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的文化中,各民族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與相應的傳統體育運動緊密相連,除了端午節的賽龍舟,還有春節的舞龍和舞獅、清明節的秋千和放風箏、重陽節的登高……
1961年端午節期間,廣州市郊新州人民公社的社員們準備賽龍舟
1962年,在呼和浩特市郊舉行的那達慕大會上,摔跤手表演蒙古式摔跤。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聚會”的意思,是草原人民喜慶豐收、隆重聚會的節慶活動。那達慕大會上的主要體育比賽中,俗稱的“男兒三藝”——馬術、射箭、搏克(蒙古族摔跤)
1961年清明節,北京的孩子們在天安門廣場放風箏。清明節是一個意義豐富、風俗多樣的節日。清明節經過2000多年的不斷豐富和傳承,形成了踏青、冷食、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等多重節日活動
1962年,在呼和浩特市郊舉行的那達慕大會上,蒙古馬術隊進行馬術障礙表演
1962年,在西藏拉薩舉行的望果節慶祝活動上,一位15歲的少年騎手成為賽馬會上的優勝者。望果節是藏族農民慶祝豐收,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一年一度的望果節上,農牧民群眾身著節日盛裝,轉遍農田,祈求上天帶來風調雨順的好收成。同時,還有跑馬射箭等體育活動
1975年的火把節上,云南路南的彝族群眾在參加傳統摔跤比賽。火把節是彝族最為隆重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一般于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歷時3天,至今已傳承了2000多年。每年火把節期間,彝族同胞都會舉辦賽馬、摔跤等比賽,并在夜晚點燃火把游行
1979年春節期間,北京市海淀區的踩離蹺表演。傳統的春節從除夕夜到正月十五,其間的傳統活動極其豐富,除了放煙花爆竹、賞花燈外,還包括舞龍、舞獅、踩高蹺等娛樂活動
1984年農歷三月三,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鎮舉行的花炮節上,花炮點燃后,侗族青壯年爭先恐后搶花炮。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廣西、貴州、湖南的侗、菌、瑤、壯族群眾都要舉行傳統的搶花炮活動。搶花炮是一種斗智、斗勇、斗氣力的體育活動
1985年春節期間,膠東半島上的山東省牟平縣農民舞龍慶新春
1988年重陽節,72歲的退休職工王大娘在兒孫們的攙扶下參加北京八大處公園的重陽登高活動。重陽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習俗較多,主要有賞菊飲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還有登高等體育活動
山東高青縣舊鎮鄉西馬村,還保留有清明節蕩秋千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