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青
課堂教學由傳授型向對話型轉變,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經過考查當前語文新課程對話教學的情況,發現其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資源。對話型語文教學的真正實現,需要讓教材成為與教師、 學生平等的特殊對話者。所謂平等,指這三者處于同一個層面上。特殊,指“對話關系無疑絕不等同于實際對話之間的關系,它要更為廣泛、更為多樣、更為復雜。兩個表述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可能相距很遠,互不知道。但只要從含義上加以對比,便會顯示對話關系,條件是它們之間只需存在著某種含義上的相通之處(哪怕主題、視點等部分地相通)”。從這個層面上看,作者寫作文本、讀者解讀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對人類精神、價值的探尋、解讀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價值和啟示意義。對話型教材該怎么編寫?關鍵是要實現教材編寫理念的一大轉變,即從“教本”轉向“學本”。教本的著眼點是學生是一個接受語言材料的容器,學本則重在學生的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學習。
第一,教材編制要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能引起學生與教材主動對話的興趣和意愿。廣義的對話,可以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發生在人與人的精神產品,亦即人與各種文本之間。編者要考慮學生的基本語言能力具有怎樣的結構和機能,其形成、發展的規律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心理水平和發展階段,選擇恰當的文本素材,進行合理加工編排,以利于學生的智能發展。
第二,教材設計要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應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并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
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問題與討論”中關于“狼”的專題共有四篇寫狼的文章:畢淑敏描寫了“聰明”“神勇”的狼;蒲松齡描繪了“狡猾”“兇殘”的狼;《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了充滿獸性的狼;《狼和鹿》敘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態失衡的事實。教材還通過“對中外成語、諺語、故事中狼的形象,應該用哪些詞語來刻畫?……從成語、諺語、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狼的態度,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描述?”等語句,引導學生自主質疑與思考。不是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和道理,而是給學生提供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主學習。
第三,注意通過創設各種有意義的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體驗,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所有這些素材(指課程素材)的教育意義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于邊緣位置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裝》,設計了“你如在場,會如何表現”的練習題;蘇教版的《諾曼底號遇難記》,設計了一個類似諾曼底號遇險的情景,請學生提出處理辦法等。文本成了學生閱讀的一部分,成了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學生無法只是作為文本的旁觀者,而是成長為文本積極的對話者,在精神上和文本主人公一起生活,走進他的命運,思考他的生活,批判質疑他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