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曼靜
臨床上很多疾病都會表現為發熱,一旦出現發熱,先別忙著去醫院,可以先試試中藥退熱,既方便又安全。
1.辛溫解表退熱法——桂枝湯、麻黃湯
該法是指用辛溫解表的藥物來達到退熱的目的,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患者。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有汗或無汗、鼻塞流涕、咳嗽等。如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者,宜用桂枝湯(桂枝、芍藥、大棗、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如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者,宜用麻黃湯(麻黃9克,桂枝、杏仁各6克,炙甘草3克),但該方發汗作用較強,需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此外,還可用中藥擦浴法。取荊芥、羌活、防風各10~20克,加水100~200毫升,煎煮20分鐘左右,候溫后用藥棉蘸取藥液,反復擦雙足涌泉穴,或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肘窩等處,直至皮膚發紅。此法尤適宜外感風寒伴有無汗頭痛、肢體酸痛、發熱怕冷者。
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通過喝生姜水、蓋被子捂汗、熱水泡腳,以及刮痧等方法來退熱。
2.辛涼解表退熱法——桑菊飲、銀翹散
該法指用辛涼發散的藥物,可使熱外透,從而達到退熱的目的。適用于外感風熱表證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有汗、頭痛、口渴、咽痛、咳嗽、舌尖紅、苔薄黃等,可選用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蘆根等)或銀翹散(薄荷、牛蒡子、金銀花、連翹、淡豆豉等)。
此外,同樣可用中藥擦浴。取薄荷、柴胡、黃芩各10~20克,加水煎煮20分鐘左右,使用方法同“1.”。尤適宜外感風熱伴有咽喉腫痛、頭痛、口干、口渴者。
3.瀉下退熱法——大承氣湯
該法是指使用有瀉下作用的藥物將積滯由大便排出體外,從而達到退熱的目的,適用于實熱積滯在內者,除表現為發熱外,還有大便秘結、腹脹胃滿、腹痛、按之發硬等癥狀,宜選用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各12克,厚樸24克,芒硝9克)治療。
此外,還可用中藥煎湯灌腸。取生石膏、連翹、荊芥、薄荷、蘆根、赤芍各適量,水煎取汁200毫升,保留灌腸30分鐘,每2~4小時灌1次,具體灌腸次數視體溫而定。由于該方法專業性較強,宜在醫院內進行。
4.寒涼藥退熱法——安宮牛黃丸、紫雪丹
該法適用于溫熱邪毒內陷心包的熱閉癥,主要表現為高熱煩躁、昏迷亂語、甚或驚厥等,舌紅或絳,苔黃燥,宜選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同時采用物理降溫,如冰塊冷敷額頭、腋下、腹股溝等部位;或用酒精(鹽水)擦浴頸部、胸部、腋下、四肢和手腳心。
5.和解退熱法——小柴胡湯
該法指使用調和的方法解除熱邪,謂之“和解退熱”。如患者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嘔吐、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等,宜選用小柴胡湯(柴胡30克,黃芩、人參、炙甘草、半夏、生姜各9克,大棗4枚)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