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之舟
閱讀分享:一篇很有意思的記敘文,從“撿垃圾”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詞匯入手,講述“我”因為沒有零花錢而留意發掘身邊各種小玩意的特別的成長經歷。作者對細節情景的描寫很細致,讓讀者如臨其境。文章散發出一種愉悅的氣息,絲毫沒有大眾眼中“撿垃圾”的負面色彩。積極、有趣、生動,構成了此文的架構。(特約教師: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五中劉江平)
“王老師哎,你家兒子又在垃圾堆里翻東西了,你快去看看!”接到告狀,我媽當面假裝生氣,應付一下,實際上對我聽之任之。后來鄰居見到我多年沒改觀,句式固定為:“老遠看到垃圾堆里露個頭的,肯定是你家舟舟。”
小時候,我得不到零花錢,從零食到玩具都沒有自己的擴展空間。玩具不夠,我發現草叢、瓦礫下面有可以玩的東西,樹干、溝渠邊也有可以玩的東西,教室邊的大垃圾堆簡直是寶藏。除了被關在家里學習,其余的時間我都在這些場所翻找尋覓,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戶外采集”的習慣。以至于同時期風靡的街機游戲都對我沒有吸引力,我至今都不愛玩電游。
對于食物,我還是難以抵御的。經過小學門口的一派零食攤尤其難以自拔。有一天,我拉著一個同樣沒零花錢的同學一起回家,走我設計好的路線。我們穿過老城區最熱鬧的幾條街,根據我的采集經驗,只要仔細看著地面,只要穿過最繁華的街區,每一趟都不會白走。事實上,每兩三天我們就能撿到一兩毛錢,不久就撿齊了五毛。每次攢到五毛,我們買一包水煮螺螄,躲進校門口不遠的巷子死角里吃到一地殘余。
撿錢吃螺螄,對自己家人來說算是獨樂樂。我媽把不給我零花錢,歸結于家里窮。往后我想到的是要給家里減輕經濟負擔,眾樂樂。
小學放學無可回避要經過一個露天菜場,也是本地最大的菜場。經常有跳出來的小魚、走丟的小龍蝦,還有部分新鮮的青菜,才爛了一半的筍,我把它們通通撿回家?;氐郊椅业戎頁P,少數時候也得到了表揚,但印象中那些勞動成果從來沒上過餐桌。
中學以后我就離開了這座城市,隨家去到別處。有一年中學校舍改造,半邊成了工地,沙石成堆。體育課上自由活動,我放棄了男生之間瘋狂的追打活動,去往沙礫里翻找東西。本意是想找點好看的石頭,后來發現了不少黑漆漆的類似于生物遺骸的東西。有一天我看到生物老師也在翻找。我問他在找什么,他只說好東西,并不回答我。我拿出我找到的問他這些是不是化石。他抬頭推推眼鏡望向我,流露出驚訝和肯定,轉而也拿出一件:“我找到了一顆哺乳類的牙齒,你沒有吧?”他說完,我們都不作聲,各自抓緊翻找。等到那些沙堆變小,消失,我終于也有了一枚哺乳類的牙齒化石。
大學時,一次手機外殼設計的作業,讓我想到了兒時在樹上找東西見過的一種威武的甲蟲。完成作業的同時,我上論壇查找這種甲蟲的名字,豁然進入新的洞天,一個五彩繽紛的昆蟲世界。礙于學生生活條件有限,那一階段我得空就在學校周圍的綠化里翻找,逐漸也收集到一些標本。之后對于昆蟲的了解欣賞,標本收集制作逐漸發展成獨立的愛好。它始于撿垃圾的興趣習慣,可以花錢也可以免費,從身邊的資源展開。
我撿過的玩具數不勝數,后面也因為多次搬家或者更新換代遺失了。撿錢這個項目貫穿始終,走路的時候目光的敏感無可改變。就算看不到錢,看到蟲子也是容易的,對我而言,采集和撿是一回事。我一直想,能撿到一個錢包,發一筆橫財就好了。這個庸俗的想法最近被我實現了。那晚散步,路邊就躺著一個錢包,在燈光暗淡的照明邊緣。我撿起它來,兒時的夢想瞬間成真:駕照、身份證、卡、現金都有,只是數額到不了發財的地步。當這些真到手里的時候,我覺得做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好人更重要,我照著證件上的地址,找到失主,一并返還。唯一值得商榷的行為,是我留了一張照片,想紀念一下這個愛好里標志性的一段。
李金鋒摘自微信公眾號“蟲與蟲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