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丹



據《宜州市志》記載,藍祥是清代宜山縣永定土司加洞村(今河池市宜州區石別鎮三寨村)人,藍祥生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嘉慶十八年(1813年)無疾而終,按中國傳統的天地各加一歲的算法,他的壽緣為146歲。他一生走過兩個甲子年,經歷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4個朝代。在142歲時,嘉慶皇帝特賜予藍祥“慶吉頤重”之牌匾和“四朝雨露一身覃”的詩句。
嘉慶皇帝賜給藍祥142歲生日的御筆詩石碑刻,現藏于宜州博物館。
藍祥本性善良、樂于分享、熱心助人、熱情好客。據《大清實錄》記載,嘉慶十五年(1810年)農歷十一月初十,廣西巡撫錢楷給嘉慶皇帝上奏折說“據宜山縣知縣周冕稟報:該縣永定土司境內壽民藍祥,生于康熙八年正月,屆今嘉慶十五年142歲。”他在奏折里描述藍祥是一個“秉性淳良、持躬樸素、精
宜山縣知縣周冕稟報廣西巡撫錢楷,說藍祥為人“善稱鄉里,久孚月旦公評”,所以鄉鄰愿意為他“出具甘結”。清嘉慶內閣中書梁紹壬在《兩般秋雨盒隨筆》中記載,藍祥是與人為善的人,“鄉人耕鑿自安,不諳朝典”。皇帝稱贊他“煙霞養性同彭祖,道德傳心問老聃”。
藍祥釀的紅蘭酒遠近聞名。藍祥142歲那年,雖然身體還很硬朗,可是后輩們擔心他太過勞累,就不許他親自熬酒,讓他在一旁指導即可。而每次灑酒餅,他一定堅持自己放。鄉鄰都說,藍祥親自調酒餅釀出來的酒才香。藍祥謙遜地說,大家愛喝就是看得起我,不能糊弄大家。有一年冬天,臨近春節的時候,藍祥準備親手做一百斤紅蘭酒分給鄉鄰過年。鄉鄰聽說之后非常開心,都說要一壇回去過節供樣,沾沾老壽星的福氣。大家早早就來到藍家門口。有的后生擔來了一擔柴;有的捉來一只雞;有的提來兩條紅鯉魚;還有的拿來幾掛臘肉……藍祥見到這么多鄉鄰都來了,非常開心,叫曾孫和玄孫接過這些東西,馬上殺雞宰魚,燒火多煮幾鍋飯,留大家一起吃飯。大伙兒也高興地一起忙活起來。
紅蘭酒要出鍋的時候,土司老爺的家丁來了,說要買下藍祥釀的所有紅蘭酒。可藍祥已經答應把酒送給鄉鄰了,就不同意賣。“我們家老爺說了,可以多給你錢。這一百斤酒給你一頭牛的價。”家丁說。“這些酒給多少錢都不賣。你看我年紀一大把,我和鄉鄰說過的話總要算數吧?”藍祥態度堅決。“天啊,這么多錢啊!一頭牛的錢都可以買好幾百斤酒了呀!”人們勸藍祥把紅蘭酒賣給土司算了。“給我一座金山也不賣!”無論大家怎么勸說,藍祥就是不同意把紅蘭酒賣給土司。
這時,那個家丁跪在地上,哭喪著臉說“藍老爹您幫幫我吧,因為您的紅蘭酒是長壽酒,我家老爺要給他老爹辦八十大壽,命我無論花多少錢都要買到您的紅蘭酒……”“噢,原來是這樣啊!”藍祥笑了,“你家老爺也是個孝子哦,好!”藍祥叫曾孫從酒壇里舀出紅艷發亮的酒,裝好一壺,交到家丁手上。“后生仔,拿去!跟你家老爺說,不要錢!”接著他又爽朗大笑道,“鄉親們,都來分紅蘭酒啦!”“謝謝藍老爹好心!”鄉鄰開心地盛起了酒,你一壺,我一壇,他一葫蘆。“謝謝大家看得起我!下次再來!”藍祥一臉幸福與滿足……
傳說“陸地神仙”藍祥“飲啖過人”。他的食量很大,每餐食量是常人的三到五倍,喝玉米粥每次要喝十大碗,以當地玉米、紅薯為主食,每餐均飲一杯紅蘭酒。他還喜歡吃魚,喜歡用黃豆燜小魚。手指長的小魚與黃豆一起燜熟,魚和豆一起酌送紅蘭酒。雖然吃得多,但他不是那種吃完不動長一身贅肉的人。據清道光《慶遠府志》記載,藍祥“貌似猿兮面凍黎,頭不童兮發轉黑,目光炯炯雙瞳方,大耳垂肩如珠綴,十指藤瘦掌龜絞”。可見他精神矍鑠,身材輕盈,絕不臃腫,身體非常健康。
藍祥還是一個勤勞的人,平日里耕田種地,農閑時就上山采紅蘭草釀酒。他說喝紅蘭酒是最開心的事,喝完紅蘭酒再去唱山歌,山歌一唱一大籮,唱到月升日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