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彥
原寧波市文化局副局長裴明海已頤養天年十余載,摹字習畫,天天浸潤丹青,還“藝術相通”地開啟他心追手摹的藝術心旅。“作畫不說好壞,說性情”成為他的創作要旨。從而,繼國畫書法后,又涉獵油畫創作而不亦樂乎。對此,他情結頗深地說,畫冊,便是我主要的摹本,是自己心儀的老師,且日日不輟進入“角色”。這就是裴明海的“詩與遠方。”
西洋油畫的特點,就是具有所附著的顏料較強的硬度,當畫面干燥后,能長期保持光澤;并憑借顏料的遮蓋力和透明性能較充分地表現描繪對象,色彩豐富,立體質感強。還有它不同于國畫的“散點透視”,使之油畫作品,更俱“還原性”。
裴明海深諳此道地以顏料為“元素”,以構圖為“語言”,直觀地表面靜物、人物,宣泄畫家不一般的性情與心境。緣此,他的油畫,粗獷而不失細膩,寫實寫意兼俱,心酬意滿地“涂抹”創作,時常地忘了今宵是何年。數年來他的作品蔚為大觀。
裴明海既有著戲曲理論的積淀,編過戲劇雜志;又做過十余年的文化局長,今天趨而高屋建瓴地開始他的“玩物尚志”。可以說,一點兒不陌生,似乎駕輕就熟,畫面感很足。“油畫顏料厚堆的功能和極強的可塑性,使油畫在觀感上產生出能與人們思想情感共振的節奏與力度。”他的理解,“塑造不單是完成造型的任務,而且也對畫面的肌理效果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因為肌理直接傳達著藝術家的心理感受,影響著作品的感染力度。”
因此,裴明海在傳統寫實油畫中,往往這種“畫面感”超越質感的局限而將精神之氣貫穿于整個畫面和觀者的內心,成為抽離于具象的色層美。
他善于借助畫布物象形體輪廓,再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隨后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于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
比如,裴明海的“靜物”,擅長運用“厚涂”,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而達到特別耐看的藝術效果——這里集萃裴明海創作的十來幅油畫,多少性情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