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伶俐 林海棠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快推動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東更要緊密依靠海洋科技創新,加快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當前,廣東省海洋科技創新存在著沿海地區發展落后、科技成果轉化低效、科技投融資渠道單一、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文章針對當前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促成廣東省海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早日成為海洋科技強省。
關鍵詞:海洋科技;海洋管理;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P7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6-0036-02
Abstract: Since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China has further accelerated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Guangdong should rely more closely on mar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rine industry.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incomplete management system, inadequate key experimental platform, weak innovation motiv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ine management; Guangdong Province
正值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熱潮,廣東提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并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根據《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展重心從傳統海洋產業逐步轉向新興海洋產業。目前廣東已經是海洋經濟強省,但其海洋科技總體實力仍然落后于山東等地,因此,盡快提升自身實力,實現海洋科技強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廣東省海洋科技發展現狀
1.1 海洋產業布局
2017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超過1.78萬億元,連續23年位于全國各省之首。
目前珠三角、粵東、粵西地區為廣東海洋產業三大集聚區,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也已落戶廣州、湛江。珠三角地區海洋產業基礎建設完善,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化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發展較成熟,正在向高端海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產業進軍?;洊|地區產業布局主要為海洋漁業、臨海工業、濱海旅游業為主?;浳鞯貐^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臨海工業發展勢頭較好。
1.2 海洋科技研究成果
2015年廣東省海洋科研機構科技課題數2653項,12省市排名第二,各類占比分別為:基礎研究36.1%,應用研究27.4%,試驗發展21.7%,成果應用3.1%,科技服務11.6%??萍颊撝?929篇,其中國外發表55.5%;出版科技著作39種。專利申請受理數976件,發明專利占比81.7%;專利授權數772件,發明專利占比70.7%;全省擁有發明專利總數3771件。大量科研成果共同助力海洋科技的不斷發展,也是應用技術推廣的重要基礎。
1.3 海洋科技經費投入
2015年廣東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總額約為41.35億元,沿海省市中排名靠前。同時2015年收入合計約38.84億元,基本建設中政府投資約2.5億元?;窘ㄔO中政府投資與經費收入總額相比,比例仍然較低。廣東海洋科研機構從2011-2015年的經費收入情況來看,2015年迎來幾年間最大幅的增長,反映了政府對海洋科技投入的重視越來越高。同時較低占比的基建中政府投資也反映了科研經費來源不再單一,社會資金的投融資渠道比較通暢。
1.4 海洋科研機構及人員
2015年廣東海洋科研機構26所,相關從業人員5434人??蒲袡C構的數量在2011-2015年間持平,從業人員數量大幅上升。科研機構的自身規模及科研水平不斷上升,對從業人員的學歷要求也有所變化。目前從事海洋科技活動的人員學歷構成為大專4.6%,本科25.2%,碩士36.7%,博士28.5%,反映了廣東海洋科技人才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目前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各地市)正在積極籌備和建設當中,廣東海洋科研機構數量持續增長。
2 廣東省海洋科技創新困境
2.1 沿海地區發展落后
目前廣東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活動人員和經費分布不均衡,2017年珠三角646252人,經費1758億元;粵東22305人,經費39億元;粵西11504人,經費32億元。從科研人員的數量和經費數額上可以看到粵東粵西沿海地區的科研實力較弱,形成了中間大兩頭小的不平衡格局。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總量、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嚴重制約了全局發展。以京津冀地區為例,近幾年能取得巨大的發展成就離不開協同發展與均衡發展[1]。因此,要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能力受到限制,海洋科技產業的布局不盡合理的現狀。
2.2 科技成果轉化低效
國內對科技研發的重視程度比成果轉化更高,缺乏了成果與市場的耦合機制。由于科研機構研發過程中企業的參與度不高,市場推廣方面有所欠缺。特別是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上,上下游產業鏈缺乏相關協調機制。沒有重視科研的連續性,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需要一定的儲備才有助于科技成果轉化[2]。專門的成果轉化促進機構較少,既能夠有技術專家儲備對發明專利進行考量,又能夠有市場資源聯系到相應的企業進行轉化的更少。科研機構沒有資金存量用于投資,依賴政府經費投入,在技術合作、參股等成果共享機制仍然不成熟。
2.3 科技投融資渠道單一
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小企業的助力,中小企業的培育一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規模及財務風險一直不被風投、創投資金所看好,獲得銀行的金融支持也低于大型企業。企業融資難,是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惡化的源頭,也是制約科技創新的絆腳石。當前的融資困境解決不了,海洋科技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便會受到限制,成果轉化及市場推廣更加舉步維艱。傳統的投融資渠道只能給公立機構帶來經費投入,但民營企業同樣需要資金支持。
2.4 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海洋科技的創新需要企業的共同參與。廣東海洋科技創新企業數量較少,層級較低,規模較小,地區聚焦效應較差。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主要受限于科研實力,打造科研平臺需要大量經費投入,中小型企業的融資能力較弱,無法負擔。同時由于企業的科研平臺較弱,在人才引進與隊伍建設方面也缺乏相應規劃和保障,即使引進來海洋科技人才,也無法發揮其所長。同時民營企業在技術咨詢、協同研究、技術推廣方面與科研機構的合作較少,同樣制約了企業的創新動力。
3 發展路徑
3.1 加快重點實驗室建設
國家級海洋實驗室是承擔海洋科學研究、擔負關鍵技術研發的重要平臺,國內山東青島實驗室建設走在全國先列,廣東應加快重點實驗室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各地市)正在推進前期工作,湛江灣實驗室也已掛牌成立。要充分認識到科研平臺有利于實現科學知識、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3]。緊密結合廣東海洋經濟十三五規劃要求,實驗室建設應著重開發海洋漁業技術、船舶裝備制造技術、海洋新能源技術、海洋油氣化工技術,海洋生物醫藥技術以及海洋信息技術。尤其要注重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相結合,實現實驗室科研成果盡早轉化,成為助力海洋經濟的新動能。
3.2 加強產學研合作
要重視產學研合作在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作用,發揮好合作伙伴在成果轉化中的協同能力。對海洋科技創新主體關系進行分析,通過網絡來構建成果轉化的科學路徑[4]??萍夹推髽I需要與科研院所、高校等組織緊密合作,在技術研發、市場推廣、人才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加快科研成果向市場推廣的速度,提高成果的市場適用度。通過合作交流,可以有效地發揮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在海洋科技產業的合力,同時產學研合作還能更好地發揮產業集聚的效果,上下游產業集聚發展,促進海洋科技產業的信息交流,不斷提升海洋科技成果的質量與層次。
3.3 拓寬投融資渠道
提升海洋科技孵化基地的金融服務水平,同時在科研成果上要有專業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把優質項目落到合適的企業或支持研發人員共同創業。建立并實時更新海洋科技類機構、企業信息庫,入庫單位的規模、研究方向、產品類型、征信等方面都要保證真實、有效、透明,便于對入庫單位進行分類、評級。在基金建設方面,引入多種資本進入,提高風投、創投資金的參與度,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投入的回報水平。同時在海洋科技金融產品上著手,利用股權與債權組合金融產品,提高社會對海洋科技金融服務的參與程度。
3.4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意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海洋科技產業園孵化基地以及科研平臺建設,利用多種形式吸收優質企業,以優質企業帶動自主創新的影響力[5]。利用科研院所、高校等平臺指導企業科研平臺建設、人才培育,加快企業產品線技術升級改造。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提高在國內外海洋科技市場的競爭能力。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專利,維護企業知識產權,尊重他人科研成果。利用好廣州、湛江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的集聚效應,孵化自主創新中小企業,培育海洋科技本土品牌龍頭企業,打造海洋科技強省。
4 結束語
近年來,廣東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正不斷提升,但與其他海洋科技發達地區相比,仍然有差距。針對當前存在的沿海地區發展落后、科技成果轉化低效、科技投融資渠道單一、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本文提出從加快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產學研合作、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四方面著手,提升廣東海洋科技創新的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韓軼.整合環渤??萍假Y源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J].沈陽干部學刊,2019,21(01):26-29.
[2]于金鎰.海洋科技產業化及其運行模式[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34-36.
[3]程永平.海洋核動力平臺正式立項,成為國家能源重大科技創新工程[J].船舶工程,2015,37(S2):122.
[4]亓文婧,鄭玉剛.海洋科技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01):39-42.
[5]王輝.浙江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政策瞭望,2007(7):44-46.