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珍
能否讓學生喜歡上寫作文,跟老師的教學指導有很大關系。下面筆者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作文教學應從一年級開始滲透
我認為,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就應該重視并滲透作文教學。例如:課堂上,我在教會學生讀準字音、組對詞語的同時,總是反復強調學生把話說完整。一年級上學期我建議學生每天堅持寫一句話,一年級下學期讓學生每天寫幾句話(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老師定期檢查,讓學生定期交流,家長做好監督,發現寫得好的及時表揚。從學習說好一句或幾句完整通順的話,到學習寫好一句或幾句完整通順的話,這都是在為寫好作文做鋪墊。
二、利用口語交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小學一、二年級是語言發展的高峰期。教師應該注意通過口語交際,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續講故事《青蛙跳出井口以后》。活動中,部分學生不僅克服了自身的語言表達障礙,還克服了自身膽小、拘謹的弱點。最后,可以讓學生把這些片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下來或畫下來。
三、放低要求,讓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低年級學生剛學寫作,對事物的認識能力比較膚淺、幼稚。能寫、愿意寫就已經很不錯了,不要有過高的要求。對學生的每一篇習作,我都從他們原有的水平出發,一發現閃光點,就立刻鼓勵、表揚;實在拿不出手的文章,就千方百計找優點,哪怕有一個詞用得準確,也加以肯定。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興趣。例如:二年級有一次寫話《雨傘應該借給誰》,圖片大意是:天上下著大雨,烏龜、公雞、青蛙急急忙忙往家跑,被小白兔在樓上看見了……大多數學生建議直接把雨傘借給大公雞,可是一學生寫道:小白兔趕緊打著傘下樓到池塘里折了一片荷葉自己打著,又把雨傘借給了大公雞,因為公雞最怕雨水。然后烏龜、青蛙、公雞并肩往回走……還有一學生寫道:小白兔打著雨傘跑到雨里,邀請他們到自己家里避避雨再走……這些和大多數同學寫得不一樣的學生,同樣也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表揚。
四、多組織觀察活動,讓學生有內容可寫
小學階段,父母和老師應該多帶領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因為觀察是了解周圍事物、積累作文素材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只有經過細致的觀察,學生才有東西可寫,有地方可寫,才能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用文字表達出來。例如:山東地礦部門在全省開展地熱資源調查,最終確定我校駐地西北側為地熱異常區,決定在當地建溫泉旅游度假區。“五蓮一號”地熱井開鉆以后,我抽空帶領學生到現場參觀,并邀請地質工作人員講解有關地熱知識,孩子們情緒異常激動。返校后,我及時安排了習作任務;地熱井終孔以后,我又帶領學生到現場參觀,并現場采訪了省地質專家,知道了井深、水溫、水的構成以及泡溫泉的好處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孩子們聽后更加興奮,我再次布置了習作任務;溫泉度假區讓當地廣大群眾免費體驗,我不失時機地通知家長,一定帶孩子去泡溫泉,把孩子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寫下來。本次系列活動我一共布置了三次習作,由于素材來源于生活,學生收獲很大,作文也寫得很精彩。
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尋找寫作靈感
社會實踐活動,對不斷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識意義重大。平時,我盡量多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熱愛社會公益事業。學生參加的活動越多,思考的事情就越多,積累的材料也就越多,寫作的靈感也隨之多起來。例如:不定期帶領學生到敬老院給老人送溫暖,既對學生進行了尊老、愛老、敬老教育,又給學生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習作機會。清明節組織學生到莒北烈士紀念館掃墓,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黨史教育。站在有一百多年樹齡高大茂盛的皂莢樹下,面對莊嚴的烈士紀念碑,讀著墓碑上幾百位革命烈士的名字,學生的感想肯定要比空洞的說教強百倍。再如學生寫《我為環保出點力》一文時,我先讓學生了解環保有哪些重要性,討論我怎樣為環保出一份力?然后再利用少先隊活動日組織幾次同社區環衛工人一起清掃街道的活動,最后讓學生成立各種環保小組……學生們首先從我做起,以自己促他人,動員家人及周圍的鄰居,小手拉大手,一起來支持、參與這項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孩子們親自參與,所以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獲得啟發,才能于學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