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端看來,我沒有,也不想擁有人際關系,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擁有一個人靜靜發呆的時間,如此而已。然后,在生鮮市場、便利商店那小而安全的購物行為中感受一點微小的喜悅,不多做無謂的思考,孤獨而忘情地度日。
“攝影對我來說就是來到街頭,邂逅各種各樣的事物,通過照相機這個手段轉換成攝影影像,然后通過攝影方式形成一種新的欲望、新的世界。”
“與其說攝影是記錄,不如說攝影是記憶,一連串記憶累計的過程。同時也是時間的化石,更是光影的神話。”
——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攝影師,被譽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名家,曾是日本傳奇性先鋒攝影團體“挑釁”(PROVOKE)的旗幟性人物,擁有世界性聲譽,在IPAsia( Invisitble Photograper Asia)紀實及街拍攝影平臺發起的亞洲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師投票中,名列第一位,森山大道自20世紀60年代在日本攝影界登臺亮相后,就一直以對攝影的真摯態度感動、感染著所有從事攝影的人。他不斷以其獨特的視角、獨到的發現刷新我們的視覺經驗,使人領悟攝影魅力。由于他對日本社會獨特的觀察與影像表現,森山大道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日本代表性攝影家。
與戰后日本同步成長
森山大道1938年出生于大阪,此時正處于日本侵華的相持階段,至日本投降,戰爭并未對7歲的他產生影響,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那樣的年齡根本還不懂得什么是恐懼。”
森山自我意識的形成和成熟可以說是與日本的再次崛起是同步的。戰敗后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社會處于一種激烈的動蕩不安之中,整個民族深深地陷入屈辱自卑與自信自滿的糾纏交織的泥沼中無法自拔,屈辱自卑是因為被美國占領,被美國同化;自信自滿是源于經濟的高速增長。
整個日本社會,一方面在表面上平靜地接受著美國的“熏陶”,迅速“美國化”;另一方面在民族的內心思想里又是極度的反抗、掙扎,卻只能壓制著與隱忍著,這是民族精神深處無聲的痛處和嘶吼。就是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民族性格,烙印在了森山大道的內心,也逐漸內化成了森山大道作品里的民族敏感性。
看森山大道的照片,有三個最為直觀的感受:黑、高反差和粗顆粒。黑,傳遞出絕望的孤寂;高反差的黑白對比帶來的是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粗顆粒塑造的樸拙的原始質感卻與拍攝主題都市該有的光怪陸離大相徑庭,透出的是反叛和個性。以至于,一個在跳繩的小女生,還有他最出名的作品《野狗》里那只神情冷漠的野狗、一條在天空中漂浮著的大鯨魚,都散發著迷茫、惶恐、不安的氣息。
這些都是城市中不為人所關注的細節,森山大道用狗一般靈敏的鼻子穿梭在日本都市的大街小巷中,“搜尋”“嗅覓”這些隱藏著的日本歷史的記憶碎片。
用“彷徨之犬”——這個1999年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大型回顧展的名字來界定森山大道,是精準的。這個回顧展讓森山大道成為日本第一位在美國一流博物館舉辦全面回顧展的藝術家。
促成日本當代攝影發展
森山大道是促成日本當代攝影分水嶺的一位重要參與者。他在1968年加入日本現代攝影史上的一個特殊流派——“晃動模糊派”,這個流派是源于一本先鋒雜志《挑釁》。
森山是受到當時雜志的編輯中平卓馬的邀請而加入,當時的成員還有詩人岡田隆彥、評論家多木浩二以及攝影師高梨豐。而森山大道因為風格最為鮮明且最為成熟,被日本攝影界公認為該流派的旗手。“晃動模糊派”可以說是日本攝影史的一個分水嶺。
森山大道從事攝影可以說是一種緣分。他最早從事了幾年的平面設計,自己還開過設計事務所。與攝影的結緣,源于一次他邀請攝影家巖宮武二來拍攝廣告。經過多次與巖宮武二的交往和旁觀,森山大道慢慢意識到了攝影的獨特魅力。就這樣,他成了巖宮武二的助手,正式開啟攝影藝術生涯。
后來,從巖宮武二那里,森山大道第一次知道了日本當時著名的攝影家——東松照明。東松照明的作品給了森山大道強烈的沖擊,森山大道意識到日本攝影家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攝影觀。森山大道興致勃勃地準備奔赴到東松的門下,不巧的是恰在此時東松所在的日本青年藝術家聯盟“VIVO”解散,森山終究未能如愿。但毋庸置疑的是,東松對森山大道的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東松亦將森山稱為自己藝術的繼承人。
森山的視覺魅力
森山的圖片往往呈現碎片性和神秘性的特點。他眼前所呈現的外部的表象構成了一種刺激源,從而構成一種沖動、一種反應,是通過照相機所創造的一種多元訴求的反應。這是森山的觀看方式,是他對周圍的社會生活的理解與參與。這樣的過程在不斷地重復,這就是森山的拍攝方式。森山作品中呈現的神秘性是其攝影探索的理由所在。城市對森山而言就像是一個迷宮,穿越城市就是穿越迷宮。他不想去提供答案,寧可留下懸而未決的問題,留下懸念。
女性是森山大道鏡頭中非常重要的內在表達。森山大道鏡頭中的女性人體是匿名的,臉部經常是模糊不清、難以辨認的。要解釋這些女性在畫面中沒有面部特征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這些照片的狀態實際上不具備說明性的功能。森山大道對女性的描繪在具象的同時又是抽象的,尤其是女性的身份認證。
獨特的影調結構與畫面構成。森山大道將攝影作為一種情感的實驗。其作品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的灰色影調。這種灰色所具有的震撼力,也是成就其“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除了灰色之外,在畫面結構上,森山大道也有其獨特的處理方式,尤其在拍攝城市的時候,如何在畫面上保持平衡,包括橫構圖及豎構圖的理解。森山大道最喜歡的就是4x5比例的豎構圖樣式。他認為35mm畫面相對來說太長了些。這一比率不符合他的視覺要求。對于對影像的構成有很苛刻要求的森山大道來說,他常常會在橫構圖時裁去左右兩端。尤其有趣的是,森山大道在后期制作時喜歡憑感覺剪裁,這也是他的一張照片往往有兩三個版本的原因。
一個人成為攝影大師以前,總有一些攝影家或是其他重要的人物對他產生重要的影響。直到今天,森山大道對一些影響過他的攝影家仍保留崇敬之心。在森山大道剛剛接觸攝影不久,他發現了威廉姆·克萊因的《紐約》。他被這位美國攝影家畫面中不合規則的、有時候是模糊的甚至構圖是傾斜的《紐約》所迷戀和震驚,從而意識到攝影可以成為一種自由的藝術樣式。
森山大道的拍攝方式冷靜,而將燃燒的熱情放在暗房制作或后期的剪裁中,試圖從中找到視覺與心理的平衡點。于是解讀森山大道的作品,一開始就會進入一種迷惑的狀態,甚至不知道這位大名鼎鼎的攝影家為什么會拍攝這些景物或人物,以及他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拍攝方式。然而一種莫名的情緒始終在他的照片中彌漫,讓觀眾的神經在隱秘之處不停跳動。
森山大道的視覺魅力在于它的“隱身”,在看似不經意的環境和細節之間渲染濃烈的民族意識。他放棄了傳統的紀實拍攝方式,也沒有選擇故弄玄虛的后現代手法。因為在他前面,已經有不少攝影家在這兩方面已經走得很遠了。
于是,他獨辟蹊徑走出了更為現代寫實主義的道路,將看似紛亂的影像世界劃入了個人意志的權力空間。的確,他的作品對于當時的日本攝影界及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很強烈的。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攝影師都為他的表現風格所吸引。20世紀80年代以后模仿他風格的作品不計其數,但是真正得其精髓的少之又少。很多年輕一代攝影人的作品從表面上看和他的作品極其相似,卻無法完成一種切入肌膚的情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