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上映6天票房已超20億,同時也獲得了超高的關注度和話題度,有觀眾稱其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
電影一開場,就開啟了一個宏大的敘事。太陽將要發生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人類在地球表面上裝滿發動機,推動這個星球去往比鄰的星系。電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一段旅程中。叛逆少年離家出走,卻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成長,幾經曲折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這個為地球尋找新家園的“流浪地球計劃”飽含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影片拍攝歷時四年,兩千多個特效鏡頭,三千多張概念設計圖,八千多張分鏡頭畫稿,一萬多件道具制作……圍繞這部電影作品,7000多人的龐大團隊傾盡心血,可謂匠心打造。
這部國產科幻劇不同于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科幻的大義,而是另辟新徑,《流浪地球》是帶著地球一起突圍的,著重突顯了中國人對家園土地的眷戀與深情。正如導演所說的:美國人拍科幻是放棄地球、去挖掘新的人類居住地,而中國人是不放棄地球、守住家土的情懷。
電影熱播后,有網友評價其為“國產科幻片新突破”“國產科幻大片就此起航”“科幻迷們的福音”“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
當然,觀眾也有不同看法,對一些劇情的設置有頗多爭議,但這部電影如此廣受關注,其意義已經超出電影本身,也讓人們對中國科幻電影和科幻產業的崛起,多了一份期待。
多維解讀
角度一:《流浪地球》體現了家國情懷
在《流浪地球》中,面對危機的人類是帶著地球這個家園一起逃亡的。在地球大救援中,人們不拋棄、不放棄、不逃離,這就是家國情懷的體現。電影里有這樣一幕:在地球即將撞擊木星的危急關頭,中國航天員劉培強駕駛載有幾十萬噸燃料的空間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擺脫木星引力而獲救。這種為人類命運慷慨以赴的英雄精神,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它擊中了人們的心靈,更傳承著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角度二:《流浪地球》體現了工匠精神
這部歷時四年拍攝而成的科幻電影,因其在大場面特效制作方面能和西方科幻大片相媲美而震撼了觀眾。隨著影片的熱播,各種盛譽不斷涌向其主創團隊。其實,一部電影佳作的誕生,必然要求高度的敬業態度和專業水準。作為第一部國產科幻大片,影片的創作、制作面臨著經驗缺乏、無從借鑒的困難,從概念設計、服裝、道具、化妝、場景到后期特效,都要摸索前行。由此我們可以一窺這群電影人的初心和匠心——正是這種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才換來影片上映后的璀璨綻放。
角度三:《流浪地球》開辟了電影新徑
作為一部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特效鏡頭;無論是其呈現的思想、情感和審美,還是細節中呈現的質感,都開辟了電影新徑。影片氣勢恢宏、想象奇特,其“帶球跑”的立意也是獨辟新徑,這也為國產科幻電影提供了一種范式。影片創作經驗、路徑和模式等,都為未來的電影創作開辟了道路,為更多優秀的國產科幻電影的涌現提供了有力支撐。正如影評家戴錦華所評價,《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開辟了一個中國科幻電影、中國類型化大片的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