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貴州始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落實產業發展“八要素”,把茶產業作為貴州省的重要農業支柱產業來打造,加快茶業強省建設,助推脫貧攻堅進程。
4月15—20日,由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中共貴州省委網信辦、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主辦,貴州畫報期刊傳媒集團、貴州新聞圖片社承辦的“春來喜看貴茶綠—一全國畫報媒體走進多彩貴州主題采風活動”順利舉行。來自中央、省、市級畫報媒體的社長、總編、記者組成的30余人采訪團先后走進余慶、鳳岡、都勻等地,聚焦貴州茶產業發展。
這次活動旨在展示貴州茶產業作為優勢特色產業、綠色生態產業、脫貧攻堅主導產業、鄉村振興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取得的突出成績,進一步提高貴州茶知名度和美譽度。
綠色余慶,生態好茶
余慶建縣于1601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位于黔中腹地、遵義東南角,地處遵義、銅仁、黔南、黔東南四地的邊緣結合部。貴州省最大的河流烏江橫穿余慶縣境內68公里。余慶幅員面積1623.7平方公里,這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在16.4℃左右,平均海拔高度約800米,森林覆蓋率達56.7%,境內生態良好,生物資源豐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植被豐茂,縣內無工業污染,對發展茶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是“干凈茶”的理想產地。
余慶縣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推廣茶葉種植,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相較于貴州省內其他產茶大縣(如湄潭、鳳岡、都勻),無論規模、品牌、產值都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全縣茶園面積達到182萬畝(綠茶102萬畝、苦丁茶4.2萬畝、白茶3 8萬畝),投產茶園12 5萬畝、幼齡茶園5.7萬畝,種茶大戶500余戶。2017年全年茶葉產量達5036噸,產值3 5億元。成功打造了以烏江流域為主的苦丁茶產業帶、以江北為主的綠茶產業帶、以飛龍湖為主的白茶產業帶的雛形,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提高到96.1%,形成了以木犀科小葉女貞、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白葉1號)為代表的良種系列。從基地建設上適應了消費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余慶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全縣無工業污染,森林覆蓋率達62%,榮獲“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綠色小康縣”等稱號,有著“天然氧吧”的美譽;烏江河橫貫余慶縣境長達68.5公里,河谷及兩岸山地丘陵由于受到烏江河谷蒸騰水汽的影響,常年云霧繚繞、形成雨熱同季現象;余慶縣茶園80%屬大戶所建,便于統一培訓、指導、管理,而且茶園之間有自然的生態林和丘陵地帶隔離,茶樹的病蟲害不易傳播,病蟲害相對較少,造就了余慶茶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和生態優勢。
2015年以來,余慶縣積極探索余慶茶產業發展之路,選擇以“余慶茶,干凈茶”的發展思路統領全縣茶產業發展,打生態牌、走綠色路,適應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新趨勢,打破余慶茶產業規模不大、品牌不響、產品附加值不高等桎梏和瓶頸,走出一條茶產業發展特色之路。
為發展“干凈茶”,余慶嚴把茶葉加工關,在采摘和運輸過程中,對工人進行嚴格要求,對用具制定了統一標準,以免茶青受到污染或受悶變質。在加工環節嚴控進入關,一律拒收檢測農殘超標的茶葉,并改造升級加工車間,推行標準化、現代化加工,避免二次污染。嚴格質量溯源,茶園實行24小時遠程監控,實時記錄“余慶干凈茶”從萌發到生長、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過程,為茶葉辦理“身份證”,實現茶產品“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問責可追究,產品可召回”追溯體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建立誠信制度,茶葉協會為茶企業和茶農建立誠信檔案,凡在生產管理和加工經營過程中不按規定操作,將被列入誠信“黑名單”,政府取消一切項目、扶持、獎勵補助等優惠政策。
通過實踐與探索,余慶“干凈茶”做出了品質、千出了成效。在2016—2017年度抽檢的66個送歐陸分析檢測的茶樣中,有96.97%的茶樣達到歐盟477項檢測標準, “干凈茶”已成為余慶茶葉的名片,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和關注。余慶茶葉過硬的品質,得到客商的青睞,白茶、苦丁茶產品供不應求,客商是先打款、后發貨;另外浙茶集團、聯合利華、福建客商紛紛與余慶茶企合作,訂單收購余慶的綠茶產品。余慶“干凈茶”的發展理念,吸引了浙江、江蘇等地商人投資發展茶產業。2015年以來,余慶先后引進貴之緣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等4家公司落戶余慶建基地、搞加工。實踐證明,選擇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做“干凈茶”的思路是正確的,余慶將“讓天下人喝上干凈茶”作為余慶茶產業發展矢志不渝的追求,持之以恒堅持走下去。
東有龍井,西有鳳岡
在貴州北部,烏江之濱,有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一一鳳岡。鳳岡縣國土面積1883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86個村(社區),總人口44萬。長期以來,受交通條件落后、基礎設施薄弱、信息閉塞等因素的制約,全縣欠發展、欠開發、不充分、不平衡的現狀十分突出,被列為國家武陵山扶貧開發片區縣。2014年識別貧困人口10871戶41754人,貧困發生率達10.48%。
要脫貧致富,產業支撐是關鍵。鳳岡縣委、縣政府結合土地資源、氣候條件實際,經深入調研,確立了“以茶富民,以茶興縣,以茶揚縣,以茶奔小康”和“人均1畝茶”的發展目標,用茶產業推動大扶貧戰略落地。
何壩鎮知青文化園是鳳岡茶旅融合的一個示范點,茶園規劃總面積14.3平方公里,主要由知青茶山、知青文化長廊、水河公社、茶海紅心,知心亭、知青文化墻、鳳凰閣石林、夜郎古甸、太極景觀圖、醉美坳上新農村示范點、太極洞宗教文化景觀等景點組成。
1968~1979年,來自上海、遵義的知青230余人來到水河村,他們在這里開荒種茶、帶領當地的群眾一起種植茶葉,為鳳岡縣的茶葉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茶產業發展帶動該村884戶3512人增收致富,其中,帶動貧困戶121戶352人穩定脫貧。
永安鎮田壩村是鳳岡縣茶產業的龍頭,這里出產的鋅硒有機茶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并通過了歐盟481項檢測指標出口歐洲,同時打開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市場。這里的農民種茶有收入、采收有收入、制茶有收入,在茶園景區開辦農家樂也有收入。永安鎮現有茶園面積52萬畝以上,75%的老百姓都是茶農,有機認證茶園1.91萬畝。茶葉加工企業74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獲QS認證企業12家。省內外開設“鳳岡鋅硒茶”專賣店81間,在淘寶、天貓、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20個,茶區擁有經營茶莊6家。茶葉年產量達5100噸,實現綜合產值5.4億元。據統計,在該村2125戶農戶中,擁有千萬元以上資產的達6戶,百萬元以上資產的達200余戶,農民擁有家庭轎車600余輛,早已實現了戶戶通公路、家家奔小康。
鳳岡縣現有茶園面積50萬畝(其中有機茶園面積5.18萬畝)。2018年投產茶園45萬畝,總產量達到5.5萬噸,產值45億元,綜合產值70億元。現有茶葉加工企業280家。擁有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2家、市級龍頭企業44家;獲SC認證企業96家、有機認證茶葉加工廠9家、出口茶葉企業9家。2017年成功進入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被列入首批100個中歐互認地理標志產品名單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在2018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 “鳳岡鋅硒茶”品牌價值16.49億元,全國排名第44位。真正實現“茶葉改變鳳岡”的目標。
都勻毛尖,香滿人間
都勻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具有2200年種荼史、1000多年貢茶史、100多年品牌史,曾于1915年與貴州茅臺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素有“北有茅臺、南有毛尖”之美譽。2018年,都勻毛尖榮獲中國產業區域品牌價值十強;2019年又榮獲全國綠色農業十佳茶葉地標品牌,成為貴州唯一入選的茶葉品牌,是當之無愧的貴州第一茶。
近幾年,在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主推“三綠一紅”茶業領軍品牌的戰略部署下,都搶抓發展機遇,把茶產業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集中在抓基地、上項目、強加工,塑品牌上集中發力,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著力推進茶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融合發展,都勻市茶產業繼續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截至2018年,都勻市茶園面積已達37.83萬畝,其中可采茶園面積19.3萬畝、有機茶園認證面積2.5萬余畝、無公害茶園認證21.3萬畝。茶葉總量為7224噸,茶葉綜合產值為18.4億元。
在決戰脫貧攻堅之際,都勻緊緊依托荼產業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在2018年,都勻市新增茶園面積3000畝,有效帶動了茶產業精準扶貧的大發展。通過新建茶園補助、荼青銷售、茶園管護勞務費等方式,茶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貧困戶的脫貧致富。
綠色茶葉,貴州珍寶
近年來,貴州始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落實產業發展“八要素”,把茶產業作為貴州省的重要農業支柱產業來打造,加快茶業強省建設,助推脫貧攻堅進程。通過全省上下努力,茶產業現已成為貴州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綠色生態的新興產業,成為多彩貴州的一張靚麗名片。截至2018年年底,貴州省茶園面積達700萬畝,投產面積561萬畝,產量36.2萬噸,總產值394億元,連續6年排名全國第一。以銅仁、遵義、黔南、黔東南等茶區為主的武陵山茶園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綠茶新金三角。
當前,貴州正以打造全國知名的茶葉品牌為目標,聚焦“貴州綠茶”,全力推進品牌建設。貴州茶按照工業化的理念,推行大生產與專業化分工,以大企業(集團)為平臺,推動初精制分離以及拼配的數據化、智能化,確保貴州茶葉的標準、品質穩定,為開拓大市場奠定了基礎。隨著茶葉品牌的打響,貴州茶葉大量出口海外,2018年貴陽海關檢驗檢疫出口茶葉2834噸,茶葉成為貴州繼白酒、煙葉之后的第三大出口農產品。據了解,貴州新制(修)訂的系列茶葉品牌地方標準,將水浸出物指標定在40%以上,高于國標(34%)6%;氨基酸含量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樹立了中國綠茶的新標桿。此外,貴州還大力開展“清源行動”,在全國率先禁止使用水溶性農藥,提出“寧要草,不要草甘膦”,禁限農藥在全國55種的基礎上提高到120種。率先建立茶葉質量安全監測網絡體系,上線企業已有121家。創建“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9個,占全國總數的1/4,排全國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