈·三踹牛塘角》等,條理分明、細致入微,將這些藝術精品的獨特價值揭示出來,既是對個案文本的精妙解讀,又體現了評彈藝術的一般規律。
在吳宗錫的領導下,上海評彈團建團伊始就有“樹立了從生活出發、從人物出發、從內容出發的原則”“說唱任何一部書都傾注其主要精力于人物的塑造、刻畫”“深入理解人物,精心創造腳色,設計表情動作和說表唱段”“演出契合法度,注重藝術趣味的精雅”“上臺應以藝術創造為唯一職責。上臺之前,認真準備。一登書臺,便悉心藝術,全身心投入書情書境。言行舉止皆以有助于聽眾的藝術欣賞,給聽眾以美的印象為準則。其起坐、動作乃至拿起放下和彈奏樂器,都形成有一整套美觀大方的規范”等一系列嚴格的創演標準。可以說,吳宗錫將陳云同志“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文藝思想落在了實處。今天,作為傳統曲藝形式的評彈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新興娛樂方式的競爭、從業者的迷茫等,都是評彈從業者必須面對、解決的問題。重溫吳宗錫的論述,我們可以清醒地認識到,“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制濫造,不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 新時代的評彈人要志存高遠、不忘前賢,沿著吳老為我們示范的評彈“道路”拾級而上,登高眺遠。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評彈雖然是一個江南地方曲藝品種,但是70年來也隨著新中國的發展而發展、進步而進步,吳宗錫先生的文字就是對新中國評彈70年發展歷程的生動記錄和高度提煉。對于吳宗錫先生的評彈觀,我們一要繼承,二要發展,在系統整理、認真研讀、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形成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評彈理論,推動評彈事業在新時代行穩致遠、再創輝煌。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