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代泉



柳侯公園是為紀念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所建的公園,唐宋的古跡,明清的石刻,幾經修葺的古建筑和亭亭如蓋的參天古樹融合在一起,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被柳州市民稱為“綠肺”,像一塊晶瑩的綠寶石鑲嵌在柳州市柳江北岸。多年來我一直居住、工作在柳侯公園的附近,“近水樓臺先得月”,使我有條件經常去訪問她,盡情投入她的懷抱,同她產生了異常深厚的感情。她陪伴我度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直到今天與我仍有著未了的情緣。
還記得四五歲時,我家住在北大路,日寇飛機經常空襲柳州,跑警報時,父母總是將我帶進柳侯公園,在園內的樹下、假山旁躲藏,公園成了我們的避難所;后來我家搬到公園路,初中畢業后,我不幸染病,休學家中,因為家中人口多住房狹窄,我經常獨自到柳侯公園散心,在園內樹下的凳子上休憩,呼吸新鮮空氣,一年后病情竟然好轉了。說來也巧,45年后,我患了美尼爾氏綜合征(一種由耳疾引起的眩暈、耳鳴等病癥),并經常發作。于是我每天就到柳侯公園晨練,打太極拳、唱歌、跳舞,也是在一年后恢復了健康。可以說,柳侯公園成了我的療養院。
我的青年時代,與愛人的第一次約會,地點就選擇在柳侯公園內。從那時起,我們在園中拂面的條條柳絲里探尋春天的蹤跡,夏天在大樹下納涼消暑,在秋菊綻放的笑靨中迎接金風玉露,在落葉的舞蹈中迎接冬天的降臨,公園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我們的腳印。我的兩個孩子相繼出生,一年年長大,節假日他們嚷著要我帶去公園游玩,于是柳侯公園的兒童樂園接納了新的小客人。秋千、滑梯、海盜船、登月火箭、旋轉木馬,他們玩了還要玩,總是賴著不肯走。柳侯公園成了我們兩代人都愛去的地方。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才漸漸了解柳侯公園的歷史。柳侯公園始建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宣統元年(1909年)進行擴建,當時面積只有10多畝,后來擴大到40多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不斷撥款維修、擴建并增添公園的設施,把柳侯公園建成一個花團錦簇的綜合性大公園、一個勞動人民的樂園,公園的面積劇增到280畝,其中水面60多畝。在擴建公園的過程中,我總算得到了一個為公園出點力的機會。60年代初,我同許多軍民一道參加擴建公園的義務勞動,為公園挖水塘,將幾個水塘連接起來。2006年,為了迎接更多的游客,給群眾更多的方便和實惠,柳侯公園成為免費開放的公園。
在同柳侯公園不斷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我也加深了對柳侯公園的認識和了解。柳侯公園是為紀念治柳州有善政的唐代政治家、文學家柳宗元而興建的,她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能引發我的思古之幽情。園中的柳侯祠、柳侯衣冠墓、柑香亭、羅池,這些名勝古跡,都在向我講述唐代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被貶來柳州任刺史后的故事,他除弊政、興文教、釋奴婢、挖水井、種柑植柳,發展生產,為柳州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柳州人民為了表達對他的敬仰和懷念,一代一代搜集、修建并保留下這些引以為豪的珍貴歷史文物,使柳侯公園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更可喜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園內發掘出土了10多件古代建筑文物和一條古代建筑道路遺址,增添了公園的歷史文化內涵。
柳侯祠是我經常參觀瞻仰的地方,我還先后多次帶著我的兩個孩子同去,讓他們學習柳州的歷史文化知識,接受先賢崇高思想品德教育。柳侯祠原名“羅池廟”,是柳宗元去世后第三年(821年)柳州地方人士按照他的遺愿“館我于羅池”而興建的,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中,經過多次頹敗、修繕,現在的柳侯祠是清代的建筑格式。祠堂莊嚴肅穆,為三進平房,大殿安坐著柳宗元銅像,祠內最珍貴的文物是歷代保存下來的40多方石刻,有記載柳宗元功績和傳說的,有記述柳侯祠歷代修建情況的,有后人憑吊柳宗元留下的感懷詩等。正如文學家郭沫若參觀柳侯祠后題的詩句:“柳州舊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柳州人尊敬柳宗元的情結,可以說是代代相傳的,因為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好事深入人心,古代民間一直有“柳侯以身示教,柳人知學自此始”的說法。
這樣一位有德于民的先賢,自然會受到柳州人民的尊敬。柳侯祠寄托了人們對柳宗元的懷念,直到現在,每年清明節,柳州人還自發地舉行祭奠柳宗元的活動。
柳侯祠內現存《龍城石刻》復制品,是一塊長約1.5尺,寬4寸的殘缺石碣,上面刻著“龍城柳,神所守;驅厲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據傳這塊《龍城石刻》從土里挖出來時,旁邊還有一把短劍,所以又稱“劍銘碑”。
這是柳宗元逝世前兩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謝寧、歐陽翼等人交代后事時寫下的一篇銘文。這篇銘文筆法蒼勁、雄健,內容是表達他愛護百姓,詛咒邪惡勢力,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佳作。大家提出為了使它傳于后世,不如鐫刻在石塊上,經柳宗元同意,便將這篇銘文鐫刻成碑,連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劍一起埋入土中。歷經千年人世滄桑后,被一位百姓無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流失,只留下拓片。
另一件重要文物“荔子碑”,碑文是過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時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寫的《柳州羅池廟碑》中的“迎親送神詩”。此碑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刻的,因開頭有“荔子”二字,所以叫作“荔子碑”。由于碑文是韓愈寫的絕好文章,又是宋代著名書法家蘇東坡寫的絕好行書,歌頌的是柳宗元的絕好故事,因而叫作“韓詩蘇字柳事碑”,又被美譽為“三絕碑”。
此碑現巍然聳立于柳侯祠內,碑身為斷裂合拼而成。柳州流傳著一個關于這塊“荔子碑”的故事,明嘉靖年間,在戰亂中“荔子碑”被毀壞。后來在修筑柳州外城時,有軍士拾得半截“荔子碑”,拿來砌城墻,但是每次砌進墻內,城墻就崩塌,后來才發現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場的人終于醒悟過來,知道拿碑砌墻是對柳侯的不敬,崩塌是懲罰,便將斷碑抬回柳侯祠,與殘留原處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這一珍貴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柳州經歷了多次巨變,不變的是對柳宗元的崇敬,對他留在柳州的一大批古跡和文物、遺著一直呵護和傳誦至今,成為柳州這座城市深遠的文化積淀。
如今,我雖然搬遷到遠離柳侯公園的河東居住,可是,每當我到柳侯公園附近辦事和購物,總要去看一看柳侯公園越來越美麗的容顏。
柳侯公園,一個令我永遠迷戀的芳園,令每個親近她的人“一入芳園思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