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武 《為什么中國對殖民者恨之入骨,而印度卻對英國感恩戴德》
印度對英國殖民者感恩戴德,乍一聽不可思議,細思則不難理解。
首先,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只是個地理名詞,正是英國人的到來,才將整個南亞次大陸變為一個統一的殖民地國家。
其次,在殖民統治期間,英國并不只是掠奪,而是進行了整體性的規劃和建設。在19世紀,大英帝國和沙俄之間的大博弈中,英國的核心利益始終是保住印度。因此到獨立時,印度的現代化程度實際上已是較高的了。比如鐵路總里程就達到了亞洲第一,遠遠超過1949年的中國。也就是說,印度的現代化起點比中國要高。這是英國留給印度的一個重要遺產。
英國還給印度留下了一個完整的中央政權機構。一戰結束之后,英國開始在印度大力培養當地精英,協助英國人進行統治。而且,這些人都接受英語教育,對英國的忠誠度非常高。到20世紀30年代,印度人已經開始出任英印政府高級官員,甚至包括總理這樣的重要職位。
二戰結束后,英國決定讓印度獨立時,雖然也埋了一些釘子,但整體上還是把主要管理權限逐步交給了印度人。1947年印度正式獨立時,基本上是很平穩地完成了過渡。
此外,英國還把自己原來在東南亞地區其他殖民地的一些特權也一并移交給了印度。如英國對錫金、不丹、尼泊爾等喜馬拉雅南麓小國的殖民宗主權,都交給了印度,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這些國家的宗主國。
從印度的角度看,殖民留下的遺產遠大于破壞,因此印度人不但不恨英國殖民者,反而對其非常感激。
斯琪 《愛因斯坦吐舌照是真的嗎?這5個小秘密你一定不知道》
愛因斯坦因為一張流傳甚廣的吐舌照,成為人類表情包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員干將。
愛因斯坦為什么會吐舌頭?一種常見的說法是愛因斯坦在病魔面前展現樂觀的心態。這個說法出自美國作家丹尼斯·布萊恩的《愛因斯坦全傳》,其中提到1948年12月12日愛因斯坦手術后出院回家,被一位攝影師搶拍下了伸出舌頭搞怪的表情。這張照片登上報紙后,愛因斯坦把照片剪下來寄給為他動手術的醫生,還在照片上寫下了一句俏皮話:“尼森看我的肚子,全世界的人看我的舌頭!”
但據愛因斯坦檔案館的資料記載,這張照片其實是1951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在他72歲生日聚會之后拍攝的。生日活動持續了一整天,當夜幕降臨,愛因斯坦身心疲憊地準備坐車回家的時候,攝影師們卻仍然糾纏不休,希望能拍到更多他有笑容的照片。已在崩潰邊緣的愛因斯坦大叫:“夠了,夠了!”卻未能成功地嚇退攝影師們。他只好非常無奈地吐了吐舌頭,以代替僵硬的笑容,從而有了這張廣為人知的吐舌照。
我們所見的吐舌照的作者,是時任國際合眾社的記者亞瑟·賽西。實際上當晚許多攝影師也在場,可能是因為擔心愛因斯坦會抗議,最終只有賽西發表了這張照片。結果愛因斯坦在報紙上看到照片之后,非但沒有抗議,反而覺得抓拍得很到位,十分喜愛。他主動要求加洗了9張照片,并且親筆簽名了其中幾張,送給親友。
劉三解 《古代為什么經常發配犯人,而不是關進監獄》
流刑在秦漢法律體系下,是一個非常不常見的刑罰,進入“魏律”系統之后,才被廣泛施用。
《唐律疏議》“流刑三”條下解釋:《尚書·堯典》云,“流宥五刑”。以“流放”作為“五刑”(墨,黥面刺字;劓,割鼻子;剕,斬腳趾;宮,閹割男性;大辟,斬首)的寬刑替代。“大罪”則遠遠流放,最狠的是扔到海外,次一等的是扔到九州之外,最輕的是扔到“中國”也就是中原文明社會之外。這是唐堯的舊法。可見,“流刑”是“法律儒家化”的表現,其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對儒家經典的踐行。
這個刑罰踐行于魏晉南北朝之際,卻在唐宋廣受詬病, 因為它作為只比死刑低一等的重刑,唐宋之際覺得太輕了。這其中涉及社會形態的變遷。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的生存是以宗族為依托的,當一個人被剝奪了與家族共居的權力,遠流到毫無社會關系的偏遠之地,其生活必然困苦不堪。而到了唐宋,尤其是宋朝,地方開發已見成效,所謂的流放地也多是漢人聚居區,且本人的生存早已脫離了家族的蔭庇,自始至終都是以小家庭的形態存在,所以,哪怕是流放,入籍之后照樣可以出頭,因此不以為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朝發明了“刺配”,一種結合了“杖”“黥”“流”的復合刑罰,也就是《水滸傳》中說的“殺威棒”+“刺面金印”+“流放三千里(邊關軍州) ”。元朝則南人流北,北人流南,流放入軍,也就是編入軍隊,終生不得脫離。到了明朝,《大明律》實際操作中回避流放三千里,而改為輸役。到了清朝流刑再次興起。所以我們常看到電視劇說“流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之類。而之所以如此,實際上是清王朝本身奴隸制殘余的一種司法表現。
鬼說天下 《在抗美援朝時期,美軍的陣亡人數為什么比志愿軍的要低》
彭德懷曾說:“抗美援朝雄辯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但志愿軍也為抗美援朝的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志愿軍在抗美援朝中的犧牲人數在11萬左右,而美軍的陣亡人數則是5.4萬左右。美軍的陣亡人數為什么比志愿軍的犧牲人數要少如此之多呢?
首先,美軍當時的軍事裝備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幾乎領先了志愿軍一個時代。在如此大的差距下,志愿軍肯定要付出巨大的傷亡。與之相對的是,美軍損耗的武器裝備是志愿軍的幾十倍。
其次,志愿軍統計的犧牲人數中包括了傷重不治、非戰斗性意外等人員,而美軍的陣亡人數只包括了戰場上直接被打死的人。如果按照美軍的統計方法,志愿軍的犧牲人數也會少很多。
第三,美軍的后勤保障,特別是醫療保障要遠好于志愿軍。很多志愿軍并不是犧牲于疆場,而是死于惡劣的醫療條件,甚至國內不法商人的偽劣產品,這也是后來開展“三反”“五反”的原因之一。
最后,雖然美軍的陣亡人數只有5.4萬左右,但整個“聯合國軍”卻陣亡了幾十萬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韓國人。在抗美援朝后期,依靠其他國家的大批“炮灰”,美軍大大地減少了陣亡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