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王紅瓊正在指導工人

王紅瓊和工人在一起

王紅瓊指導工人做衣服

王紅瓊指導工人做衣服
王紅瓊是四川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在孩子小的時候,她曾迫于生計丟下孩子遠赴廣東打工,忍受了長期骨肉分離的痛苦。后來,為了鄉親們不再走自己的老路,為了家鄉的孩子不再成為留守兒童,她毅然回鄉創辦了制衣廠。
竹篙鎮的一家制衣廠里,一臺臺縫紉機“噠噠噠”地運轉著,一位樸實的中年婦女在廠房里巡視。突然,幾位正在縫紉機旁忙碌的女工站起身來說:“王姐,馬上三點半了,我們去接娃娃。”另一位女工補充道:“王姐,今天我婆婆沒在,娃回到家沒人照看,我接了娃娃就不回廠里了。”“好的,你們去吧,照顧好娃。”中年婦女朝她們一點頭,幾個女工放下手里的衣服,換上外套就朝著廠大門匆忙走了,廠房里的縫紉機一下子沉寂了好幾個。
這位被稱作王姐的中年婦女就是王紅瓊,她創辦這家工廠的緣由,要從幾十年前說起。
1988年,王紅瓊17歲,是四川省第一批南下打工大軍中的一員。隨后,她結婚生子,很快,她的雙胞胎兒子就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因為孩子的戶口不在自己的打工地點,王紅瓊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托付給自己的父母照料,自己大半年才能回去一次。
兒子七歲的那一年,大年初六早晨,王紅瓊夫婦準備好行囊又要南下打工了,他們想同孩子告別,卻到處也找不到他們。后來,大家發現家里的臥室門緊閉著,推也推不開,才想到他們應該在里面。“兒子,開開門,爸爸媽媽要走了,出來讓爸爸媽媽看看你們。”里面沒有動靜,她把耳朵貼近門板,隱隱聽到了里面的啜泣聲。“兒子,你們在家要聽爺爺奶奶的話,爸爸媽媽過段時間就回來,給你們買好東西……”“我不要好東西,我要你們在家里……”里面傳來哽咽的聲音。王紅瓊在門外敲了又敲,好話說盡,孩子還是不愿開門,她的眼淚奪眶而出。
母親見狀一把拉開她:“走吧走吧,再晚趕不上車了!”王紅瓊收起眼淚,和丈夫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家。是啊,她也不想跟孩子分離,可是迫于生計沒辦法。后來,王紅瓊在成都制衣廠找到了一份工作,離家稍微能近一點,每個月有四天假,可以回家看孩子。
轉眼孩子九歲了,那年五一,王紅瓊回到家,大兒子依偎在她懷里,久久不愿離開:“爸、媽,你們以后不要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陪我們,好不好?”王紅瓊望著孩子渴望的眼睛,耐心地跟他解釋:“爸爸媽媽得去掙錢,你上學需要花錢,爺爺奶奶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我們得出去掙錢養家啊。”“那你就像田波的媽媽一樣,在家附近開個店,不好嗎?”二兒子向他們建議。王紅瓊知道,田波是孩子的好朋友,他媽媽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早點鋪,每天下午收攤后,他們會陪孩子寫作業,陪孩子溜旱冰。“或者像姜妍妍的爸媽一樣,去洛川販蘋果回來賣。”大兒子提議。
那天,在孩子們的建議下,王紅瓊母子仨把所有能干的生意都梳理了一遍,賣蘋果、賣糖、賣早點……其實王紅瓊夫婦何嘗沒有想過。做生意,想法雖好,啟動資金在哪里?技術在哪里?反復比對,外出打工是唯一一個不要本錢且風險極低的賺錢方法,只要有一個好身板就行。王紅瓊知道,孩子話語雖天真,但卻透露著他們心中對父母陪伴的渴望。望著孩子們熱切的目光,她不想打擊他們,只是說:“現在媽媽在成都的工作還走不開,但一有機會,我就回來做生意,陪你們,你們繼續幫爸媽留意一下,看還有啥適合咱的生意。”
2000年初,因為工作努力,王紅瓊在成都制衣廠擔任副廠長,積累了大量的人脈和管理經驗。恰在這時,王紅瓊的家鄉開始鼓勵鄉親們回鄉創業就業,并提供了低息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王紅瓊覺得,機會終于來了。
2006年,王紅瓊和丈夫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金堂縣竹篙鎮,貸款開辦起錦洲成衣廠。
王紅瓊的工廠轟轟烈烈地辦起來了。辦廠之初,王紅瓊就宣布,工廠主要招收在家帶孩子的婦女,且上下班沒有嚴格限制,娃娃上學就上班,娃娃放學就可以下班。村里人一聽樂壞了,半天時間,一傳十十傳百,來報名的足有一百多人。因為工廠剛開辦,規模小,只能招收最先報名的幾十個人。憑著以前在成都制衣廠的人脈資源,王紅瓊的工廠順利拿到了一些代加工的訂單。
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幾十個女人在一起,別提多熱鬧了。有的農村婦女沒有上班經驗,時間觀念不強,已經日上三竿了,還遲遲到不了工廠。還有的婆婆和媳婦同在工廠,把家里的矛盾帶到廠子里來。一次,王艷和婆婆因為家務事互相推諉指責,眼看到了接孩子的時間,兩個人都氣鼓鼓地低頭忙活著,誰都不肯去。王紅瓊了解到其中的原因,走過去拍著王艷的肩膀:“小王,咱畢竟是小輩,退一步吧,別跟老人慪氣。你怕耽誤這個月的工資,那就把孩子接到廠里來,他做作業你干活,管孩子掙錢兩不誤。”別的姐妹們也勸她,王艷聽王紅瓊說得有理,又心疼孩子,穿上外套就朝學校跑去。車間里姐妹們打趣:“王廠長,您不光要管理這個工廠,還兼職家庭事務調解員吶!”大伙兒都笑了。
從那之后,員工們那些讀小學初中的孩子,放學之后就背著書包直接到廠里來。為此,王紅瓊專門騰出了一片地方,讓他們專心寫作業,一起等待自己的母親下班。一時間,廠里一邊機器轟鳴,另一邊是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都說理想很圓滿,現實卻很骨感。不約束員工的上班時間帶來的直接弊端,就是員工收入不高。員工覺得在王紅瓊的工廠掙不到錢,就不太愿意再來上班,或者又外出打工去了。而這些,王紅瓊事先都沒有預料到。
工廠開辦一年后,因為業務擴大的需要,王紅瓊決定擴招一批工人。當時正值春節期間,在外務工的人返鄉過年,是擴招的好時機。王紅瓊動員自己一直在外打工的表妹來工廠干,表妹就問在錦洲制衣廠最低的月薪能拿到多少,一聽只有幾百元,她當即搖頭。“幾百元能干個啥?”盡管王紅瓊提出工廠是計件工資,拿幾百元的人是因為要管孩子,耽誤了上班時間,所以拿得少。可過完年,表妹還是丟下了尚在念小學的孩子,加入了南下打工的行列。她說:“再怎么說,外邊掙得工資也比在家鄉制衣廠高,人當然得往高處走。”幾個婦女聽說了此事,覺得有道理,剛過完年,就有幾個婦女離開工廠,繼續外出打工去了。
還有一次,王紅瓊想給工廠招一名有經驗的會計,她看中的那個會計嫌她開出的工資少,在堅持了半年之后還是跳了槽,臨走的時候,她握著王紅瓊的手,無限遺憾地說:“王姐,你是個好人,我也很想留下來,可我上有老下有小,我得掙到更多的錢,才能養得起家。”工廠好不容易辦起來,卻連續兩年虧損,王紅瓊已經負債累累,她真的付不出更高的工資,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離開。
因為不約束上下班時間,工廠工人流動頻繁,今天你有事,明天他有事,自開辦以來從沒有一天全勤。一次,一個昔日同在成都制衣廠做管理人員的好友到錦洲制衣廠來參觀,看到大白天,工廠里居然有那么多翹班的員工。弄明白了原因,再聽到王紅瓊的管理模式和工廠面臨的困境后,他毫不客氣地指出:“開工廠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做慈善,像你這樣管理,工廠遲早得關門!”王紅瓊也動搖過,可思前想后,她說:“上下班時間自由是我走的特色路線,如果和外省或者成都那些大型工廠一樣,就體現不了在家鄉上班的優勢,那還不如讓員工出去打工。”最后,她固執地說:“我相信我會找到一個平衡點,兩者兼顧。”
為了提高低工資員工收入,王紅瓊想到了保底工資,就是根據員工當月工資和出勤天數,和整個廠的平均工資,進行一定的補貼。另一方面,他們更加鼓勵能干的多干,支持多勞多得。為此,最多時她貸款200多萬元,銀行不時來催款,她只能拆東墻補西墻。這時,連一直支持她的兩個兒子也動搖了:“媽,不如我們放棄吧!”那一刻,王紅瓊迷茫了,難道,不約束員工上下班時間,自己真的做錯了嗎?
2014年的年底,鎮上大家喜氣洋洋,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新年忙碌著,王紅瓊和丈夫卻為即將到期的一筆貸款而焦頭爛額。他們走在大街上,商量著從哪里能再借到一筆錢,信步走到派出所門口,他們突然聽見警笛鳴叫,定睛一看,發現有三個十七八歲的少年,正手戴鐐銬被警察從警車上帶下來。寒風凜冽,他們瑟縮著。聽旁邊的群眾議論,他們是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管教,滿身惡習,這次又因為入室搶劫被抓進來。其中一個少年一直在哭,在進派出所大門的那一刻,他突然轉身對著天空邊哭邊喊:“媽媽,你在哪里?我好想你啊!”喊得聲嘶力竭,涕淚橫流。看到此情此景,王紅瓊潸然淚下,丈夫的眼眶也濕潤了。“我們也有孩子,不管怎么樣,我們的工廠都要辦下去,幫留守兒童留住父母,有了父母在身邊教育,才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王紅瓊緊緊握著丈夫的手,重重地點了點頭。
2014年,經過層層審批,王紅瓊拿到了省教育廳學生裝定點生產企業的資質,完成這個定單,意味著以后她就有資格競標爭取更多的訂單了。可是根據自己工廠現有的制作速度,到時候肯定交不了貨,怎么辦?王紅瓊差點一夜愁白了頭。
第二天,王紅瓊召集全廠員工召開了大會,站在廠里的臺階上,她慷慨激昂地說:“說實話,工廠開辦這些年,我只掙到了貸款和負債!這一單關乎我們工廠的生死存亡,工廠活了,我們以后會掙到更多的錢,還可以掙錢管娃兩不誤。如果完不成這一單,我只能申請工廠破產。如果那樣,我們還得外出打工,忍受跟孩子骨肉分離的痛苦。我們掙錢是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養娃,如果娃都沒養好,我們掙那么多錢有什么用?”這一席話,入情入理,擲地有聲。當場員工們就表示,愿意日夜加班,大家齊心協力做好這一單。
接下來的日子里,在王紅瓊的組織下,員工們紀律性大大提高,只要有時間,他們就來工廠里加班。有員工提出,白天家務事忙,自己可以上夜班,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響應。從當天晚上開始,廠里燈火通明,縫紉機徹夜“噠噠噠”地響著,沒有一個人臨時退縮或抱怨。終于在一個月后,大家按時高質量地完成了訂單。產品交上去后,訂貨商握著王紅瓊的手:“這批貨交貨及時,質量又高,以后我們若有需要,還會來找你。”那幾個月,員工們每個人都拿到了比以前多幾倍的工資,大家的積極性大漲。從那之后,工廠里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只要廠里有大訂單,全員自覺加班。自此之后,各地訂單源源不斷,工廠一年可以生產十幾萬套校服,加上接一些工裝、團體服生意,工人們的工資穩步提高。2018年年底,王紅瓊終于還清了所有的貸款,這距她當初創業已經過去了11年。

王紅瓊指導工人做衣服
鄉親們看到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也能掙到三四千元,就慢慢轉變了態度。“王總,廠里什么時候招工啊?”王紅瓊走在大街上,常有婦女們這么問她,她總是笑呵呵地:“我們正在建新的廠房,到時候,歡迎大家都來上班。”“是啊,在家門口上班,時間短,掙得又多,還能隨時回家管娃娃。”很多老鄉知道廠里的待遇,原本準備出去打工的都留下來了,以前在外打工的婦女也漸漸回到了家鄉,廠里有百分之七八十員工,是以前在外務工的婦女。

王紅瓊檢查布料
如今,錦洲制衣廠一年就能接到上千萬元的訂單,為了讓更多的婦女能在家門口就業,除了竹篙鎮上的總廠,王紅瓊還在4個鄉鎮開設了車間,就地解決了200多名姐妹的就業問題。每天下午,走進王紅瓊的工廠,就像走進了一個暖融融的大家庭。廠房里機器轟鳴,員工們低頭忙碌,一件件成衣從一位位家庭婦女手中誕生。在廠房的另一邊,大大小小十幾名孩子聚在一起做作業,王紅瓊派專人照看他們,順便給他們輔導作業,大家都親切地叫她“王媽媽”“王老師”。
2019年初,王紅瓊的事跡引發了熱議,有一位建筑工朋友說:“孩子,我抱起磚頭,無法抱你, 我放下磚頭,無法養活你!多么希望我的家門口也能出現這樣的好人,這樣的良心企業。”王紅瓊說,下一步她準備擴大工廠規模,將車間輻射到周圍每個鄉鎮去,吸引更多的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就業,為留守兒童留住他們的父母。王紅瓊想告訴家鄉的所有在外務工人員,回來吧,家鄉星月明亮,夢想何須流浪!
責編/劉維笑
E-mail:14641101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