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就是求異思維能力,就是不受一般規范和規律的影響,從超常角度進行思維活動,進而從不同角度獲得解決問題的嶄新的途徑和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關注的是學生求同思維的發展,鼓勵對問題找到答案,而對求異思維的培養遠遠不夠。那么該怎么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呢?
一、設計新穎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走進新天地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在課堂上有目的地設置問題,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認識興趣和認識矛盾。激起探究愿望,是使之產生學習內驅力,發展思維能力的良好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將課堂提問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相結合呢?第一,創造融洽的氛圍。課堂上師生心靈溝通、情感共鳴,學生才能情緒高漲、智力振奮,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快樂。第二,提出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教師的提問應有意設置為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上形成興奮點,造成思維緊張而活躍的情狀,讓思維流向呈放射狀或逆向展開。
二、選擇恰當的突破點,設計課堂教學的新結構
一堂課中,知識點的組合順序、出現形式、包含特性,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改變,實現優化重組。是“開門見山、循序漸進”,還是“扣住重點,攔腰突破”;是“故布疑陣、懸念迭起”,還是“由果到因,反彈琵琶”,哪些應講,哪些不講,重點怎樣突出,難點怎樣分散,通盤考慮后,對原知識結構進行優化排列組合,形成一堂課的教學的新結構。在課堂結構上運用求異思維,就是在整體上把握課標、教材、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選擇一個能夠對該堂課起提綱挈領作用的知識點。將該知識點延伸為始終貫徹該堂課教學活動的紅線,使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變化流動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緊緊抓住、牢牢牽引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讓思維不斷地在新舊信息的碰撞中濺出智慧火花。
三、小學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實踐性教學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以問題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進行學習,形成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的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育實踐性教學必須注意以下方面:在課題確定方面,要以現實性為基礎,教師先將自己的課題公布出來,提出研究任務,讓學生結合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根據教師的指引,自己確定研究課題;研討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要把一些確定有研討價值的問題歸納出來,大家共同探討,強化對教學能力、教研能力的認識;呈現成果是實踐性教學實施的最后階段,主要是通過文字表述研究結果,使小學語文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性教學結合為一體,突出小學語文教育的專業性和職業性。實踐性教學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教師在課堂學習中具有主導作用,幫助和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
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課堂時間進行合理安排,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注重課堂上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良好的心態。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托,教師在進行實踐性教學時,要提取一些具有實踐性的材料,通過練習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讓學生聯系生活和實際,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想素質。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學生進行閱讀和語文學習的鋪路人。因此,教師不能代替學生閱讀,要做到“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勇于去探索,將其積極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多實踐、多體會、多思考、多改良,如此才能發揮出應用的巨大作用。總之,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開展合作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在語文教學中,采取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扣住文章的“重要情節”,補充作品“藝術空白”的辦法培養和促進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效果非常顯著,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