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美
3月5日舉行的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透露:最近兩年新劇上市數量不斷減少,2017年有241部,2018年僅有194部,為10年來最低。相比2012年的391部,減少了近200部。而收視率不足0.5%的“炮灰劇”在2018年新劇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達到了82%。(3月7日《北京青年報》)
“炮灰劇”比例還在上升,2017年接近八成,2018年超過了八成,這儼然已經成為影視劇行業的一種病。這種趨勢如果不加以遏制,不有效治療“炮灰劇”超過八成這一疾病,那么將對我國電視劇產業造成毀滅性的破壞。要醫治“炮灰劇”超過八成這一疾病,必須用多劑藥方。
首先,切實提高編劇的待遇和地位,讓編劇可以安心創作劇本。沒有好劇本,往往是因為編劇的待遇和地位在影視產業鏈中太低,才找不到好編劇來創作劇本。而且,由于編劇地位低,導致劇本不時遭到導演、大牌演員當場修改,使得編劇更不愿意費心費力寫劇本。
其次,電視臺、視頻網站要完善電視劇采購機制,科學、合理采購電視劇,并加大在電視劇購銷環節上的反腐力度,讓“炮灰劇”進不了電視臺,上不了熒屏,讓投資、制作“炮灰劇”是賠本生意。“炮灰劇”被電視臺買走,這背后基本上離不開腐敗因素。一些電視臺采購部門的負責人往往是收受電視劇制作方提供的回扣、賄賂等,才無視、不顧電視劇本身的質量,選擇購買,最終讓電視臺為“炮灰劇”買單。
再者,影視行業要加大打假力度,讓電視劇的比拼和競爭回歸到靠演員演技、精彩劇情、場景、服道化、后期制作等質量層面,而不是靠歪門邪道的造假水平和能力。一方面,對收視率、播放量造假現象要打假,讓花錢買收視率、刷播放量的電視劇、電視臺沒有市場,讓收視率、播放量比拼回歸真本事。另一方面,對流量明星的流量造假現象要打假,讓花錢買流量的明星顯出原形,失去市場,不再成為收視率和票房的虛假保證。
另外,影視劇行業的投資者、從業人員要遵循影視劇行業的發展規律,要從追求數量轉為追求質量上來,不要再盲目迷信所謂的流量明星,要相信劇本、演員、服道化等真貨和觀眾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