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新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
契約文書是民間百姓各種交易憑證的原始記錄,具有重要的語言學研究價值。“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叢書編輯組2015年整理出版的《加池四合院文書考釋》(以下簡稱《加池》),共收錄了清朝乾隆中期到20世紀50年代近200年間的1 200余份文書,其內容涉及山林權屬轉移、佃山造林、股份分配、田土買賣等。這批文書絕大部分出自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鄉民之手,而且非一人一時一地書寫,因此出現了很多異體字、俗體字、錯別字、方言詞等,這些因素給文書的閱讀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整理者已經進行了非常詳細認真的釋讀和考釋,但難免有疏漏之處。本文將其中的舛誤加以歸類整理,并結合相關知識進行校正,以期恢復貴州加池四合院文書的本來面貌,為進一步利用和研究這些文獻提供更為精確的資料。行文舉例時對文書原來的題目作了適當的文字增補,并在句末注明頁碼,以便核查。
1.《清光緒四年(1878)翻讀勇山場佃契》:“恐口難憑,立此佃字存照為援。”[1]196
2.《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培丟山場佃契》:“立佃字人本寨龍癸太。”[1]228
《民國八年(1919)番谷王上統山佃契》:“鳳岐、獻義、獻忠叔侄占九股,鳳沼弟兄、恩寬弟兄叔侄、獻魁占三股,源淋、金培弟兄占廷華公三股,又得買龍姓二股,鳳凰、鳳靈弟兄叔侄占三股,恩寬弟兄叔侄占乙股半,開連占乙股半,龍開太弟兄占一股。”[1]268

3.《清咸豐九年(1859)顯節山場股份分單》:“各家執一紙。”[6]26
《清同治十四年(1875)崗套山場佃契》:“佃字三張,各執一紙存照。”[1]182
1.《清嘉慶十二年(1807)范述堯兄弟顯則山場杉木賣契》:“當日憑中議定價艮貳拾乙兩,親手領回應用。”[8]10
釋文中“艮”出現在表達交易原因的位置上,當為“銀”,“艮”為繁體“銀”省略意符而成。《說文解字》:“銀,白金也。從金,艮聲。”《宋元以來俗字譜·金部》亦收錄此字形,引《古今雜劇》為證。“艮”又另兼正字。《說文》:“艮,很也。從匕目。”《廣韻》:“艮,古恨切。”整理者雖在“艮”字下注明應為“銀”字,加池4卷中經常出現,后面不再一一指出,但并未將這一原則貫穿到底。同一“艮”字,有的校改,有的則原文抄錄,不妥。同樣失校之例再如:
(1)《清嘉慶十三年(1808)范繼堯兄弟補生沖頭田賣契》:“當日憑中議定價艮四拾乙兩八錢整,親手收回應用。”[10]52
(2)《清咸豐九年(1859)眼高帛山場分派合同》:“日后木植長大成林砍伐下河,照名點數,始分價艮,以免爭亂。”[6]20
(3)《清光緒十八年(1892)尾包大山木材款分派清單》:“山價銀壹伯(佰)兩整,伸水三兩陸錢,實存銀九十六兩四錢,各食去艮三兩二錢整。”[1]336
2.《清光緒十三年(1887)烏在丹山場佃契》:“今佃到姜克順、開周、鳳儀、大明、顯國等共山乙塊,地名烏在丹。……外批:地主分為叁大股,克順叔侄與顯國共占乙大股,鳳儀叔侄與鳳章弟兄共占乙大股,開周、大明、獻義、顯旺共占乙大股。”[1]213
1.《清道光四年(1824)姜開禮弟兄冉皆籠杉木栽手斷賣契》:“其山界趾(址):上憑之豪新田角至嶺為界,下憑巖洞為界,左憑沖,右憑買主之山為界。”[8]262
《清光緒三年(1877)姜克貞包黨兄山場杉木斷賣契》:“為因缺少錢用,無處,自愿將到地名包黨兄山場乙塊,界止(址):上憑頂與路為界,下憑犁嘴,左憑文斗姜姓之山,右憑瑤光張乙未之山為界,四至分清。”[6]124
古籍整理有一條原則:原文可通,則不得以意校改。釋文將上揭兩例中的“界趾”和“界止”皆校為“界址”,殊不知三者義同,屬于界限類詞語,不煩校改。“止”有至、到的意思。《漢語大字典》“止”義項下有“至,臨”。《字匯·止部》:“止,至也。”《詩·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旗。”毛傳:“止,至也。”“界止”猶“界至”。王力先生在《古漢語字典》中辨析“趾、止、址、阯”時指出“‘趾、止、址、阯’實同一詞,‘趾、址、阯’都是后起的分化字”。“界趾”在其他契約文書中也有用例。如《清道光十三年(1833)潘松蔭堂賣圍田契》:“此田坦并無有礙河道,倘有來歷不明,沙鄰爭占界趾,以及司官事物不清,系潘姓同中理直,與買主無涉。”[12]28《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姜凌霄賣山場杉木契》:“其山界趾:上憑盤路,下憑諫墾,左憑嶺以鐘英之山,右憑路以下為界,四至分明。”[13]197《漢語大詞典》僅收錄“界址”一詞,義為“土地分界之處”,編者或據此進行校改,誤。
2.《民國三十六年(1947)翻獨勇山場杉木主佃分成合同》:“日后木植砍伐依照合同股數分派,二比決不異言。”[1]326
上揭例中,原契作“照依”,與“依照”同義,二者是同素異序詞,釋文不煩錄作“依照”。《漢語大詞典》收錄“照依”一詞,義為“依照;按照”。明《初刻拍案驚奇(上)》:“玄宗大喜,接過手來,想著月中拍數,照依吹了一曲;又在袖中摸出數個金錢,灑將下去了,乘月回宮。至今傳說唐明皇游月宮,正此故事。”《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闕德璁立托管山場字》:“當日憑中三面言斷,承管人前去栽種松杉竹木桐頭茶木,日后成林,照依三七均分,種人坐七,山主坐三。”[14]299《清光緒五年(1879)巫門游氏立賣田契》:“其銀即日隨兩相交付足訖,無欠分文額載本戶際翊房民米叁升正,二家不得加減合勺,照依老契過割人冊認納。”[15]63皆其例也。
1.《清光緒十年(1884)姜鳳至黨周皆占烏什山場杉本斷賣契》:“憑中:姜開騰。”[6]150
2.《民國五年(1916)井蒿山場股份清單》:“此山分為貳大股,源淋兄弟占乙大股,今乙大股又分為貳股,鳳凰、鳳靈弟兄叔侄占乙股,今乙股又分為五小股,培剛、祖召共占三股,鳳岐、恩光占二小股。二大股分清。”[6]348
1.《清光緒十五年(1893)姜占魁父子培九皆里烏山場杉木斷賣契》:“此山土股分為十股,父子三人占三股,內副栽手四股。父子三股今將出賣與本寨姜恩瑞名下承買為業。當日憑中議定價錢乙千六百二十文,親手收回應用。”[6]218
經核查,“父子三股今將出賣與本寨姜恩瑞名下承買為業”此句有脫文,“父子”后脫“占”字,“將”后脫“土栽”二字,這兩處均沒有任何改動痕跡,當補。脫文進而引起編者誤讀,“父子占三股”當屬上,栽手共四股,父子占其中三股。姜占魁父子所賣的內容是“土栽”,包括“土股”和“栽手”兩部分。因此整句當改為“此山土股分為十股,父子三人占三股,內副栽手四股,父子占三股。今將土栽出賣與本寨姜恩瑞名下承買為業”,如此則文從字順。
2.《民國四年(1915)姜永熾等皆野烏山土地杉木斷賣契》:“恐口無憑立此斷賣字永遠承照。”[6]346
“恐口無憑”后當斷,此例之誤少見,整理者或因一時失察而產生誤讀,當改。
3.《告緝陸元標等稟稿》:“近來,中仰盜賊橫行寨中,被竊者二十余家,鄰村被劫偷四十余戶。”[10]465
“寨中”當屬下不屬上,從語義上看,前后句存在因果關系。因為“盜賊橫行”,不僅“寨中”(此指中仰寨)二十余家遭竊,還波及到了鄰村的民眾。其中“寨中被竊者二十余家”與“鄰村被劫偷四十余戶”句式相對,釋文當據此改,如此文意更為順暢。
1.《污再丹右邊嶺杉木栽手股份清單(一)》:“光緒十九年七月十四,得本寨姜兆元先年佃種我等三先公之山場乙塊,地名污再丹右邊嶺。”[6]226
2.《清同治二年(1863)皆占污什溪山場股份清單》:“外批:此山佃字在道宗存,佃內世道之股分清,余我等之股在此分單分清。”[6]54
經核查,第一個“道”字前脫“世”字,“世道”下句亦有之。“宗”原契作“”,“”疑為“家”之草寫,因此正確的釋文當為“此山佃字在世道家存,佃內世道之股分清”。
3.《民國三拾三年(1944)姜盛榮母親大補先遺田分授契》:“情因家慈棄世,合共費用洋叁仟叁佰叁拾叁元,今收此數四股均分負擔,每人應負洋捌百叁拾貳元伍角,該此數系媳等四人所出。”[1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