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欣瑜
摘要: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脫貧攻堅獲得了重要成效。可相對大部分農村來說,脫貧問題依舊艱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探討農村人口脫貧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共享發展理念視角出發,以農村人口脫貧為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研究。主要從農村人口脫貧對踐行共享理念意義、當前農村人口脫貧現狀以及推動農村人口脫貧的路徑選擇三個方面研究,爭取以共享發展理念視角對農村人口脫貧問題進行全方位研究。
關鍵詞:共享發展理念;農村人口;脫貧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僅是對我國經濟生活的方向指引,更是對我國政治、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做的具體發展要求。共享發展理念既是新發展理念的起點和終點,同時也將社會主義國家的終極價值追求貫穿于整體過程中。
一、共享發展理念為農村人口脫貧提供理論支撐
(一)共享發展體現農村人口脫貧的價值取向
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類自由且全面發展,“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只有社會中作為個體的每一個人得到了解放,整體性的解放才有實現可能,這種自由全面發展才成為真正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落實到各個社會的發展階段而言,需要不同的發展理念作為指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針對我國發展出現的不協調、不全面和不可持續等局面,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享發展理念所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無不標志著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追求。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是少部分或一部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廣大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精確涵蓋了農村貧困人民。農村人口脫貧,是堅持以生活在中國,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貧困群體為中心,讓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理念。
(二)共享發展為農村人口脫貧提供方法論指導
共享發展并不單指分配領域的共同享有,也不是原始意義上的絕對平均。而是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共建共享與漸進共享相統一的共享。它所要解決的不再是單純的分配結果共享,也不再是先發展到一定階段才來考慮成果的分配問題,而是在最初發展所要面臨的主體、 范圍、過程中植入共享發展的基因,使發展的各個方面與共享發展契合。
“共享發展是全民共享,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不是特定區域、特定職業與特定人群的享有,而是所有區域、所有職業與所有人群的共享。農村人口脫貧亦不是少數人口、特定人口的脫貧,是全體農村人口脫貧。
“共享發展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同樣,農村人口脫貧不單以經濟效益作為脫貧重點與目標,更重要的是保證農村多方面脫貧。
共享發展是共建共享,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共建是共享的基礎,共享是共建的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讓最后一批貧困人口同步邁入小康社會,其難度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艱難。如何更好的實現農村人口順利脫貧,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共建,將共建與共享有機結合,在農村人口脫貧的過程中,時刻將共建扛在肩上。
共享發展是漸進共享,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共享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最終結果。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具體國情,農村人口脫貧必將是一個持續而緩慢的過程,必須由點覆面,從不均衡到均衡的脫貧。
(三)共享發展是檢驗農村人口脫貧工作成效的理論工具
共享發展理念一經提出,便成為了社會共識,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共享發展理念不僅局限于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指導意義,同時也是對發展程度、脫貧成效的科學檢驗。農村人口順利脫貧作為我國民生領實施的重大戰略,是否能夠順利脫貧,實現脫貧的數量和質量如何,都需要一定的評價標準,共享發展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維度,用共享發展理念來檢驗農村人口脫貧工作的實施成效,可以形成更加科學的歷史性判斷和認識。
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意味著改革發展成果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廣泛共享,各個群體都可以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實際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如果農村地區不脫貧,貧困地區的人口不在共享范圍內,那么就不能稱為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的目標。反推之,農村地區是否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建設成果,農村貧困人口是否全部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紅利等,因此,要對農村人口脫貧工作有一個更為系統的判斷,還需要把共享發展理念這個工具用活,才能形成關于該地區情況的理性認識。
二、當前農村人口脫貧現狀分析
(一)貧困對象識別偏離,貧困戶未能真正受益
貧困對象識別偏離,主要表現在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戶被排除、非貧困戶被納入幫扶范圍之中、絕大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超出標準線、不同鄉鎮或行政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但實際得到的貧困指標數卻無差別。農村貧困人口生產生活環境惡劣,貧困農村基礎設施滯后問題明顯,未能真正每一位貧困戶都建檔立卡的情況也有發生。
(二)農戶內生動力不足,精準扶貧理念有失偏頗
貧困戶農民素質普遍偏低,“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缺乏科學文化知識和農村實用技術,自我發展能力很弱。加上留守貧困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殘、小”的群眾,勞動能力有限,進行產業開發難度較大。同時許多面上的貧困人口沒有實現全覆蓋,集中連片開發產業難,形成規模更有難度。農戶內生動力不足,精準扶貧理念在實踐過程中有失偏頗。
(三)扶貧資金分配不均,貧困戶未能全面受益
扶貧資金是針對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群眾,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水平、提升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而由國家財政、相關對主管部門和其他單位組織的資金。扶貧資金的分配均勻,意味著扶貧資金的精準度是否準確,也在不同程度決定了貧困人口能否改善生活條件,國家是否能夠完成扶貧任務,如期真正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然而,在農村脫貧的過程中,出現資金幫扶有失力度,產業發展支撐力不強。中央和自治區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缺口較大,地方財政自身扶貧資金投入仍然偏低,扶貧項目配套資金籌措難度較大等現象。
(四)扶貧主體參與被動,扶貧過程急于求成
扶貧主體是實現脫貧目標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扶貧過程中扶貧隊伍力量和能力不足、責任感嚴重缺失,有些扶貧專干對扶貧政策知之甚少,對農戶補貼標準、報銷比例等模棱兩可。扶貧過程急于求成,得過且過,主動服務意識較差、幫扶措施形式化色彩濃厚、熟人關系、暗箱操作,侵害貧困戶利益等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絕大多數貧困戶對扶貧政策了解甚少,助長貧困戶“等、要、靠”思想,也阻礙了貧困戶內生發展動力。
三、推動廣西農村人口脫貧的路徑選擇
(一)改善共享發展的生態環境
農村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總體來說,更加優于城市區域。但是近年來為了追求GDP主義的經濟發展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壓力,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不管不顧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發展后期,不但會出現對資源的巨大浪費,還會以環境生態的破壞為慘痛代價。
所以,發展過程中在保證經濟的質量和數量的同時,也需杜絕為了追求經濟速度而忽視生態環境的現象。隨之,要發揮政府在生態環境中的主導作用,制定與本地區、本區域特點相適應的發展規劃,堅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同時,確定責任主體、實現資源配置、生態治理及考核制度的綠色化,更要加大綠色產品的研發與使用,加大對綠色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最后,針對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政府需引起重視,不斷提高農村人口對生態環保的認識,在農村地區構建和諧的保護生態環境氛圍。
(二)優化共享發展的社會環境
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扶貧的宣傳力度。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宣傳扶貧的措施與重大意義,宣傳在扶貧以來,農村地區的新變化與新發展,加大對先進事例和典型的宣傳推廣力度,以期增加社會各主體對扶貧的關注度。在農村地區構建良好的輿論環境,爭取農村群眾對扶貧工作的理解和認可、支持,鼓舞廣大農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脫貧工作中,優化社會發展的社會環境。
(三)夯實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
1. 完善扶貧體制機制,保證農村人口共享發展成果
共享發展理念不單純的局限于一種作為意識形態的理想,它包含多方面明確的具體內容:在努力造就公平正義的同時,實現共同富裕;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的同時推進脫貧進程。“共享也絕不是搞平均主義,共享承認差距的存在,但要求將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內,防止貧富懸殊,特別是要努力消除貧困。”
首先,繼續加大資金向農村貧困區投入,對扶貧重點縣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培養建設一批高素質人才,宣傳農村扶貧政策,最后,增加就業崗位,改善就業結構、擴寬就業門路及提升就業質量。制定各種政策來鼓勵農村人口創業就業,降低農村地區創業成本,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激發群眾創業熱情。
2. 扎實精準幫扶內容,爭取廣西農村人口全面共享合法權益
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等方法在農村人口脫貧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農村人口的脫貧工作如果單純只依靠政府,必然起不到預想中的效果,必須通過政府力量與社會力量的合力,共同參與到農村人口扶貧工作中來,在強化政府各部門的分工協作時,更要整合社會多方面力量。
3. 推進精準扶貧過程,指引農村人口共建共享
導致農村人口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如若只采取單一的,固化的扶貧措施來引導農村人口脫貧,固然起不到預設效果。脫貧最核心的是“精準”,必須推進精準扶貧過程,采用多種扶貧方式,針對具體的貧困原因,提出相應的解決政策,共享必須以共建為前提,只有農村人口人人參與、人人都奉獻自身力量,才能實現人人共享。農村的經濟發展,除了借助國家及其外部力量的幫助外,還要根據自身優勢,進行資源能源社會的整合,增加自身的自主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Z].人民出版社,1973.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Z].人民出版社,2016.
[3]陳文文.我國農村精準扶貧困境研究—以安徽SC縣為例[C].2017.
[4]黃啟學.“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的百色市精準扶貧探析[J].桂海論叢,2018(07).
[5]任理軒.堅持共享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五[N].人民日報,2015-12-24.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