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博 于險峰 張仁軍
自2018年以來,遼寧省鐵嶺縣按照遼寧省“五大區域發展戰略”部署要求,根據“連點成線、連線成帶”的發展思路,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實際,以人才支撐護航“鄉村振興”戰略計劃,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并引導更多人才投身振興鄉村事業建設。
引智助推科技示范帶
鐵嶺縣針對全縣人才總量少、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開展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以蔡牛鎮張莊玉米新品種專業合作社、新臺子鎮萬鑫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5個人才引領致富典型為樣板,主要圍繞全縣主導產業、重要領域和關鍵崗位,規劃建設“農業產業人才示范帶”,發揮典型示范的帶動作用,著力引進培育一批具有核心關鍵技術、具備成果轉化能力、符合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助推人才工作提檔升級。
“我們用‘小雙行‘大壟雙行等種植模式,將玉米畝種植密度由4000株提高到5000株,按一穗最低200克計算,畝產可超1000公斤。”鐵嶺縣蔡牛鎮張莊玉米新品種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說。
趙玉國是鐵嶺縣有名的“土專家”“田秀才”,曾被評為“全國十佳農民”,他是科學種田的實踐者與推廣者。他深知農業人才的重要性,每年都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合作,承擔國家大型農業示范推廣項目。與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讓趙玉國嘗到了甜頭,不僅合作社得到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持,也促進了科研機構科研水平的全方位提高。在專家們的技術支撐下,張莊合作社成功推廣了10多個抗倒伏、抗蟲害的玉米新品種,并在當地率先應用大壟雙行、倒茬輪作等新型玉米種植模式,使當地玉米產量大幅增加,帶動了周邊2萬多戶農民增收,成為當地農業技術推廣、農民致富的助推器。合作社也先后榮獲“全國先進示范社”“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
引鳳歸巢帶富眾鄉鄰
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是一個以種植傳統水稻為主的水田村,過去由于人多地少、種植品種單一,村民一年辛苦下來沒什么收入,村集體更是“一窮二白”。2012年,村“兩委”班子積極響應該縣“富民領航工程”號召,力邀擁有千萬元身家的建筑公司老總聶明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聶明以遠高于市場行情、每畝800元的價格將全村3560畝土地全部轉包過來種植水稻,成立了萬鑫水稻種植合作社。同時,投資上千萬元修建了機耕作業路,購置拖拉機、插秧機等農機具,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
在聶明的帶領下,西三家子村村民腰包漸漸鼓起來了。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達到2.1萬畝,年純收入達600萬元以上;吸納社員170人,年人均收入達2.5萬元;村里通過服務合作社收取管理費,每年給村集體創收10余萬元。聶明因此被評為“省級十大種糧大戶”,合作社被授予“市級優秀農民合作社”。
引技壯大村集體經濟
凡河鎮高強北村由于可利用資源有限,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村民收入較低。為改變現狀,2017年9月,村“兩委”班子經過考察調研,確立了以發展食用菌產業來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村“兩委”班子決定招賢納士,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最終與鞍山市岫巖縣香菇種植能手蔡春彬達成合作。
蔡春彬是一位有著30余年香菇種植經驗的老技術員,具有豐富的研發、生產、培訓等實踐能力。來到高強北村后,蔡春彬立即與村“兩委”班子商定發展產業計劃,親自篩選棚區地塊、籌建試驗大棚,建立制菌室、干燥車間、冷庫等,通過試驗積極改良制菌營養配方,將菇豐素換成施惠肽,提高了香菇抗衰老、抗血稠功效。經過一個冬天的運作,4個試驗大棚收益顯著。有了蔡春彬的技術支持,村民參與熱情顯著提高,于是趁熱打鐵進行規模種植發展香菇產業。
為解決銷售問題,村“兩委”班子又積極拓展銷售渠道,與專業公司簽訂銷售合同,實現了訂單生產。目前,全村香菇大棚已發展到80余個,在冷棚建設、菌棒加工、棚內管理、采摘儲存,以及分類銷售等方面實現了正規化、專業化,吸納百余戶村民就業,每棚年均收入近4萬元。新技術的引進,讓高強北村食用菌項目取得了良好開局,這些小小的香菇就像一把把“幸福傘”,撐開了村民舒心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