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婦女妝飾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唐代婦女在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文化高度發展,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開放的時代風潮引領下,創造出了千姿百態的發式與妝飾,這些發式多達400多種,有具體名字的就有200多種。這些發式與發飾,反映出唐代服飾文化的階級性、時代性、藝術性、整體性特征,反映了初唐的簡約大氣、盛唐的雍容華貴、晚唐的奢靡頹廢的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審美趨勢甚至婦女地位的表現。
關鍵詞:唐代;仕女圖;發式;發飾
中圖分類號:J5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6-0044-06
人類對自身的美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傳承和演變,直接反映人類社會的政治變革、經濟變化和風俗變遷,展示著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國古代婦女妝飾是古代婦女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創造產生的,既是物質文明,也是精神文明,反映古代婦女的審美與文化生活,在人類文明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孝經》有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史也。”[1]52古人在維持頭發的完整、進行蓄發的同時,也同樣重視對頭發的打理與裝飾,以起到美化自身的效果。
唐代作為我國封建王朝國力最盛的朝代,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空前的發展,統治階級也表現出一種宏大的創造的氣魄。在唐代開放與開明的時代風潮下,外來文化在中原地區廣泛傳播,與本民族文化融合,唐代的審美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生存的女性得以享受充足的物質供給,這就為她們追求外表的華美創造了基礎。她們所創造、流行的事物經由藝術家之手,用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表現、記錄下來,逐漸凝聚成社會風尚。據記載,這時期的各種發式大約有四百多種,有具體名字的就有二百多種[2]48,現存唐代仕女圖中描繪了各富特色、多姿多彩的發式,展現了唐代婦女發式的造型特征。
一、唐代女子的發式與發飾
(一)發式的類別
發式,即頭發的式樣。唐代婦女發型千姿百態,各種多樣。據唐人所著《髻鬟品》記載:“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明皇帝宮中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3]3602根據傳世文獻的記載和現存繪畫、壁畫等文物反映,唐代婦女發式大體上可以分為髻、鬟、鬢三種,各具特色,代表著當時的流行趨勢。
1.髻
“髻”是綰束在頭頂上的頭發,發髻的基本形態依照位置可劃分為兩種:高束于頂的為高髻,垂于顱后的為低髻。
高髻起源于戰國,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早為歌舞藝人表演時所梳,大約到東漢以后,高髻才漸漸為婦女所用,并從宮廷流傳至民間,時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4]238這個時期的高髻種類豐富,誕生了靈蛇髻、飛天髻、盤桓髻等式樣。到了隋唐,高髻更是愈加高大,種類也愈加豐富。據史籍記載,就有云髻、螺髻、峨髻、鳳髻、叢髻、半翻髻、反綰髻、驚鵠髻、交心髻、三角髻、烏蠻髻、回鶻髻、長樂髻、百合髻、歸順髻、平蕃髻、愁來髻、樂游髻及雙環望仙髻等數十種。[5]162
低髻,也稱垂髻,包括墮馬髻、倭墮髻、練垂髻、丫髻等等,低髻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時期。
2.鬟
鬟是古代女性所梳的環形發式,鬟與髻唯一的區別是鬟為空心,髻為實心。鬟的梳法大致為兩種:一是梳成細長的雙環自發根翹起系于頭頂或耳邊,二是梳成寬扁的鬟于耳旁。唐代的鬟的式樣甚多,有數目之分,多為雙環,可至十余鬟,也有高低、大小、長短之分。
一般認為,女性未嫁梳鬟,成婚梳髻,鬟成為少女的標志,杜甫有詩為證:“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立。”我們常稱的丫鬟,也作“丫環”,是將頭發梳成雙環分別位于左右兩鬢,垂于耳際,因此也稱低鬟、垂鬟。
3.鬢
鬢指兩頰至耳前所留的頭發,俗稱“鬢角”或“鬢腳”。古代婦女將發挽成各種髻鬟,還對鬢發加以種種修飾,用以搭配襯托。秦代鬢多被修飾成直角,給人莊重樸實之感。東漢至魏晉流行將鬢發整理成彎鉤狀。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將鬢發留長過耳,搭在兩肩,似兩條飄帶。直至唐代,初唐時的婦女更注重發髻的梳理,對鬢發不加修飾。大約初唐晚期至盛唐,鬢發多在耳垂之上,形狀為尖形。中晚唐時流行鬢發留長,并將下部修剪成圓角,貼于耳部或垂至頸間。具體的樣式有蟬鬢、博鬢、叢鬢等。[6]44
(二)發飾的類別
發飾是插在髻發上面的飾品,唐代婦女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注重發型的打理,還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精美的飾品,與發型相配,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據文獻記載,唐代女子頭飾有梳子、蓖、簪、釵、步搖、搔頭、花飾、鈿花、花冠等,制作材料多種多樣,制作工藝也十分精美。
1.簪
由笄演化而來,《中華古今注》卷中“頭髻”:“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許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榛木為笄,笄以約發也。”[7]18發笄的材質有骨、石、陶、荊、竹、玉、銅、金、象牙、牛角、玳瑁等,女子年十五及笄,表示成人,可以許婚。秦漢之后,“簪”取代“笄”,成為固發、裝飾的工具。簪的插針成細長狀,頭部擴大可進行造型,材質多為金、玉、水晶、犀角、玳瑁等,簪首造型多含龍鳳、花鳥、樹木等,十分精美。
2.釵
釵是用于固定發髻的飾品,與簪不同,釵為雙股或多股,且僅為女子所佩戴。釵由頭和股兩部分組成,釵股又稱釵梁,用來插入發中固定,釵股有長短之分,長者為“長釵”,短者為“短釵”,用于頭頂則為“頂釵”,飾于雙鬢稱為“鬢釵”。
3.步搖
釵首用金絲扭成花枝狀,嵌以珠玉,并系以垂珠,即為步搖。《釋名·釋首飾》曰:“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8]618步搖隨行走時身姿的擺動而搖晃,唐代步搖多用金玉、翠羽制成鳥雀之狀,在鳥雀口中掛銜著珍珠,珠翠并用,十分華麗。
4.鈿
亦作“金奠”,多用金銀、珠翠、寶石制作,以金制成的稱為“金鈿”,金鑲玉和珠寶制作的稱為“寶鈿”,制作成花朵造型的稱為“花鈿”。花鈿的形式分為兩種,一是無柄薄片,用簪釵穿過小孔固定于發上;一是帶柄花鈿,直接插于發上。
5.櫛
櫛分為梳和篦兩種。梳出現于新石器時代,齒粗而稀;篦出現于春秋,齒細且密。二者最初為梳理頭發、清除污垢的工具,后來發展成為婦女的發飾。梳篦的材質有金、銀、玉、犀角、象牙、玳瑁等,造型有長形、買形、半月形、梯形等,裝飾以鳳凰鸞鳥、云紋等,可插于髻前、髻后與兩側,通常采用橫插、對插、斜插的方式。
二、唐代仕女圖中的發式與發飾
唐代婦女的發型造型種類繁多,表現在各個時期的仕女圖中,按流行順序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初唐時期:唐高祖武德初即公元618年至唐睿宗延和元年即公元712年,這一時期仕女圖帶有濃郁的魏晉遺風,是唐代仕女圖創作的雛形時期,主要的代表畫家為閻立本。
盛唐時期:唐玄宗先天初年即公元712年至唐代宗寶應初即公元762年,這一時期為唐代仕女畫創作的成熟時期,代表畫家有張萱、吳道子等。
中晚唐時期:唐肅宗至德初即公元756年至唐昭宗天佑初即公元904年,這一時期雖然國家政局混亂,唐代仕女畫的創作卻達到了鼎盛,主要的代表畫家是周昉。
(一)初唐時期
《步輦圖》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為主人公,描寫唐太宗于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接見吐蕃松贊干布派來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祿東贊的場景。畫面中唐太宗輕裝便衣,身旁九名侍女隨從服侍,侍女所梳發式為云髻。
云髻是將頭發層層堆疊,梳成云朵形狀,額發也處理成云朵狀,卷曲而高聳,似縷縷朵云。《步輦圖》中的侍女烏發云髻,飄逸清俊,且并無佩戴發飾,自然輕巧,天然淳樸,又不失大氣莊重,顯示出皇家氣派。
《胡服美人圖》是初唐舞樂六扇屏風之一,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納墓,解放前被日本盜走,現日本私人收藏。
此畫約作于公元704年左右,現存的是局部殘片,畫中美人頭梳的是驚鵠髻。
驚鵠髻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驚鶴髻的特點,以鳥的翅膀為原型,具體梳法是將頭發攏至頭頂,在正面交叉纏繞,后半部分的發編成鳥翼狀,似鵠鳥受驚欲飛的樣子,精致且靈動。
與《步輦圖》中的侍女相同,圖中的仕女并無簪插任何發飾,突出了烏發造型,塑造出一個樸實、大氣而端莊高古的形象。
(二)盛唐時期
《搗練圖》作為盛唐時期的風俗畫,表現的是宮中仕女們加工絹絲的勞動場面。畫面中有十二個仕女,正進行著搗絲、理絲、縫合以及熨平的工序。畫中的貴婦豐頰肥體,服飾艷麗,健康活潑,姿態生動。
《搗練圖》中左二、正中藍衣女子頭垂雙鬟,即從正中分發,左右各分數股并擰成條,用紅絹固定,使其依附在雙鬢。畫面中二人梳挽雙鬟,并用紅絹縛之,在鬟上插梳,稍加裝飾。
《搗練圖》左四紅衣少女的發式為練垂髻,練垂髻或稱垂練髻,挽時先將發由正中分開成左右兩股,每邊下垂后向上折起,用紅繩縛之。一般為未婚女子或侍女、婢女、童仆所梳,流行于中唐時期。
上圖少女的練垂髻頭頂一小髻,以白絹束之,鬢前兩髻用紅繩束之,無金玉之飾,可以此推導其地位不高,年紀較輕。
《搗練圖》畫面中其余仕女均梳高髻,發髻正中額上插梳,鬢發上裝飾花鈿,背對著畫面的幾位仕女以梳篦、紅絹固定發髻,為我們展示了唐代女子面面俱到的精致美麗。
《虢國夫人游春圖》,原作系張萱所畫,描繪唐代開元年間,楊貴妃姐姐的虢國夫人率領眾侍從出巡踏青的場面。
圖中的主人公虢國夫人身騎棕色馬,頭梳墮馬髻。墮馬髻,又稱墜馬髻,沿襲了漢代名稱,流行于盛唐至中晚唐時期。其發式是將頭發束于頭頂,挽髻后一側下搭,類似于從馬上跌落發髻似散非散之態,表現嫵媚慵懶的無力感。
(三)晚唐時期
《簪花仕女圖》是晚唐周昉的代表作,記錄了晚唐宮廷貴婦賞花、逗狗的享樂生活。畫面中女子所梳的發式為峨髻。峨髻,顧名思義,是一種高聳巍峨的高髻,外形如陡峭的山峰,可達一尺多高,多為上層婦女所喜用。
上圖發飾的使用是此畫的特色,除一侍女外,所有婦女的發飾構造搭配相似。頭頂牡丹,花與金結合,額前發簪金步搖,垂珠簾,峨髻內斜插數把發釵,鬢發收攏工整,并不設鬢飾。簪花步搖,金玉珠翠,突出了晚唐婦女妝飾的華麗與奢靡。
《揮扇仕女圖》描繪的是夏末秋初宮妃和侍女在深宮院內納涼的情景,全圖中共十三個人物,姿態各異,發式也不盡相同。
圖中左二、左三、正中女子及右三、右六女子所梳發式為拋家髻。拋家髻是一種在中晚唐時期非常流行的發髻樣式,《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元和末,婦人為圓鬟椎髻,不設鬢飾,不施朱粉,惟以烏膏注唇,狀似悲啼者。”又曰:“唐末,京都婦人梳發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拋家髻。”[9]879發鬢在面部兩側倚靠,頭上發髻作拋出之態。
拋家髻與蟬鬢搭配,組成“雙鬢抱面”的固定搭配。
蟬鬢,取其如蟬翼之薄狀,將鬢角處的頭發向外梳掠得極為擴張再加以收攏,因而變成薄薄的一層。白居易詩云:“蟬鬢脂髻云滿衣”,也稱為“云鬢”。這種鬢發式樣將鬢發向面部收攏,形成“兩鬢抱面”的樣式,常與椎髻結合,構成“拋家髻”。所謂“兩鬢抱面”即是將頭發匯集于頂,束髻之后拋向一側,梳挽時同時將鬢發處理成薄片之狀,緊貼雙頻。盛唐時期的拋家髻兩鬢寬松闊大,抱面之勢強,造型氣派。中晚唐以后,抱面的兩鬢漸漸縮回而髻拋出,與盛唐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
發飾方面,畫面中的宮妃多插梳篦進行裝飾,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插梳的位置,除卻常規的下插一梳篦于額發上和發髻背后,左一仕女的梳篦呈“對插”樣式,在發髻底部下插一半月形梳篦,額發反插一半月形梳篦,上下呼應,富有對稱的美感。
《宮樂圖》所繪的是后宮仕女彈琴聽樂的場景。圖上共十一人,其中十個宮妃或演奏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或啜飲聆聽;二位侍女立于一旁服侍。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宮妃梳拋家髻,簪著發簪與花鈿,發髻后插梳。宮女梳練垂髻,用紅絹扎束,簡單裝飾。
圖中兩名宮妃的發式與眾不同,她們的鬢發樣式稱為“博鬢”。
“博鬢”是以鬢發遮耳或向后攏的發式,為宮廷貴婦所用。“博鬢”與寶髻結合,稱為“寶髻博鬢”,即為圖中樣式。
三、唐代仕女圖發與飾的特征
一個時代的妝飾能夠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和精神風貌,唐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大,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為唐代女性妝飾打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發式作為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制特征也反映了唐代妝飾制度乃至社會的各個方面。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早期高聳清俊,后期流行用假發做義髻,便顯得更蓬松。[10]86
(一)階級性
唐代作為封建朝代,其妝飾制度也必然遵循封建等級制度“尊別有序”的原則,在發式上也有體現。不同階層的婦女所梳的發式有所區別,例如在《搗練圖》中,宮妃梳高大華麗的發髻,追求“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11]3439侍女只能梳簡單的雙鬟。至于平民百姓,盡管可以追求上層華麗的發式,但在日常生活勞作中,往往挽個椎髻或高髻,以求方便,如《舊唐書》卷199《東夷傳》記載:“貴人戴錦帽,百姓皆椎髻。”[12]5340
同時,特定的發式只能由上層貴族或宮廷女性所有,例如博鬢,《舊唐書》卷45《輿服志》記載了對皇后之服的規定:“武德令,皇后服有袆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袆衣,首飾花十二樹,并兩博鬢……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皇太子妃的服制:“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小花如大花之樹,并兩博鬢也。)褕翟……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由此可見,唐代宮廷婦女發式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唐代婦女的發式與飾品的階級性在仕女圖中也有所體現,例如《搗練圖》和《宮樂圖》中的侍女只能梳練垂髻,且無金玉之飾,與寶髻博鬢的宮妃形象截然不同,體現了階級差異。
(二)時代性
唐代女性發式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不同時期的發式種類數量和流行趨勢均有所不同,依照初唐、盛唐、中晚唐劃分為三個階段。
初唐時期,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政治較為清明,社會步入穩定期。婦女發式大多繼承前朝,式樣繁多但較為簡樸,具體表現為《步輦圖》中侍女梳云髻和《胡服美人圖》中仕女梳驚鵠髻,高聳清俊,不飾珠翠,追求簡約穩重之美。這一時期的發髻以高髻居多,同時朝著更加高大的式樣發展。
盛唐時期,唐朝經濟實力雄厚,政治開明,思想自由,多民族融合趨勢加強。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安居樂業,無論是在國家還是在生活上都充滿著自信。各種藝術競相發展,以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這一時期的審美風尚崇尚豐滿艷麗、雍容壯闊,在發式上的突出典型為高大的寶髻。同時,大膽追求美麗的女性也對舊式發式加以創新,如漢代墜馬髻被改良成倭墮髻。《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中仕女發式高聳恢弘,發飾富貴大氣,顯現盛唐氣魄。除此之外,盛唐時期萬國來朝,與少數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因此盛唐發式發展的一大特色是深受外來文化影響,改造出回鶻髻、烏蠻髻等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發髻。
安史之亂后,唐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自豪感遭受了打擊,同時統治階級窮奢極欲,追求奢靡浮躁的享受,人們的審美追求熱情削減,婦女發式追求上,較前期更注重含蓄的情感體驗,而發飾更加華麗堆砌,體現在《簪花仕女圖》中的峨髻高聳、金玉珠翠滿頭的貴婦形象上。這一時期流行的典型發式為拋家髻、墮馬髻,與盛唐相比,高度便略遜一籌,這些發式特點為向一側傾斜,營造出一種慵懶無力的質感,例如《揮扇仕女圖》中的宮妃形象。晚唐出現的叢髻更是蓬松雜亂,憑添頹唐的凄楚之意。
(三)藝術性
唐代女性的發式,在兼顧實用性的同時,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從形制上來看,唐代發式優美典雅,形神兼備。云髻形狀似云,飄逸又不失莊重。半翻髻宛如翻卷的荷葉,獨具匠心。驚鵠髻以鳥的翅膀為原型,將頭發編成鳥翼狀,似鵠鳥受驚欲飛。雙環望仙髻飄逸靈動,如仙子泠然降臨人間。墮馬髻類似于從馬上跌落發髻似散非散之態,表現嫵媚慵懶的無力感。峨髻如陡峭山壁,巍峨高大。蟬鬢薄如蟬翼,流光溢彩。
受特定環境的影響,唐代發達的藝術為發式增添了更多藝術性,除卻壁畫、仕女圖等藝術形式,詩歌更為發式增添了光彩。李白《宮中行樂詞》曰:“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描繪宮女以花飾寶髻,清新自然;白居易詩:“圓鬟垂鬢椎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描寫平民女子簡約的發式;又云“鬢動懸蟬翼,釵垂小鳳行”,描述麗人梳高髻,走動的時候在如蟬的雙翼一般懸在兩旁的鬢發的靈動瑰麗;元稹《恨妝成》詩:“柔鬟背額垂,叢鬢隨釵斂,”體現出唐代典型的高髻配叢鬢的發式;李賀《美人梳頭歌》詩:“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描寫美人懶倚綃帳、發髻似墜非墜、暗香浮動的美好畫面。
(四)整體性
雖然唐代婦女的發式主要以發髻為主,但鬟與鬢仍不能被忽視,實際上,鬟和鬢不算是單獨存在的發式式樣,以往的研究者也僅把鬟并入髻中研究,稍稍提帶鬢,并沒有對髻、鬟、鬢進行嚴格區分。
然而,根據史料和歷史文物,唐代婦女的發式往往髻、鬟、鬢三者結合,或其中兩者結合,從而構成一個發式整體。例如,鬟與髻結合,梳成雙鬟望仙髻,更添飄逸、靈動之美;《宮樂圖》中貴婦“寶髻博鬢”發式昭示皇家富貴;與蟬鬢相配合,有一種將頭發自兩鬢梳向腦后,掠至頭頂挽成一或二髻,再向額前俯下垂的髻式,似即倭墮髻;如果梳出蟬鬢后,不使髻向前俯低,卻讓它立在頭頂上,那就是盛唐式的高髻[13];《揮扇仕女圖》中仕女所梳拋家髻、墮馬髻,搭配“鬢發抱面”,楚楚動人,獨具美感。
結語
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唐代女子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出的美及美的交流,作為古代文化藝術和造型美術的一部分,其特征源自種種社會環境的影響,反過來又能反映其所屬時代的獨有特征。
從以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初唐時期的簡約大氣,歷經盛唐時期的恢弘雍容,最后到中晚唐時期的奢靡頹廢,唐代仕女的發與飾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現象的背后隱藏的是社會環境的變遷,包括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審美趨勢甚至女性地位。
唐代女子千姿百態的發式與發飾包含著婦女對美的熱烈大膽的追求,反映出封建男權壓迫下唐代婦女相對提升的社會地位和心理需求。仕女圖的圖像信息不僅是當時的現實寫照,同時也反映出該時代社會環境變遷中人們的審美心理,為我們進行美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春秋)孔丘.孝經[M].陳書凱編譯.北京:中華紡織出版社, 2007.
[2]賀濤.中國歷代發式研究(原始社會-唐朝)[M].作者自印本,不詳.
[3](元末明初)陶宗儀.說郛·卷7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南朝)范曄.后漢書·卷54·馬援傳附馬廖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藝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6]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7](后唐)馬縞.中華古今注[M].叢書集成初編本.
[8](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釋名疏證·釋首飾[M]//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1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五行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沈從文,王?.中國服飾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1](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孫璣.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J].文物,1984(4).
作者簡介:張馨元,單位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