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剛
細節雖好,但不可濫用,那會使文章瑣碎繁雜而混亂拖沓。這就要求善于擷取典型的細節。怎樣的細節才算典型呢?
1.能夠體現主題。如在《我的老師》一文中,蔡老師打“我”一處細節描寫:“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這就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師生之間那種融洽無間的感情,深刻地表現了師愛生,生愛師的中心。又如:“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魯迅《孔乙己》)這個服飾細節描寫,既說明孔乙己窮,也說明他懶,更表現了他死愛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揭示得十分深刻。
2.能夠表現人物性格特征。不同的行為反映了不同性格特征,寫人物的一舉一動都不能離開人物性格特征這個“譜”。例如《最后一課》中,被刺刀逼迫著與自己熱愛的東西訣別時,韓麥爾先生悲憤難當。文中這樣描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結束時的場景:“‘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當宣告最后一課的鐘聲響過后,韓麥爾先生表情慘淡,說不出話來,最后奮筆疾書,然后呆在那里、話也不說、只用手勢說話。這個背影和無聲的手勢,比用任何悲痛的語言更能表達感情,更為深沉,更能撼動讀者心靈。韓麥爾先生愛憎分明,感情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又如: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魯迅《孔乙己》)“罩”字準確地描寫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而孩子們吃完茴香豆后不肯離開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和無奈的動作,表現出他心地的善良。
怎樣選取典型細節呢?
首先,要深入細致地觀察生活。例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朱自清《背影》)作者運用一系列的動詞對父親攀爬月臺的情形進行了細致地描繪。正是因為這細致入微的觀察,讀者的淚才會隨著作者一起流下來。作者把心細如發、愛子如母的父親寫得可親可感,讓每個讀者都感動不已。又如《小橘燈》中小姑娘仔細地做小橘燈的一段細節,生動地展現出一個八九歲的窮女孩過早地擔起了成人的重擔,卻鎮定、剛強且辦事老成、周到、細致的特點。這些成功的例子都是依靠認真地體味觀察生活,仔細地思考選擇得到的,從而收到了“借一斑而窺全豹”的效果。
其次,要認真借鑒教材中的范例。比如上面的例子,都是成功運用了細節描寫方法的典范之作。我們應該自覺地去借鑒、模仿。《考卷分發之前》這篇文章,寫的是面臨一場考試,在考試面前不同人的不同態度。有的胸有成竹,因而鎮定自若,穩坐釣魚臺;有的臨陣磨槍,手足無措,抓耳撓腮,嘴里還念念有詞……此時每個人的細微動作,都能反映人的不同態度。下課了,教室前忽然出現了一條上下翻飛的長繩,一群學生在接連跳過。這一細節,可以作為《我班的課間十分鐘》的內容,可以表現同學之間的情誼,也可以用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最后,同學間要多交流。俗話說得好,“一人計短,兩人計長”,學生各自的觀察,是按照各人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進行的。這樣獲得的觀察素材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不乏粗疏或片面。教師應適時點評成功的細節描寫。比如:“午飯的時間到了,我的肚子早已‘咕咕亂叫,好不容易擠到櫥窗前,把飯盆放進去,只見廚房工友滿滿的盛了一大瓢,接著用勺柄一刮,小山馬上變成了盆地,‘撲的一下扣在我的飯盆子上”,這樣,工友動作的麻利,“我”肚子餓渴望多吃一點但又不能如愿的情形,通過擬聲詞“咕咕”、準確的動詞“刮”“扣”和夸張的比喻傳神地表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